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7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路
分类号: TU984.191
页数: 2
页码: 238-239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道、乡道情况。
关键词: 平潭 交通 规划

内容

一、县道清末,以城区为中心的道路网已经形成。其主要路线有:东南至观音澳8公里;东北至流水8公里,至大富10公里;南至芬尾12.5公里;西南至娘宫15公里;北至青峰20公里;西北至苏澳17公里。除田间小路外,主要是沙荒路、岭路、海滩路。
  民国24年(1935年),县长赖惟勋倡修县城至苏澳公路。是年秋公路破土动工,至年末,仅修县城至正旺路基3公里。12月,赖惟勋离任,公路停建。民国25年李为公接任县长后,鉴于正旺至后旺路段征地困难,改建县城至东昆(原二区区署所在地,今属敖东乡)公路9公里,次年7月完成路基后,抗日战争爆发,公路停建。民国27-29年,县长V仲若在征集民工改造芦洋埔的同时,修建芦洋一段路基4公里。后来,路基因风雨侵蚀,挖垦种植,残损不堪。
  民国38年,国民党第七十三军为防务需要,强迫民工抢修县城南北公路,未待修成,平潭解放。由于海防建设需要,1956年省支前委员会拨款修建支前公路79.25公里,总投资15.538万元。此后,随着海岛建设发展,至1995年,全县有县道6条,全长79.35公里,分为娘苏线(30.6公里)、娘苏附线(7.08公里)、潭东线(11.58公里)、上流线(6.47公里)、流大线(6.3公里)、南大线(9.2公里)、官青线(8.12公里)。
  二、乡道宋初钟门、西营一带,曾驻军设防,修建西营至钟门道路,供军马来往,称为“军路”。军路有两条:一条自平原乡西营村向西北,经军路底村越钟门山至门结底村,然后分为两支,一支沿梯云岭至钟门下村,一支向北至连街澳(今苏澳村);一条由佛厝岭沿钟门山至连街澳,总长约9公里,路面大石块铺设,宽2.5米,部分路段,仍留有修路人的姓名。由于年代久远,路段多被山洪冲毁,仅存残迹。
  道光二十年(1840年)澳前村念森贵、念振椿等捐款重修三条岭路,铺设石W9。西面岭路石R500余级保存完好,东面岭路因劈山盖房而废。清咸丰年间,林云m等在敖东乡西院村,倡铺石?200余级,至今保持完整。清同治年间,大苑底村郑隆彪兄弟捐款修建龙兴寺岭岭路,长680米,宽1.8米,路面石头铺砌。光绪年间,伯塘村吴寿鹤会同当地群众修建水磨岭岭路,其中一段至今保持完整。
  1956年后,随着县内主干线的形成,带动乡村道路的修建。1956--1966年,计修建南楼至田美澳、大富至白犬山、湖尾至西楼、竹屿至跨海、敖东至吉钓、敖东至华东、城关至上洋、中楼至君山等19条,长82.52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乡镇集体与个体运输业的兴起,乡村道路建设跨入一个新阶段。1978-1995年全县修建乡道23条108.71公里,改建乡道16条85公里。至1995年底共有乡道42条,191.23公里,其中三级路3.1公里、四级路134.6公里、等外路53.53公里。
  三、专用路 1954年始,在部队防区、驻地修筑简易道路,供马车运送给养。1956年修筑县城通往各主要口岸公路8条79.1公里。1973年6月,火烧港盐场全面开发,场内开辟北ff至鹅头尾、横山头至天山胶、茶仔头至佳田下等3条专用路,共5.89公里。1995年全县有专用公路8条,总里程13.225公里。其中,北务底至新琼底、天山尾至天大山、山利前至南寨、黄土霹至东限洋、北港头至天岭等5条,共7.245公里,为部队专用路。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