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船舶渔具修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74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船舶渔具修造
分类号:
F427
页数:
2
页码:
228-229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船舶修造、渔具制造。
关键词:
平潭
工业
经济
内容
一、船舶修造清咸丰年间至民国时期,平潭造船业兴盛一时,县城及苏澳等地都有小型造船厂。民国22年(1933年),苏澳船厂曾修造50吨木帆船。抗日战争爆发后,造船业趋于萧条,到1950年,修船业才逐步恢复,全县有修船工人457人。1956年先后成立潭城、苏澳造船生产合作社。1958年后,全县创建10多家乡(镇)、村船舶修造厂,以渔船修造为主,兼修货船。当年,成立地方国营平潭县造船厂和潭城分厂。1960年创办渔业机械修配厂。1965年为县交通局建造“东海101”交通客轮,载重50吨位、80座位、120马力。1971年自行设计建造第一艘平底双机200吨级打捞船。1978年自行设计、建造外贸活水舱运鱼船和150吨级木质运油船。1980年,自行设计建造135吨级木材专用运输船。1984--1985年又先后建造385马力军用缉私船和65吨级双拖渔船。1985年,平潭县造船厂共修造机动客货轮、渔轮、军用高速船、打捞船、油船等17艘1722吨位;并且自行设计、建造200吨级海轮,维修各种渔业机械,铸造锚锭。
90年代后,由于钢质货轮、渔轮的发展,县内部分造船厂停产或转产。平潭县渔轮修造厂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修造300吨级船舶和600吨级驳船,并为锭泊观音澳的台轮提供维修服务。1994年,乡镇办造船厂只剩下岚城造船厂、流水造船厂、潭东造船厂3家,以木质船修配为主,其他乡村办船厂多名存实亡,或兼营其他业务。县海运公司造船厂引进外地技术人才,集资建造2000吨级钢质货轮,1995年船体下水。
1991-1995年全县共维修改造船舶31艘,其中将2艘350吨位钢质轮改造成550吨位。1994-1995年先后承担平潭轮渡所500吨位滚装式轮渡船中修任务。
二、渔具制造 50年代以前,渔业生产用具多由民间工匠分散制作,主要生产网具、缆索等。其中,平原乡山显美村钓具制作独具特色,享有盛名。
1954年,县城3家制棕手工业户组成制棕合作小组。1956年2月成立平潭县手工业联社潭城镇制棕生产合作社,社员24人。1958年制棕生产合作社改为商业局机索厂,1959年11月改为地方国营平潭制棕厂,职工发展到100多人。1962年1月改称平潭县渔具加工厂。1964年,与福州绳缆厂配套生产,逐步向半机械化发展。1975年,渔具厂试产聚乙烯塑料网丝获得成功,遂转向生产塑料网丝、绳具和编织袋。1979年,职工发展到184人,产单丝76.1吨,编织袋(布)17.78吨。1981年产单丝、编织袋布288.91吨,创产值147.39万元,成为二轻系统骨干企业之一。1987年后,由于经营不善,处于半停产状态。与此同时,随着石斑鱼钓、鳗钓、鲨钓等钓业的兴起,传统的“山显美的钓具”得以复兴。1995年该村制钓专业户达30多个,年收入50多万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