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79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运输
分类号:
TU984.191
页数:
4
页码:
243-24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交通以陆路运输、海上运输、搬运为主。
关键词:
平潭
交通
规划
内容
第一节陆路运输清咸丰年间,芦洋一带农民制造木轮牛车,用于农田运输。民国时期,平潭境内因无供车辆通行的道路,陆上运输全靠肩挑背负,平民百姓外出多步行,官绅富户多乘轿坐篼(滑竿)或马匹代步。
1953年春,由外地购进第一辆马车在县城运客。1954年,由福清引进木板车用于码头搬运。1956年9月,县内部分公路修成,当年平潭县汽车运输站成立,购进30座位客车和货车各1辆,在县城至东澳、流水2条干线上营运。由于公路新修,经常为飞沙阻塞,客货运输时通时停。
1958年成立潭城镇马车运输合作社,经营县内短途货运,拥有38辆马车,年货运量0.35万吨。当年,县内公路干线增至6条79公里,客车日发10个班次,年客运量14.7万人次。出岛旅客从娘宫过渡后,直接由福清北坑上车。1965年娘宫一小山东通航后,进出岛旅客分别在娘宫和小山东由运输站车辆接运,同时办理由平潭直达福州、莆田、福清等长途客运。
60年代初期,支前备战紧张,为支援驻岛部队建设,运输站货车增至8辆。1963年,公路货运量达8.59万吨,其中汽车运量0.69万吨;周转量14.82万吨公里,其中汽车周转量6.9万吨公里。为统一调配运力,1969年8月,集中县内各单位汽车(共9辆)组成平潭县汽车运输队,归县交通局管辖。随后,开辟县城至敖东客运线,采取不定班方式为旅客服务。
进入70年代,马车逐步淘汰,个体二、三轮摩托车开始在客运市场招揽旅客。1974年县内共有45辆个体摩托车承运旅客。当年全县有运输汽车26辆82吨,后三轮机动车16辆,货运三四轮车28辆,全年货运量1.94万吨,周转量35.83万吨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个体、联户参加营运的车辆逐年增多,部分农用拖拉机由集体转向个体,由田间作业转向运输市场。1980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249辆,至1985年底增至919辆,其中乡镇企业及个体户874辆,主要用于运输建筑石料。与此同时,乡镇及个体户二、三轮摩托车猛增,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264辆,分布于城乡交通干线,挤占了县内客货运市场。
1988年4月,平潭县联运公司成立,办理货物联运兼营客运,公司有客车4辆196座位,经营平潭一福州长途客运,年客运量6.5万人;有货车148辆载重796吨,年货运量3万吨。
1990年后,由于运输市场竞争加剧,国营运输企业普遍出现经营滑坡,运量锐减。平潭汽车运输站1990年客运量与周转量分别比1985年下降11.5倍和6倍。1991年县交通汽车运输队停止营运;1992年县公交公司被县汽车修配厂兼并,原有车辆报废,重新购进4辆25座位客车投入长途客运。
至1995年,县内陆上运输企业有省、市、县属企业6家,局属企业10家。县内共有各类机动车辆10220辆,其中个体及联户占95%。在各类车辆中,有汽车1256辆,其中客车429辆、货车789辆。
第二节海上运输明代,福清人经营的定班客船航行于潭城、苏澳一海口之间。清末民初,全县有渡运点15个,客货船18艘(多为小木帆船),分布在潭城、苏澳、旗竿尾、大练、小练、玉屿、南盘、塘屿、草屿、渔塘、北厝、屿头、东庠、白沙、娘宫等地。平潭大富村人和芹山边村人经营“苏澳渡”与“旗竿尾渡”,客船由苏澳和旗竿尾出发,分别停靠福清海口港和岑兜港。民国35年(1946年),撤旗竿尾渡运点,归并苏澳。
民国时期,海上运输多为个体或合股经营。民国18年,平潭船商陈传超等集资组建“建通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宝利”、“昌利”、“公益”3艘货轮,载重共375吨,通航于福州、马尾、瑟江(福清)、平阳(浙江)等港口。抗日战争爆发后,“宝利”、“昌利”被日伪劫虏,“公益”被征用填堵闽江口,公司遂告倒闭。
民国23年,平潭商户与福清里美村民合资购置“协川”号机动船一艘,载重50吨,作为平潭一海口客运班船。民国28年,日伪军侵占平潭,“协1il”客轮被劫,改为木帆船运客。
民国35年,县长林荫发起组织“四维公司”,在福州开设“济兴行”,拥有轮船一艘,载重200吨,航行天津、上海、厦门、汕头、广州、香港及台湾、海南岛等地市埠,运销平潭水产品和省内土特产品等。公司经营两年多后关闭。
1949年10月1日,县政府接管平海交通线,成立“平海交通所”,拥有木帆船4艘,用于客运。50年代初期,平潭县城至福清海口的航线,是平潭与内地交往的主要交通线。至1954年3月,共运送旅客16.8万人次,周转量达5376万人海里。1955年1月,台湾国民党当局飞机扰乱沿海交通线,炸沉涵江一南日岛交通船,平海客轮改为夜航,1959年3月恢复日航。
1956年,随着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海上运输开始由个体转为集体,出现县办和乡镇办海上运输组织。当年6月,县海运公司成立,拥有木帆船111艘、载重1850吨。此后娘苏干线公路修成,娘宫渡口成为连接内陆的主要渡运点。1957年10月,成立县交通船队,配备轮船一艘,载重20吨,每日一班客货兼运,航行于娘宫一福清北坑之间。
60年代初,运输船只向机动化发展,木帆船逐渐淘汰。1965年全县拥有木帆船90艘、机动船8艘、轮驳船6艘,当年客运量11.27万人次,货运量14.08万吨。
80年代,海上运输业由单一经营转变为多渠道发展,个体、联合体运输日趋活跃。苏澳、澳前、中楼、白青、北厝等乡镇纷纷组建运输队,吸收个体、联户参加。其中苏澳运输队,拥有货轮14艘,总载重1786吨,年货运量4.5万吨。运输航线南至汕头、深圳,北至上海、武汉。1987年8月,县第二海运公司成立,拥有木帆船7艘182吨、木质机动船4艘328吨。次年,全部淘汰木帆船,年货运量达1.2万吨。
90年代,经营海运业除县交通部门专业运输单位外,尚有乡镇运输单位、县企业运输船队和民间运输组织。1995年,运输船舶除船籍外挂外,在籍船舶共80艘34185吨。其中,县属运输企业县海运公司、县第二海运公司、县航运公司、县水产公司船队,共拥有运输船18艘;苏澳、流水、东l、澳前、中楼、平原、白青、北厝、南海、大练等乡(村)办的集体联营运输企业,共拥有运输船约80艘(包括船籍外挂)。
第三节搬运 50年代以前,平潭以海上运输为主,搬运装卸只限于港口、码头。搬运队伍有潭城港码头固定搬运工和其他港口的临时搬运工。搬运全靠肩挑背负,工人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潭城镇码头工人组织工会,成立搬运公司和搬运站,机械作业逐步代替笨重的体力劳动,1956年公路通车后,陆上车辆装卸作业也应运而生。县交通局接管搬运队伍,9月成立搬运公司;苏澳等乡镇也先后成立搬运服务社。至1985年全县有县属专业搬运组织2个,各乡、镇和各企业单位搬运组织19个,年搬运量在26万吨以上。
80年代后,随着经济改革深化,陆上运输车辆增多,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力也加入临时搬运装卸队伍。人多于货,致使原有搬运组织逐渐解体。1995年县搬运公司和苏澳搬运站由原来的103人减为42人;县搬运公司搬运量由1988年的26.2万吨,降为6.4万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