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油食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74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粮油食品加工
分类号: F427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油料加工、糕饼糖果加工、罐头加工。
关键词: 平潭 工业 经济

内容

一、粮食加工民国34年(1945年)城关建岚工业社,利用风力磨粉,不久停产。1950年城关创办私营面粉厂,以动力机带动磨粉并发电。1951年从福清迁来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在城关新府口创办国营碾米厂,当年加工大米522吨。其时,全县有磨房(制线面)11家,化粉作坊9家。1953年磨房发展到56家,化粉作坊19家,多为手工作业。1955年成立潭城化粉供销生产合作社。1960年11月碾米厂、面粉厂、食品厂和商业局的糕饼厂合并为粮食加工厂,主要加工大米、面粉等。此后,县粮食加工厂经改造、扩建,发展为粮油综合加工企业,并附设化粉、机面加工场。
  1984年7月,粮食局加工股与粮油加工厂合并成立粮油工业公司,为工贸合一企业。1985年后,县粮油工业公司因粮食市场逐步放开,生产业务逐年下降。1994年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仅部分车间实行承包,季节性生产花生油和加工机面,全年工业产值7万元,销售收入10.1万元,当年亏损39.6万元。1995年在中湖墓屿村创办中外合资企业福州潭湖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二、饲料加工平潭饲养畜禽主要依靠混合饲料。60-70年代,县粮食加工厂饲料车间,以加工大米的副产品—-.0下糠掺合榨油后的花生饼生产混合饲料,年产量2000--30002000-3000吨。1984年8月县粮食局创办饲料工业公司,专业经营和开发饲料产品。1985年又创办鱼粉厂,所产鱼粉为畜禽的精良饲料。随着水产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出现生产鱼虾饵料专业厂。1988年2月县水产部门建立真鲷饵料厂,但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1989年流水镇创办鱼粉厂,加工生产鱼粉饲料。县饲料工业公司在国家海洋三所、厦门思明现代养殖科技实业公司的协助下,发挥海岛饲料资源优势,采用先进加工生产设备,并吸收国外和台湾饲料生产工艺优点,生产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配合饲料。1995年全县饲料加工厂11家,生产禽畜鱼虾饲料3万吨,产值650万元,税利52.1万元。
  三、油料加工民国时期,县内有私人创办的油坊,雇佣工人常年生产。1956年县政府筹建日榨花生2.5吨的榨油厂,1957年投产。50年代后期,各乡镇办有小型油料加工场,在花生收成季节生产。1957--1958年榨季产花生油206.09吨。1960年11月,地方国营平潭油酒综合厂成立,年产花生油268.04吨。1974年县油酒厂榨油车间与碾米厂、面粉加工厂合并为粮油加工厂。1986年加工花生油368.35吨,创产值360.2万元。1990年产油293吨。此后,私人和联合体兴办加工场,至1995年全县年加工花生近300吨,产值75万元,税利6.25万71二。
  四、糕饼糖果加工民国时期,县城及各主要集镇糕饼店多附设加工场。1953年潭城镇有6家糕饼加工场,于1956年2月合并成立食品社。1958年6月食品社转为地方国营平潭县食品加工厂。1962年5月,县政府决定糕饼厂移归商业部门,为县饮服公司食品厂(后更名为县第一食品厂),手工生产糕饼、糖果、豆腐。1972年12月进行技术改造,建成18米饼干生产流水线,当年产各式饼干、糕点、糖果400吨,产值达40.63万元。1981年更新设备,建成糖果系列产品生产线,先后开发鱼皮花生、汽水、巧克力及酸奶乳制品等。
  1987年,第一食品厂与上海食品工业开发中心开展技术协作,投资42万元,新建年产200吨朱古力系列产品生产线,产品销往上海等地;并开发生产申福牌高档月饼,进入福州等地市场。1990年,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五、罐头加工 1978年创办地方国营平潭县罐头厂,后改称地方国营平潭县第二食品厂。1983年开始试产鱼品罐头。1985年利用紫菜提制琼脂。至1986年,罐头食品厂设有原料、加工冷冻、罐头等车间,生产鲜鱼品、调味海带丝、冻虾仁、琼脂等罐头计20多个品种,远销省内外。
  1988年5月动工兴建年产1000吨芦笋、水产品罐头生产线,并在芦洋投资建立芦笋生产基地5000亩。1992年1月,县第二食品厂与台湾超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福建平潭明球食品有限公司,同年5月改合资为合作经营,由台湾租赁承包经营,引进台湾生产设备与工艺,生产蔬菜罐头。1994年产值达130万元,税利12.2万元;1995年产值达75.1万元,税利6.05万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