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1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货币流通
分类号: F832.7
页数: 3
页码: 360-362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内出土的古币稽考,唐武德四年(621年)铸造的“开元通宝”曾在平潭流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外国银元流入县内市场,出现多种金属币参与流通的局面。
关键词: 平潭 金融 地方

内容

从县内出土的古币稽考,唐武德四年(621年)铸造的“开元通宝”曾在平潭流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外国银元流入县内市场,出现多种金属币参与流通的局面。
  清末民初,县内主要流通金属货币。民国22年(1933年)银元、铜元取代生银、制钱。民国24年,改行法币,禁止银元、铜元流通。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连年,通货恶性膨胀,法币信用破产。随后发行的金圆券、银圆券形同废纸,城乡百姓以物易物,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通行人民币。40多年来,有计划地发行、投放货币,对稳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第一节货币投放 1949年10月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平潭办事处后,即开展货币政策宣传,发行人民币,并很快占领全县货币流通市场。
  1958年“大跃进”期间,银行贷款失控,货币投放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1962年,加强现金管理,紧缩财政开支,出售部分高价商品,至1964年,扭转通货膨胀局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场货币流通极不正常,货币发行扩大,商品供应不足,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困难。1977年,银行加强信贷、现金、结算的管理,控制货币投放,物价基本稳定,通货由膨胀趋向稳定。
  1984年,对台贸易盛行,现金投放猛增,至1986年3年共净投货币1876.1万元,改变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县现金回笼多于投入的局面。1988年后,贷款猛增,现金投入过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群众挤提银行储蓄存款、抢购中高档商品、通货膨胀等严重现象。至1992年,现金投放依然保持较猛势头,当年现金投放34655.4万元,投差5019.7万元。
  1993年,平潭经济运行步伐明显加快,社会资金需求旺盛,现金投放成倍增长,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全年净投放现金1.12亿元,是平潭县历来投放量最多的一个年份。1994年,国家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严格控制现金投放,现金多回少投,回笼增长幅度高于投放增长幅度。
  1995年,现金投放量又快速增加,全年净投放突破1亿元。全年储蓄净增9869.6万元,现金仅回笼3532.6万元,储蓄收现率为35.8%0 第二节货币回笼 1950年始,人民银行代理财政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组织货币回笼。县政府大力组织粮食调人,抵制不法商人哄抬物价的投机倒把行为,大力回笼货币。同时召开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回笼货币21.8万元。
  1962年,银行采取紧缩银根政策,加强现金管理,规定不准携带现金到外采购物资,不准赊销商品,不准预收和预付货款,当年全县净回笼货币408.8万元。
  1969年9月,县政府取消工业品购买券,转为敞开供应,商业部门销货量增加,当年全县净回笼货币169万元。
  1973年,全县渔业生产获大丰收,水产品产量突破5万吨,渔船转移浙江生产产量也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净回笼货币293.4万元。
  1981--1983年,县公安局、工商缉私队在平潭海面多次查获走私船,没收手表、尼龙布、自动伞等走私品,县政府作价处理,群众踊跃购买。4年间,全县共回笼货币3239.5万元。
  1988年10月,国家针对经济工作中“过热”现象,采取一系列措施平抑物价。银行调高储蓄存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同时严控消费基金投放,当年全县净回笼货币629.0万元。
  1989年,平潭县列入全省33个沿海开放县之一。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商品销售收入逐年增大,储蓄存款比重上升。1991年,货币回笼呈增长趋势。1995年,银行货币总回笼为28.8亿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