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359
颗粒名称: 二、经济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1
页码: 44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地处海陬,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地制约着平潭经济的发展。明代倭寇数次侵犯平潭,清政府的数度“禁海”,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兵匪袭扰,以及抗日战争期间日伪的数度蹂躏,无不对平潭的经济产生破坏作用。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事频仍,财力不足,城乡建设停滞不前。
关键词: 平潭 地方 政府

内容

平潭县地处海陬,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地制约着平潭经济的发展。明代倭寇数次侵犯平潭,清政府的数度“禁海”,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兵匪袭扰,以及抗日战争期间日伪的数度蹂躏,无不对平潭的经济产生破坏作用。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事频仍,财力不足,城乡建设停滞不前。民国18年,于县城旧码头附近修建一座1500平方米的鱼市场。民国24年秋,计划修建县城至苏澳公路,后因县长赖维勋调离平潭,仅修县城至正旺路段的路基3公里。民国25年,改建县城南街100米,改建店屋41间。同年,在县城海滨兴建中山公园,建有凉亭和更衣室。民国26年春,修筑县城至东昆公路10公里,至7月修成路基,因抗日战争爆发停修。民国32年,全县进行商业登记,有民营商店、摊贩175家,总资本为52.5万元(法币)。同年,采用花岗岩条石为杆,架设有线电话41公里。民国33年,县田粮处由闽南购进相思树种100多公斤,分发农户种植。民国34年,创办潭城中心幼稚园,为县内第一家幼儿活动场所。民国35年3月,兴建“中正堂”,11月落成,为当时县内屋架跨度最大的建筑物。民国36年,城乡共登记商户243家,其中乡镇占200家。由于政府缺乏调控手段,市场物价变化无常。抗日战争结束后,政府滥发纸币,物价狂涨,造成通货膨胀,市场混乱,不少商户倒闭、破产。平潭是渔业为主的岛县,但渔业萎缩不振,1949年全县大小渔船2168艘,载重吨位6198吨,水产品产量仅1.25万吨。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除织布、打铁、造船等小作坊与晒盐外,无其他工业。农业经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耕作方式落后,抗灾害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低,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20744吨,而甘薯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3.9%。民国政府曾有开发芦洋埔和兴修水利的一些措施,但因财力拮据,实施困难而效益不彰。商贸活动也因时局的影响,兴衰起伏不定,财政一直处于人不敷出的困境,人民群众生活贫穷困苦。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