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9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
分类号: F71
页数: 4
页码: 291-294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50年代中期,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采购供应渔农业生产资料。60年代后,县物资局、五交化公司、农机公司、木材公司、燃料公司、农资公司等单位分别经营农药、化肥、建材、机电、燃料、农业机械等重要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分别由国务院、部、省直接管理,按计划指标分配,通过地(市)、县计划委员会下达供应指标,由上级经营单位调拨。统配物资的价格由国家物价主管部门确定,亏损由省、地(市)、县财政拨补。
关键词: 平潭 贸易 经济

内容

50年代中期,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采购供应渔农业生产资料。60年代后,县物资局、五交化公司、农机公司、木材公司、燃料公司、农资公司等单位分别经营农药、化肥、建材、机电、燃料、农业机械等重要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分别由国务院、部、省直接管理,按计划指标分配,通过地(市)、县计划委员会下达供应指标,由上级经营单位调拨。统配物资的价格由国家物价主管部门确定,亏损由省、地(市)、县财政拨补。
  80年代后,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统配物资开始分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计划内物资仍按计划平价供应,计划外物资由生产单位自购自销,价格浮动。由于市场逐步放开,县内陆续出现个体商户经营钢材、水泥、机电、木材、燃料等商品。1989年9月,国务院决定化肥、农药、农膜由供销社所属农资部门专管,取缔无证经营户,制止多头插手经营。此后,由于物资市场全面放开,原有物资企业供应量逐年减少,不少用户采取直接与厂家联系,直接进货。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供销社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社方向,农资供应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化肥 1952年4月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即着手供应化肥,当年供应化肥135吨。自1984年起,各年供肥量均有增长,年均400多吨,以氮肥为主。1965年推广使用石灰氮、过磷酸钙、钾镁肥等,全年供应化肥量达600吨。70年代后,供应量逐年增加,至1977年,供肥量达2950吨,1978-1979年,年均4000多吨。1980-1994年的15年间,全县供应各种化肥总量102574吨,年均6838.27吨。1989年后,进口复合肥、尿素等优质化肥。1995年肥料销售总量10800吨。
  农药 1955年农资部门开始供应化学农药,主要品种是西力生,0.5%“六六六”粉剂和6%可湿性“六六六”粉剂,供应总量5吨。1958年全县供应农药20吨,以“六六六”粉剂为主。1971年后,农药供应量急剧增加,至1973年供应达140吨。1984年后,由于控制使用有机氯农药,全县农药用量下降,供应相对减少。1990年销售农药57吨。1995年供应农药90吨。
  中小农具 1952年,各乡镇先后成立手工业生产小组,由县供销社统筹组织原料,生产品种繁多的中小农具。1956年,县供销社扶持改造潭城铁器生产社,提供生铁,扶持资金,推销生产的铁制农具和铁钉等。1955--1958年,县供销社组织推广双轮双VP犁、脱谷机、深耕犁、切丝机等新式机具,并配合有关部门举办技术培训班,使新式农具迅速得到推广。1958年推广双IM犁800部。1979年,县供销社为支援农业生产编制农具要货计划,由县政府协调县农械厂加工适用的犁头犁壁。1980年后,中小竹木农具由各基层社自行采购原材料,组织工匠加工。1982年加工制造农具约22万件。1985年起,随着市场开放,产销直接见面,个体商户插手经营,县供销社供应量减少。1990年,中小农具仅供应4.8万件,销售额达194万元。1990-1995年,年均销售额280-300万元。
  渔需品 1952年,县供销社为渔民采购大量的红柴、红根和畜血,供应渔民染造渔网。当年供应红根达349.4吨,畜血5.9吨,另有青苎、黄麻、桐油、杉木、渔盐、竹篾、毛竹等总值12万元。1954年供应品种增加石灰、木扁、橹枝、轮盘等。1955年渔需品供应总值90.45万元,占全年生产资料供应总值的64.7%.1957年开始推广使用尼龙绳代替苎麻。1958年推广使用野生纤维代替原料紧缺的棕片,供应量达234吨;以玻璃浮子代替竹筒,节省毛竹7400多根。1963年,供应各种麻类306.3吨、桐油70.6吨、染料982.6吨、纤维类12.4吨、竹篾14606捆、毛竹26879根,供应总值258万元。80年代后,市场放开,国营、集体、个体都可经营渔业生产资料,供销社经营额逐年下降。
  金属材料主要供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铁合金等工业材料和金属制品,计15大类82个品种。1963年钢材销售量35.66吨,生铁供应1.49吨。1964年后,钢材分配指标稍有增长,需要的品种、数量也相应增多。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66-1970年,物资供应渠道混乱,钢材销售量大幅度下降,平均每年只有97吨。1971年,由国家计划指标分配的物资减少,为了解决供应上的缺口,县打捞队先后在潭东、东庠、南海等处打捞沉船,获得有色金属550吨,钢材1815吨,这批物资除供应县内使用外,一部分支援外县,一部分换回县内所需的生产、基建用材。1977年后,随着县内工业企业的发展,计划内分配相应增加,至1979年,全年供应钢材750吨,生铁98吨。1980年,从省外调进计划外钢材251吨,全年供应钢材1170吨,生铁240吨,有色金属24.3吨,其中铜(铜管、电解铜)19.5吨。90年代,物资市场全面放开,物资企业供应量逐年减少,基建所需大宗钢材,多由承建单位与厂家联系,直接供应。
  机电产品 1963年,直接或间接供应动力机20台,销售额1.79万元。1966---1970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生产下降,机电产品供需矛盾突出。1971年,全县改木帆船为机帆船,共组织供应各类柴油机174台,调进大小电机200多台。1972--1975年从外地调人各类柴油机243台,为木帆船改机动船196对。此外,调人渔用起网机170台、鱼探机123台,基本上满足县内渔业机械化所需。1983年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结构改变,县内经营机电产品的个体户,在城乡设立门市部,经营品种数量越来越多,计有21大类1000多个品种,其中原属国家统配物资达18种。1986--1987年由国营渠道销售的机电产品仅51万元。1988-1990年达343.59万元,1991--1993年达349.90万元。1993年下半年后,由于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物资公司机电产品供应量相应减少。1994--1995年,销售额年均在100万元左右。
  建筑材料 1963年,由于水泥计划内指标分配少,全年仅供225.23吨,平板玻璃供应230.05标箱,年销售额2.89万元。1971年,建筑材料的供应品种逐步扩大,共有9大类46个规格品种,水泥列为统配物资。1972年,全年供应水泥2092吨。1979--1980年,水泥供应持续上升,两年共购进8829吨,销售8500吨。1981年后,城乡基本建设项目陆续开工,水泥需求量急剧上升,至1985年供应水泥24007吨,平均每年4801吨;平板玻璃5年共供应15173标箱,平均每年3034标箱。1988年秋,受抢购风影响,个体经营户乘机抬高水泥价格,每吨高达560元,物资公司从社会效益出发,购进计划外水泥1349吨,每吨以360元销售。1986-1990年共供应水泥21978吨,玻璃8251标箱,油毛毡9420吨。1991年以后,个体经营户介入市场竞争,由物资部门供应的数量下降。1992年水泥为2431吨,平板玻璃为374标箱;1993年水泥为1100吨,平板玻璃为116标箱。1994-1995年水泥、平板玻璃销售额与1992年大体持平。
  木材 50年代前,私商经销多是杉木。1956年起,增售松杂木。1956--1966年,全县供应木材27.62万立方米。1985年1月,木材市场放开,取消计划指标分配,实行议购议销。1985-1987年,县木材公司盈利23.2万元。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木材个体经营户由1988年的15家,到1990年底增加到50多家。此后,全县木材市场进行整顿,取缔无证经营,重新核发木材经营许可证30家。1995年全县木材销售额达221万元。
  石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潭没有工业和机动车辆,用油量不多,群众照明用的煤油由私商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油由国家商业系统按计划供应。1952-1957年销售煤油46.5吨。随着工农业、运输业和渔业机械化的发展,用油量不断增长。1958-1968年石油供应量8万多吨。1978年后,由于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石油供应量猛增。1979年石油市场放开,石油购销除国家指令性指标外,不足部分,由燃料部门负责采购。石油战备库存纳入统盘调剂,供应用户。随着石油市场放开,个体加油站、油库相继出现,竞争激烈。1980年3月,成立石油公司,经营石油制品;7月,农渔业生产用的柴油一律按差价供应,国家给予定额补贴,同时取消农渔业生产用的柴油供应优待价。当年销售量12840吨。1985年后,指令性计划油品年年缩减,货源缺乏,石油公司自行采购石油,以保证县内生产用油。1985-1995年公司销售石油13.6763万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