三、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367
颗粒名称: 三、经济建设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2
页码: 452-453
摘要: 本段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使全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 平潭 地方 政府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使全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接着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渔农户加入高级合作社的分别达99.4%和98.9%。集体化促进农田基本建设,扩大了灌溉面积,当年粮食总产量达23194.7吨,比1949年增加2690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商业流通渠道主要有国营企业、供销社、城镇合作社。由于开展物资交流,开放农副产品市场,商品货源充沛,市场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49年增长近3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由于高指标、浮夸风,导致经济比例失调,加上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造成市场供应紧张,群众生活水平下降。此后,经三年调整,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济建设再次受挫,计划与管理工作削弱,农业产量下跌,市场复趋萧条。直至1970年后,渔农业生产和商品营销才逐步回升。1974年后,由于强调“农业学大寨”,推行“政治评分”,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处于徘徊状态。1976年总产比1972年减少1574.5吨。由于海防战备,国家对平潭经济建设投入甚少,在“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投资3945.78万元,其中农业投资1466.34万元,占37.2%;工业投资794.72万元,占20.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6亿元,比1975年增长200%;工农业总产值1.07亿元,比1975年增长147.5%.“六五”期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381.78万元,其中国家拨款近700万元。新建一批立足于海岛资源的采矿建材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为渔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服务的企业,一批老企业得到更新改造,初步形成以国有工业为支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举的具有海岛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
  90年代初,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实施“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的发展战略,确定以水产业、海运业、旅游业、砂石开采业为支柱产业。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县人民政府继续加强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1985-1995年累计投资3.028亿元。县政府结合县情,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1995年乡镇企业达4325家,比1978年增加20倍,总收入53519万元,比1978年增长50倍。然而,交通“瓶颈”制约,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至1995年,“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增长不快,县本级财力微弱,每年须依赖上级补助以维持收支平衡。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