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务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3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政务纪要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4
页码: 451-454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海防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建设。
关键词: 平潭 地方 政府

内容

一、海防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防备台湾国民党军队的武装袭扰,保卫海上交通线,福建军区步兵第八十四师的250团和251团先后驻守平潭。1953年3月后,由公安第十三师接防。县内重点乡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住户都构筑防空洞和疏散坑道。1958年12月,巡逻艇第三十一大队进驻平潭。1959年,全县进行防空动员,县直属单位纷纷构筑地道、防空壕、掩蔽部,4个公社共挖防空洞1616个,坑道20条,总长545米。
  1962年紧急备战,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构筑防空防炮坑道与掩蔽部,动员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渔村群众大挖防空洞。至1971年,全县共有防空洞3885个,防空壕328条,坑道401条,地下掩蔽室17个。在此期间,县境内建有观察哨、监视哨等战备哨所41个。1984年开始,对全县海防哨所分批整顿,确定一级哨所16个,二级哨所1个。境内驻防的有陆军步兵、海军舰艇和空军雷达兵等部队。
  二、政权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建立起民主政权,并动员、组织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运动。为维护社会治安,政府发布公告,收缴武器、弹药,严禁吸食鸦片,取缔偷盗、赌博和暗m等犯罪活动。1952年12月,召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选举县长及政府委员。
  1953年,全县废除保甲制度,建立7个区,45个乡人民政府,并举行普选,产生乡与县的人民代表。1954年6月,召开首届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的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到1956年,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机构发展到28个科局(室)o1958年8月,在“公社化”运动中,全县16个大乡的69个渔农业高级社合并为1个人民公社、4个分社。同时,实行“全民皆兵”,全县组建1个民兵师,辖6个团,计有基干民兵25958人。
  1961年10月,根据省、地委要求,全县紧缩编制,精简机构,下放工作人员。当年,精简494人,下放到农业第一线。“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政府机构无法正常行使职权,至1968年5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县委、县政府工作机构合并为三组一室,各公社亦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
  1978年4月,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政分开办公。1980年,取消革委会,成立县政府。1984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的建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取消生产大队作为村基层政权单位的建制,成立村(居)民委员会。与此同时,调整、充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并重视领导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1992年开始在各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至1993年12月,共配备科技副乡(镇)长11名。为健全勤政廉政制度,县政府邀请部分知名人士担任政务评议员和廉政监督员,推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同时,查处一批行政公职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县政府的各项政务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注意倾听各界人士意见,提高政务活动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三、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使全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接着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渔农户加入高级合作社的分别达99.4%和98.9%。集体化促进农田基本建设,扩大了灌溉面积,当年粮食总产量达23194.7吨,比1949年增加2690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商业流通渠道主要有国营企业、供销社、城镇合作社。由于开展物资交流,开放农副产品市场,商品货源充沛,市场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49年增长近3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由于高指标、浮夸风,导致经济比例失调,加上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造成市场供应紧张,群众生活水平下降。此后,经三年调整,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济建设再次受挫,计划与管理工作削弱,农业产量下跌,市场复趋萧条。直至1970年后,渔农业生产和商品营销才逐步回升。1974年后,由于强调“农业学大寨”,推行“政治评分”,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处于徘徊状态。1976年总产比1972年减少1574.5吨。由于海防战备,国家对平潭经济建设投入甚少,在“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投资3945.78万元,其中农业投资1466.34万元,占37.2%;工业投资794.72万元,占20.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6亿元,比1975年增长200%;工农业总产值1.07亿元,比1975年增长147.5%.“六五”期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381.78万元,其中国家拨款近700万元。新建一批立足于海岛资源的采矿建材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为渔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服务的企业,一批老企业得到更新改造,初步形成以国有工业为支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举的具有海岛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
  90年代初,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实施“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的发展战略,确定以水产业、海运业、旅游业、砂石开采业为支柱产业。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县人民政府继续加强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1985-1995年累计投资3.028亿元。县政府结合县情,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1995年乡镇企业达4325家,比1978年增加20倍,总收入53519万元,比1978年增长50倍。然而,交通“瓶颈”制约,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至1995年,“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增长不快,县本级财力微弱,每年须依赖上级补助以维持收支平衡。
  四、城乡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结合支前备战,有计划地进行交通、邮电、水利、能源、林业等基本建设,使平潭城乡面貌大大改观,结束了海上无一座泊船的码头、陆上无一条通车的道路、无电力照明、无自来水可用的历史。
  林网建设 60年代初期,引进木麻黄后,县政府发动全民营造沿海基干林、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至1966年营林面积2447公顷。1979年后,结合《森林法》的宣传贯彻,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于1990年提前两年完成省定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海岛防护林体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1995年,全县林地面积9707.7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期的3.0%提高到35.17%0 交通建设 1956年春,县政府动员大量人力,修建主干公路8条,总长79.1公里。1978年后,结合海岛建设完成屿头、东it、大练、南海等6个小岛的公路建设,总长达39.7公里。1992年,改造县道84公里,铺设柏油路47.76公里。至1995年,全县拥有公路56条283.7公里,其中沥青路面47.76公里;建有各类码头35座,大小防浪堤55条10483米。
  公共设施建设 1953年县电厂成立,开始向城区机关、店铺提供电力照明。1975年,政府投资50万元,兴建自来水厂,引三十六脚湖淡水供给城区住户。80年代后,加快通信设施建设步伐,1986年进行市话改制,安装容量为1000门的纵横自动交换机。当年引进福州一福清一平潭110/35千伏输变电,极大地满足城乡用电需求。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
  1995年,建成母局1个,小型局2个,模块局5个,电话用户达9760户,无线寻呼用户达4634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98户。当年,自来水扩容工程竣工,日供水2万吨。同时,建成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可为5万户供气。
  五、社会事业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领导群众生产度荒、减租反霸、改造村级政权的同时,举办夜校、识字班、冬学,开展扫盲教育。1952年全县有夜校145所,入学人数7386人。12月,成立平潭识字运动委员会,大力推广普通话。当年,成立县闽剧团、县文化馆,为城乡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同时,举行县首届体育运动会。1955年7月,抽调卫生防疫人员,配合省防疫部门派出的医务人员,对恙虫病病源进行调查,并制订防治措施,1958年,基本消灭恙虫病。至1959年,全县已建立农村卫生院4个,保健站28个。
  1958年“大跃进”时期,除1所完中与2所初中外,全县又相继开办多所职业初中和业余初中,参加扫盲3.88万人,占文盲和半文盲总数的84.77%。农村俱乐部亦如雨后春笋,至1959年,全县发展到351个。当年,流水公社建起全县第一支农村电影放映队。1963年,贯彻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加大投入,发展农村广播事业,至1965年,全县70%的大队架通广播线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整顿充实,逐步从复苏走向繁荣。政府提倡捐资兴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各类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初步形成包括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1989年,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一无二有”(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有课桌椅)o1994年,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5%,毕业率达96.2%.1995年全县有完中4所、初中15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194所。
  平潭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全县文化事业在80年代后有很大发展。县电视转播台的建成和有线电视建网,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5%以上。社会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活动项目与日俱增,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一些新创作的剧目如(天鹅宴》、《御前侍医》等,多次获全国或省市奖项。
  县政府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制定一系列科技发展方针、政策,使科技工作者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做好社会服务工作。1980-1995年,全县累计有126项科研成果获地(市)以上科技成果奖和推广应用奖。
  县政府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开展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县根除鼠疫、天花、霍乱等瘟疫,基本消灭血丝虫病。到1995年,全县共有医院19所,病床665张。与此同时,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活跃,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平潭人均寿命为71.79岁,比40年代增长一倍。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