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建筑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88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建筑业
分类号:
TU984
页数:
7
页码:
272-278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从考古出土的汉代板瓦、筒瓦,南北朝的瓦窑、花纹砖和宋、元时代的砖瓦等,说明平潭房屋建筑历史悠久。由于地处海岛,风沙为患,战祸频繁,致使建筑业发展缓慢。50年代前,没有专业的建筑施工队伍,修桥、铺路、造官衙等,一般是临时征调雇用工匠,由土木技士负责施工。建筑技术多是师徒相授,父子相承,或从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而成。
关键词:
平潭
城乡
建设
内容
从考古出土的汉代板瓦、筒瓦,南北朝的瓦窑、花纹砖和宋、元时代的砖瓦等,说明平潭房屋建筑历史悠久。由于地处海岛,风沙为患,战祸频繁,致使建筑业发展缓慢。50年代前,没有专业的建筑施工队伍,修桥、铺路、造官衙等,一般是临时征调雇用工匠,由土木技士负责施工。建筑技术多是师徒相授,父子相承,或从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县的建筑业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而迅速发展。1956年,建筑工人开始有组织地施工生产,从建筑小组、合作社、联社到建筑工程公司,队伍不断壮大。同时由纯手工作业,逐步走上半机械或机械作业。60年代后,房屋建筑逐步由石木结构向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发展,层次也由单层走向高层,至1995年,县内6层以上有283座。承建工程也从县内走向县外,至1995年,承建工程遍布全国15个省市。
第一节建筑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为分散经营的泥、木、石、砖、油漆等个体手工业者,其中不乏能工巧匠。
1956年合作化运动后,县内建筑工人开始有组织地施工,从建筑小组、合作社、联社发展到建筑公司,队伍不断扩大。至1989年,全县有县乡建筑企业13个,职工人数达4436人。其中县级建筑企业3个,职工人数达1446人;乡镇建筑企业9个,总人数2208人;县属其他工程队1个,职工782人。1995年,全县共有3个县级建筑工程公司,9个乡镇建筑企业,共有干部工人380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7人(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127人);建筑施工人员3715人。当年完成单位工程施工项目41个,房屋施工面积6.5万平方米,创产值3845.8万元。
一、县级建筑企业 (一)平潭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1950年县城土、木工人组成建筑工会。1956年4月以工会为基础组织县建筑社。1958年6月改为县营造厂,当年9月转为地方国营建筑公司。1963年10月成立县建筑联社,改全民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1974年3月,更名为平潭县建筑工程公司。1989年全公司职工482人,其中技术人员28人,四级工以上327人;固定资产71.5万元,流动资金15.61万元;公司技术资质为三级房建企业。
70-80年代,公司承建平潭地方工业、港口、城建、民建和国防建设等工程,施工项目达数千项。其中,承建的福州市财政干部学校、省直机关综合楼、福州白马河工程等,工程质量受到好评,其中5层框架结构的市财政干校,被福州市建筑工程局评为优良工程。1994年3月改称为平潭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简称一建)。1995年有职工415人,固定资产净值136.06万元,当年完成产值1175万元。
(二)平潭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1980年7月,由岚城建筑公司抽调101名骨干组建平潭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简称二建)。同年12月经省建设委员会批准成立,并暂定为房建二级企业。
1983年承建平潭县第一座全优工程一县档案馆,1984年以后陆续承建的县委楼、农行住宅、酒厂门市部、平潭第一中学教学楼、县医院医技楼、台胞接待站和省直机关房屋等均为优良工程,总面积25638平方米。1981--1988年施工面积53428平方米,总造价821.65万元。1990--1995年共完成产值12350万元,创建12个优良工程。至1995年底全公司有54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0人(工程师18人,助理工程师36人,其他技术人员66人),四级以上工人375人;固定资产953万元,流动资金556万元;拥有施工机械244台,功率4368千瓦。
(三)平潭县第三建筑隧道工程公司平潭县第三建筑隧道工程公司(简称三建),创办于1982年7月,原称“平潭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于1995年3月经省建委批准,更为现名。公司技术资质为三级,以房屋建筑为主,兼营隧道坑道工程。
1985年后,随着国内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坑道工程增多,公司大力组织隧道工程技术队伍,积极承建国内隧道坑道工程。1985年5月,承建河北宣化县大秦线铁路粟家湾2号隧道,是国家重点工程,全长600多米,断面9x10米。工程难度大、风险多,经过努力如期完成,质量达到要求。1985-1995年10年间承建隧道工程35项,创产值8亿元。至1995年底,公司有干部工人646人,其中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67人、技术人员76人、工人470人。
二、乡镇建筑企业 1958年,县内开始组建公社建筑企业,至1995年县内乡镇建筑工程公司有;北f、平原、敖东、苏澳、流水、澳前、中楼、白青、官井等9个,总人数2102人。
第二节建筑设计民国时期,平潭县的建筑行业无设计机构。民国25年(1936年)县设土木工程技士1人,负责县内公用建设设计施工。1950年县建设科成立后,建筑设计由科业务组担负。随着建筑业的发展,1972年成立设计室,担负县内建筑设计任务。1974年设计东澳渔轮厂铸工车间,1977年设计长60米、中跨15米、高9米、边跨各6.8米的福州市内燃机配件厂铸工车间。80年代初已能设计多层框架结构房屋、跨度较大的厂房和结构较复杂的建筑物,年均设计项目30-40项,设计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1982年技术等级定为丙级。同年12月,设计县人民银行5层办公大楼。1983年,设计平潭影院,为县内跨度最宽的屋架建筑,高20米,跨径24米,总面积1499.35平方米。
1984年,设计观音澳水产500吨级充冰码头。同年,为竹屿口水产养殖场设计三级混合结构水池,池底、池顶采用钢筋混凝土,池壁及基础采用石块砌体。该设计构思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美观实用,较全国同类、同吨位水池占地面积减少一半以上。1985年,设计县医院6层框架结构的医技楼和8层(局部9层)框架结构的海坛大酒家等。1987年11月福建省建设委员会核发丁级工程设计证书。1988年设计大小项目47项,总面积3.5万平方米。1991-1995年,共设计228个项目,建筑面积达20.27万平方米。1995年全室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大学、大专3人,中专3人;有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5人。
第三节施工技术平潭旧式建筑中无设计图纸,施工人员按传统的建房式样施工,高度和长度根据民间流传的“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字尺寸推算,基数为0.18尺(每尺30厘米)。民间建房规格取“财、义、本”三字数据,衙门、祠堂、庙宇等建筑一般避“害”字。50年代后,随着建筑业发展,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并在基础、墙体、屋顶、内外装饰等方面进行革新。
一、基础处理旧式房屋多平房,2层以上楼房极少,房址多选在小丘、台地,基础多采用乱毛石干砌。50年代后,建筑物选址逐步转向沙荒地、滩涂及丘陵地。由于房屋向高层发展,重视基础的施工方法及材料的选用。风沙堆积层地多改用浅基础和整毛石浆砌及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淤泥等软弱土地,建筑基础多采用打柱(木头桩或现浇、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挖泥填砂、片筏基础和挖泥抛石加预制块浆砌等。1956年建造的潭城港桥式码头,采用木头打桩;1973年建造的观音澳冷库驳岸,采用砂桩基处理;1986年建造的东澳冷冻厂500吨级重力式码头,采用挖泥、抛石夯实、平整和水下预制块吊装处理方法;同年建造的县交通局4层办公楼则采用梁式片筏基础。
80年代后,县城4层以上楼房增多,因底质多为风砂堆积层,故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
二、墙体砌筑房屋墙体砌筑平潭的旧式房屋一般用花岗岩垒砌,双轨墙,厚45厘米。由于墙体过重增加地基承载力,一般房屋层数不超过3层。60年代末,开始改变传统砌墙厚度,广泛采用单轨厚24厘米(后改为22厘米)条石砌筑,以减轻基础压力,扩大使用面积。80年代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减轻了墙体负重,层数逐步增多。1985年兴建的6层县医院医技楼与8层海坛大酒店均为框架结构。90年代,多功能、高档次的综合性建筑物多采用框架结构。
其他墙体砌筑海堤、驳岸等的墙体砌筑,在60年代前以干砌为主,但易被海浪冲刷倒塌。为此,砌体多斜对浪向,以延长堤岸寿命。70年代钢筋混凝土应用到海堤砌筑,多采用两边条石浆砌当模板,中间灌浇混凝土,待落潮后砌石墙;并用水泥砂浆加防水剂进行外墙面勾缝,避免潮水冲刷砂浆而影响海堤质量。围海工程中的闸门砌筑多利用石拱受力,代替钢筋混凝土胸墙。挡土墙砌筑多加砌踏步层和助墙,减轻填方区墙体压力,使之不易变形。
三、屋顶结构旧式房屋屋顶结构多由屋架、檩条、椽、瓦组成,其形式有双坡型的硬山屋顶和四坡型或两坡四坡混合型的歇山屋顶。60年代起,公房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面。70年代,由于房屋建筑发展较快,木料供应困难,民房屋顶多采用条石板铺砌,混凝土勾缝。但条石板笨重,不宜于高层建筑。
1972年学习大寨拱形屋顶,县党校和县人民武装部两座双层楼房和农村部分校舍,采用石砌拱形屋顶,但因对墙体压力大,造价高,未被推广。80年代房屋向高层发展,钢筋混凝土屋面广泛采用。顶层多加设隔热板。
四、内外装修旧式一般民房,内部抹土、抹灰,面墙用加工的条石、方整石起砌。比较讲究的房屋如衙署、府第、祠堂、庙宇和富户住宅等,内部多以木刻、石刻楹联和山水、花鸟、人物油漆画等装饰;外墙用条石加工,面嵌以砖、瓦边纹,并点缀石刻、石灰浮雕、彩画等。
50-60年代,机关企事业用房,内部粉刷,外墙大部为条石、方整石粗打加工;民房内部普遍抹灰。70年代,房屋内部装饰改为中等粉刷;部分地坪、楼板铺设水磨石或花纹磁砖;外墙出现局部水刷石、洗砂等装修。80年代起,房屋内墙装饰用贴墙布,地面贴花砖、马赛克,天棚以铝合金骨格、钙塑板或光棉板吊顶,立柱采用人造大理石;外墙装饰由局部水刷石发展为全部水刷石、贴磁砖、贴马赛克、弹涂和喷塑压光等。90年代后,贴墙布少用,内墙装饰趋向高档,装饰材料多样化。
五、井巷施工平潭境内多岩石,开山取石挖洞为平潭入世代相传的特长。50-70年代,因备战需要,挖战壕,掘地道,由手工到机械,锻炼出大批井巷工程能手。北厝、平原、苏澳等建筑工程公司均有20年以上的施工经历。据1987年统计,全县有10年以上井巷施工经历的风钻工、爆破工、管道工、机械工、架子工、测量工等538人。主要工程有福马线4号、7号、8号隧道和井巷工程,外福线黄龙岗3号、4号曲线隧道,河北粟家湾2号双线隧道,大冶隧道,秦皇岛长城隧道,山西省隧道等。
第四节工程管理一、质量监督 50-70年代,建筑工程质量由县建设科、建设局建工股统一管理。1985年5月,成立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对全县范围内的各建筑工程公司和工程队所承建的各种工程、预制构件、原材料等实行检查和监督。1986-1989年,共监督工程98项,建筑面积达6.01万平方米,监督面积达77.15%,1985年始,对建材质量进行检测,3年内共检测试块1087组,其中混凝土684组,砂浆403组。
90年代开始,县工程质量监督站实施“质量兴业”战略,加大质量查处力度,转变质量管理方式,由过去的事后把关转到事前预防,从产品质量转到工作质量,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网络,扩大监督覆盖面,使建筑工程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991-1992年,共监督工程100项,建筑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监督覆盖面达95%;核验单位工程61项,建筑面积5.93万平方米,其中优秀工程7项,合格工程52项,不合格2项。1993-1995年,共监督工程29项,建筑面积340万平方米,覆盖面达95%. 二、安全监督 1984年3月,县建筑文明安全监察站成立后,开始对县内建筑工程文明安全进行监察。1985-1989年,县建筑文明安全监察站组织6次安全检查,检查57个工地,监察大小工程173个,发现违章操作和事故隐患95项,发出隐患指令书34份,安全罚款通知书9份,封闭、整改工地24个。1984-1989年先后5年被评为福州建安行业安全单位。
9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技术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干部工人的安全意识,建安工作又取得新成效。1990-1995年,共监察大小工程115项,完成建安工作量9100.3万元,竣工面积21.2717万平方米,发出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19份。
三、工程承包与招标 (一)工程承包 1985年以后,平潭各建筑工程公司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原有经济核算体制进行改革调整,采用以施工队(班组)为单位承包工程项目,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工程实行一定三包(定利润、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使施工队(班组)有权、有责、有利,职工劳动所得与工程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平潭县各建筑工程公司和工程队承包的工程从县内发展到县外,从省内发展到省外。仅1988年承包的工程遍及黑龙江、内蒙古、湖北、山东、贵州、四川、山西、广东、甘肃、陕西、江西等11个省(自治区),创工程产值3000万元,为县内工程产值的4.4倍。
(二)工程招标 1986年整顿建筑市场以后,开始在县内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凡工程造价在5万元以上的组织招标投标,如不经过招标投标要求承包者,须经分管县领导审批;工程造价在5万以下的,由建设单位推荐,经县建设局集体研究决定。评标根据:标价、质量、工期、社会信用。1988年上半年,县建设局设定额站,负责全县工程定额管理和组织工程投招标。当年经招标投标的工程有学校、市场等5项,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总造价382.3万元;1989年招标投标工程有金井码头附属建筑、银行、医院等5项,建筑面积7913平方米,总造价290万元。1990-1995年招标投标工程共计18项,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造价5000万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