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上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7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海上运输
分类号: TU984.191
页数: 3
页码: 244-246
摘要: 本段介绍了明代,福清人经营的定班客船航行于潭城、苏澳一海口之间。清末民初,全县有渡运点15个,客货船18艘(多为小木帆船),分布在潭城、苏澳、旗竿尾、大练、小练、玉屿、南盘、塘屿、草屿、渔塘、北厝、屿头、东庠、白沙、娘宫等地。平潭大富村人和芹山边村人经营“苏澳渡”与“旗竿尾渡”,客船由苏澳和旗竿尾出发,分别停靠福清海口港和岑兜港。民国35年(1946年),撤旗竿尾渡运点,归并苏澳。
关键词: 平潭 交通 规划

内容

明代,福清人经营的定班客船航行于潭城、苏澳一海口之间。清末民初,全县有渡运点15个,客货船18艘(多为小木帆船),分布在潭城、苏澳、旗竿尾、大练、小练、玉屿、南盘、塘屿、草屿、渔塘、北厝、屿头、东庠、白沙、娘宫等地。平潭大富村人和芹山边村人经营“苏澳渡”与“旗竿尾渡”,客船由苏澳和旗竿尾出发,分别停靠福清海口港和岑兜港。民国35年(1946年),撤旗竿尾渡运点,归并苏澳。
  民国时期,海上运输多为个体或合股经营。民国18年,平潭船商陈传超等集资组建“建通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宝利”、“昌利”、“公益”3艘货轮,载重共375吨,通航于福州、马尾、瑟江(福清)、平阳(浙江)等港口。抗日战争爆发后,“宝利”、“昌利”被日伪劫虏,“公益”被征用填堵闽江口,公司遂告倒闭。
  民国23年,平潭商户与福清里美村民合资购置“协川”号机动船一艘,载重50吨,作为平潭一海口客运班船。民国28年,日伪军侵占平潭,“协1il”客轮被劫,改为木帆船运客。
  民国35年,县长林荫发起组织“四维公司”,在福州开设“济兴行”,拥有轮船一艘,载重200吨,航行天津、上海、厦门、汕头、广州、香港及台湾、海南岛等地市埠,运销平潭水产品和省内土特产品等。公司经营两年多后关闭。
  1949年10月1日,县政府接管平海交通线,成立“平海交通所”,拥有木帆船4艘,用于客运。50年代初期,平潭县城至福清海口的航线,是平潭与内地交往的主要交通线。至1954年3月,共运送旅客16.8万人次,周转量达5376万人海里。1955年1月,台湾国民党当局飞机扰乱沿海交通线,炸沉涵江一南日岛交通船,平海客轮改为夜航,1959年3月恢复日航。
  1956年,随着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海上运输开始由个体转为集体,出现县办和乡镇办海上运输组织。当年6月,县海运公司成立,拥有木帆船111艘、载重1850吨。此后娘苏干线公路修成,娘宫渡口成为连接内陆的主要渡运点。1957年10月,成立县交通船队,配备轮船一艘,载重20吨,每日一班客货兼运,航行于娘宫一福清北坑之间。
  60年代初,运输船只向机动化发展,木帆船逐渐淘汰。1965年全县拥有木帆船90艘、机动船8艘、轮驳船6艘,当年客运量11.27万人次,货运量14.08万吨。
  80年代,海上运输业由单一经营转变为多渠道发展,个体、联合体运输日趋活跃。苏澳、澳前、中楼、白青、北厝等乡镇纷纷组建运输队,吸收个体、联户参加。其中苏澳运输队,拥有货轮14艘,总载重1786吨,年货运量4.5万吨。运输航线南至汕头、深圳,北至上海、武汉。1987年8月,县第二海运公司成立,拥有木帆船7艘182吨、木质机动船4艘328吨。次年,全部淘汰木帆船,年货运量达1.2万吨。
  90年代,经营海运业除县交通部门专业运输单位外,尚有乡镇运输单位、县企业运输船队和民间运输组织。1995年,运输船舶除船籍外挂外,在籍船舶共80艘34185吨。其中,县属运输企业县海运公司、县第二海运公司、县航运公司、县水产公司船队,共拥有运输船18艘;苏澳、流水、东l、澳前、中楼、平原、白青、北厝、南海、大练等乡(村)办的集体联营运输企业,共拥有运输船约80艘(包括船籍外挂)。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