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粮油统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9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油统销
分类号:
F71
页数:
3
页码:
300-302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粮食统销、食油供应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平潭
贸易
经济
内容
一、粮食统销 (一)农村供应 1953年前,农村缺粮人口所需口粮由市场调剂解决。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所有粮商一律不准私自经营,对农村人多地少的缺粮队、渔业队、国营农(林)场等,按计划销售给一定数量的口粮、饲料粮以及因灾所缺的种子粮。此外,还有国家收购农、副产品而奖售的粮食和农业人口按国家计划进行水利、交通和其他建设工程的口粮补助等项目。农村统销分为定销、回销、借销三种。农村临时性、长期性缺粮人口的粮食供应原则是“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供应,缺多少供应多少”,由各乡(村)定期评议,送区委会审批,粮食部门发证供应。长期缺粮人口按户填发“农村缺粮户供应证”,凭证、定点、分月购买;临时缺粮人口定户不定量,新粮登场,停止供应。
1955年,缺粮人口的粮食供应实行“以人定量”,按大口每月13公斤(成品粮,下同),小口(10周岁以下)6.5公斤的标准,由粮站发证供应。当年统销1165万公斤(原粮),占原定控制数1117.5万公斤的104.27%,比1954年增2.8%, 1958年全县大办食堂,以分社为单位,对缺粮队按计划供应;对未参加食堂的人,凭证定点供应,其标准为:大口每月成品粮14公斤,小口7.5公斤。当年统销1381.5万公斤,占控制数1386.9万公斤的99.6%.,1959年实行“多购少销”政策,根据缺粮队定产定量和各项留粮标准,扣除增产部分60%作为统销指标,全年统销1093.05万公斤,占指标1100万公斤的99.14%, 1961-1962年,贯彻“及时收购,同时定排,只购余粮,不购口粮”的政策,1961年统销1948.23万公斤,1962年统销1622.2万公斤。1963年,因严重干旱和强台风袭击,2万多亩农作物被淹没,全县出现粮荒,当年统销粮食784.55万公斤。1964年后,停止粮食统购,但继续向缺粮户提供回销粮。1966-1991年全县销售回销粮(原粮)453231吨。1992年下半年定量供应停止,市场放开,自由购销。
(二)渔民供应 1953年,全县划为渔区的有22个乡,其中列为统销对象的10080户52814人,其月口粮定为外海25公斤,内海22.5公斤,近海20公斤。1957年全县粮食压销,月定量外海渔民为22.5公斤,内海19公斤,近海15公斤。
1959年执行“多购少销”政策,属于渔民的列为全供应对象,半农半渔的列为半供应对象。月定量标准为:外海22.5公斤,内海17.5公斤,近海15公斤。1960年调整为:外海24公斤,内海19公斤,近海16公斤。
1961年起,渔民口粮列为回销粮,供应人数定为16898人,每人每月供应成品粮22.5公斤,每年渔民粮回销指标633.63万公斤(原粮)。
1985年,全国水产品价格放开,渔民口粮一律以国家规定的价格按比例供应。1989年4月,渔民口粮按农村缺粮人口定量标准供应。1992年后,定量供应停止。
(三)城镇居民供应 1953年底,开始实行城镇人口的粮食计划供应,常住人口发放购粮证。1955年,根据国务院颁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实行以人分等定量供应,计分12个不同等级,其定量标准为:特重体力劳动者25公斤;重体力劳动者19.1公斤;轻体力劳动者14.5公斤;职员、店员14公斤;大、中学生15.85公斤;一般居民和10周岁以上儿童12.5公斤;10-7周岁10公斤;6-5周岁7.5公斤;4-3周岁6.5公斤;2周岁3.5公斤;不满2周岁3公斤0划为城镇人口(即吃商品粮人口),按照市镇定量标准发证供应,粮食部门配合公安派出所、居委会,核实人口,确定国家发证供应的对象。在发放购粮证时,进行人、户、粮三核对,并建立粮食供应分户账。
1957年,全县粮食定量标准进行大幅度调整,形成“七等二十五级”。1959年,粮食调人困难,压缩销售,降低定量。1964年,全县工种定量进行全面调整,并使之相对稳定。其中特重体力劳动者分10级,轻体力劳动者分4级,居民分6级,儿童分10级。1977年10月,省人民政府规定,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一律由公安部门审批,每年控制在千分之一点五以内。1985年12月,在办理落户手续时凭《准迁证)和《农转非落户指标单》,供应商品粮。
1992年10月,粮油价格放开后,市镇粮食计划内供应停止,(居民粮食供应证》统一换为(福建省市镇居民粮籍证》,每户一本,长期使用,作为非农业人口吃商品粮资格的依据。
二、食油供应 1957年每季度每人供油标准为:从事生产农民0.375公斤,非生产农民0.25公斤,渔民0.375公斤,城镇居民0.25公斤,机关工作人员0.375公斤。
1959年实行以人定量,按户发证,凭证购买,食堂及生产队不留机动数。余油队留种之后,每人平均折油量达2.25公斤以上者,人均年销食油2.25公斤;自给队除留种外,人均折油量在1-2.25公斤之间者,人均年销食油量视人均折油量不同情况统销;缺油队除留种外,人均折油不足1公斤者,人均年销食油1公斤,其缺额数由国家补足。分配给社员5%的花生果,愿卖给国家周转食油,发给周转油证,按回销牌价供应。非生产农民、城镇居民及工商企业、机关、部队等人员,则凭纯售户油证供应食油。
1964年12月1日起,城镇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食油供应量定为0.15公斤;省定野外勘察人员、潜水员、锅炉工等11个工种,每人每月食油供应量0.2公斤。1981年10月起,市镇人口食油提高为0.25公斤,元旦、国庆、春节各补供食油0.25公斤。1985年4月1日起,取消农村食油平价供应,改供议价油或中价油。
1988年4月,城镇非农业人口粮、油合证供应,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25公斤,全县年供应食油约16万公斤。1992年粮油价格放开后,食油凭证供应停止。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