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施政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3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施政纪略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3
页码:
445-447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海防、经济、治保。
关键词:
平潭
地方
政府
内容
一、海防平潭地理位置特殊,海防建设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宋嘉m四年(1059年),福清海口巡检司移设于平潭,旨在加强海上防务。明初,为防倭寇侵犯,在岛上屯驻水师,构筑营寨。史籍记载的营寨有芙蓉寨、桃花寨、牛寨、小雄寨、南寨、东寨、牛头寨、百花寨等。此外,大练、东庠、小庠、草屿诸岛和海坛岛的罗澳、招康垄、北厝、岭顶等山头还设有烟墩。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县城西侧南北两端高地上建造炮台,放置重型铸炮共7门,其中南炮台一门铸炮重达4000公斤。
清初,南明水师提督周鹤芝与郑成功所部先后据守海坛建立抗清基地。后来,清军夺取海坛,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海坛镇由福清镇东卫移驻平潭,并建设衙署。此后,又在小练、君山、观音澳、芬尾、娘宫等山头增设烟墩。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坛镇左右两营有兵员2304人,船只38艘,军马62匹。
民国政府成立后,海坛镇撤销,设水上警察署,配备炮船巡防海域。民国22年(1933年),水上警察署改属福建水上保安警察总队,其所属分队驻扎平潭,员警计31人。民国27年,扩编为水警中队,员警80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在各驻兵防地修筑大小碉堡22座,地区周围挖掘简易堑壕,用于防空、防炮。民国38年,国民党第七十三军据守平潭时,强征民工,在各主要澳口增筑碉堡、掩体,兵员增至7000多人。
二、经济平潭县地处海陬,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地制约着平潭经济的发展。明代倭寇数次侵犯平潭,清政府的数度“禁海”,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兵匪袭扰,以及抗日战争期间日伪的数度蹂躏,无不对平潭的经济产生破坏作用。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事频仍,财力不足,城乡建设停滞不前。民国18年,于县城旧码头附近修建一座1500平方米的鱼市场。民国24年秋,计划修建县城至苏澳公路,后因县长赖维勋调离平潭,仅修县城至正旺路段的路基3公里。民国25年,改建县城南街100米,改建店屋41间。同年,在县城海滨兴建中山公园,建有凉亭和更衣室。民国26年春,修筑县城至东昆公路10公里,至7月修成路基,因抗日战争爆发停修。民国32年,全县进行商业登记,有民营商店、摊贩175家,总资本为52.5万元(法币)。同年,采用花岗岩条石为杆,架设有线电话41公里。民国33年,县田粮处由闽南购进相思树种100多公斤,分发农户种植。民国34年,创办潭城中心幼稚园,为县内第一家幼儿活动场所。民国35年3月,兴建“中正堂”,11月落成,为当时县内屋架跨度最大的建筑物。民国36年,城乡共登记商户243家,其中乡镇占200家。由于政府缺乏调控手段,市场物价变化无常。抗日战争结束后,政府滥发纸币,物价狂涨,造成通货膨胀,市场混乱,不少商户倒闭、破产。平潭是渔业为主的岛县,但渔业萎缩不振,1949年全县大小渔船2168艘,载重吨位6198吨,水产品产量仅1.25万吨。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除织布、打铁、造船等小作坊与晒盐外,无其他工业。农业经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耕作方式落后,抗灾害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低,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20744吨,而甘薯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3.9%。民国政府曾有开发芦洋埔和兴修水利的一些措施,但因财力拮据,实施困难而效益不彰。商贸活动也因时局的影响,兴衰起伏不定,财政一直处于人不敷出的困境,人民群众生活贫穷困苦。
三、治保民国元年,帝制废,改同知为县知事,设刑名和钱谷两科,掌理司法、行政事务。县署设警务长维护治安,设审判员负责案件审理。次年,邱炳萱接任县知事,设自治公所,筹备地方自治,并设自治研究机构培训自治人才。民国3年,郭钊接任县知事,创设自治讲习所,学员50多人。
民国7年,董秉清接任知事后,革除六班差役,改为司法警察,承审员由县知事兼任。
随后,在县署附近修建监狱、看守所各一处,管狱员由县署科员兼任。民国15年,为维护治安,县知事韩福海在各区招集壮丁,创设保安团。
民国16年2月,省政府颁布《福建临时县务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后,县署改为县务委员会,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主任委员。民国17年,取消委员制,成立县政府,主任委员改称县长,下分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等4科。民国19年,县设立司法处,为司法初审机关。民国20年,实行保甲制度,设立区公所5个,至民国25年6月,完成保甲编制,全县共划分为3个区,24个联保,170个保,1770个甲,各区事务,由区署自理。当年11月,完成全县户口登记,县城编竣9保户口门牌。根据县政府颁布的壮丁训练实施办法,全县壮丁分别编为3个区联队、23个保联队和170个保小队,共计20073人。各区设督练员,训练壮丁。民国26年,县政府增设兵役科,管理全县征兵工作。
民国27年9月,罗仲若接任县长,取消联保制度,成立乡(镇)公所,设乡(镇)长。其时,全县有乡公所14个、镇公所1个。民国31年,林荫接任县长后,收集民枪,扩充县自卫大队,重新划分乡镇区域,设乡公所12个、镇公所1个,同时整编保甲,委任乡镇长及保甲长。民国32年,裁并乡镇机构,缩减为2个镇5个乡,乡(镇)公所设乡(镇)民代表会,县设临时参议会,实行公民登记,颁发公民证。
民国36年7月,郑叔平接任县长后,县设参议会,县府科室合并为2科2室。民国38年7月,国民党第七十三军逃窜平潭后,企图固守,禁止渔民出海,实行5家联保具结制度,并大肆逮捕革命群众,仅伯塘一乡就有37人被捕,被活埋4人,白色恐怖笼罩全县。
附:民国时期县参议会民国33年(1944年)9月,成立县临时参议会,由议员17人组成,议长郑叔平,副议长陈振道。会内设秘书1人总揽会务,驻会议员3人处理日常事务。另设审查组2个,第一审查组负责审查县政府的民政、教育、卫生、人事,召集人郑叔平;第二审查组负责审查财政、建设、军事、治安,召集人林祖培。县临时参议会每3个月举行大会1次,听取县长的施政报告,提出质询和建议。
民国34年9月,在全县普遍成立乡(镇)民代表会的基础上,由乡(镇)民代表会选举县参议员。11月1日,正式成立县参议会,议长郑叔平,副议长陈振道,参议员11名。县参议会对政府行建议与监督之责,主要是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县年度财政预决算,审查议案并通过决议案。会内设秘书1人及审查组3个。其分工是:秘书总揽会务;第一审查组负责审查民政、教育、卫生、人事,召集人郑叔平;第二审查组负责审查财政、建设,召集人林厚道;第三审查组负责审查军事、治安,召集人陈振道。会内附设地方建设委员会,协助县政府处理抗日时期不属于县政府统管的零散财物。
民国35年9月,选举林祖培为省参议员,并出席福建省参议会。民国36年7月,县参议会改组,议长陈振道,副议长吴自寿。当年遵照国民党中央通令,参议会内附设地方戡乱委员会,旨在制造舆论欺骗民众,以对付共产党。民国38年9月,随着民国县政权的瓦解,县参议会亦随之消亡。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