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材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7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材生产
分类号: F427
页数: 3
页码: 226-228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石英砂、石材、砖瓦、壳灰。
关键词: 平潭 工业 经济

内容

一、石英砂 1954年,中央重工业部建材局认定平潭芦洋埔一竹屿区天然石英砂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是生产中国标准砂的最佳原料。次年8月在中湖乡墓屿村筹建标准砂加工场,从芦洋埔采运原砂加工成半成品,运至福州玻璃厂选炼成标准成品,供全国水泥厂及国防、基建工程检验水泥强度性能使用。1972年10月25日,国家建设委员会决定自1973年1月1日起,全国检验水泥强度所用标准砂由平潭县标准砂厂生产、供应。随着工业砂用途日渐广泛,煅烧、酸洗等采选工艺的应用日趋精密,平潭石英砂采选形成国营、集体、民营共同开发的局面。工业用砂品种扩大到化纤过滤砂(海砂)、造型砂、树脂砂、过滤砂、压裂砂、电器填料砂等10多个品种。1978年后,先后办起县砂厂、县硅砂选矿厂、精选硅砂厂、福利砂厂、工业供销公司海砂车间和乡、村采砂加工场30多个。
  1995年从事石英砂采选业的有中国标准砂厂、县砂厂、县硅砂选矿厂、精选硅砂厂、福利砂厂及北厝、流水、芦洋、中楼、南海、敖东等乡村加工生产单位。当年,全县生产各类石英砂20多万吨,其中标准砂15371吨。
  附:中国标准砂厂简介中国标准砂厂是全国惟一的生产标准砂的工厂,其前身是创办于1955年8月的福州玻璃厂平潭标准砂加工厂(场)。1959年末迁址竹屿,建成半成品生产线,1960-1962年共产标准砂半成品1659吨。1971年3月炼制成功GB178-62水泥强度试验用标准砂,并建成一条干法生产工艺线。1973年起年产标准砂3000-4000吨,并逐年递增。由于干法生产线生产受气候制约,生产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全国水泥工业发展需要;且干法生产尘毒污染影响工人健康。1976年国家建材总局、省建材工业局拨款建造一条年产8000吨的软练标准砂湿法生产工艺线,工程于1978年1月动工,1982年8月竣工试产,1984年11月全部完成,1985年1月经验收合格正式投产。湿法生产线工程包括主车间和供电、供水、码头、仓库、堆场等附属设施,总投资144万元。
  湿法生产线建成后大大提高生产能力,1983年起年产标准砂超过1万吨,供全国6000多家水泥厂和国防工程、建设工地使用。为了适应全国水泥工业发展需要,1986年7月国家建材工业总局、省计委批准再建年产1.6万吨的第二条湿法生产线。第一期工程规模为年产8000吨,建筑总面积7236.6平方米,总投资1050万元,其中主体生产车间3470.6平方米,安装机械设备、电器设备共146台(件)。工程于1988年12月动工,1990年10月23日竣工试产。
  中国标准砂厂除生产标准砂外,还生产供石油油井加压用的压裂砂、供石油分裂用的裂解砂、供自来水过滤用的过滤砂、供铸造翻砂成型用的造型砂、树脂砂和用于化学分析及医药、化纤工业高压喷头过滤用的化纤过滤砂(俗称“海砂”)等工业用砂,产品遍售全国,并出口日本、卢旺达等国。所产三一牌标准砂1989年获部优产品称号。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5年产标准砂15371吨,产值99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8万元/人。
  二、石材自古以来,平潭建筑以石材为主,由民间石匠自行开发。1955年,采石纳入公社、生产大队管理。60年代,县内较大的采石场有潭东龙南、岚城中南、北厝等。1986年,平潭花岗岩与鹅卵石等石制品开始出口日本,当年售出263立方米,销售额55.3万元。以后,石材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1987年,县政府规定石料开采须经县林业局审批,实行定点、定时、定面积等专项管理。1988年6月10日起,开采石料移归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批,至年末已办证的有白青、中楼、流水、岚城、北ff、敖东、澳前等7个乡镇223个采石单位,其中集体34个、个体189个,从业人员1333人,年开采量24.62万立方米。
  90年代后,石材精加工产业兴起,花岗岩荒料经机械切割、磨光,加工成不同规格的板材,用于地面、墙体装修,并取代大理石板为盥洗室、厨房的台板,美观大方,经久耐用。1994年,经营石板材加工企业有:县外贸公司加工场、民政石材开发公司、光裕石板材厂、宏利石材料加工厂等,其中,台商在北厝镇北港头投资创办福建平潭王牌石材有限公司,为县内最大石材加工企业。1995年全县生产石板材30104平方米,创产值242.3万元,利税30.7万元。
  三、砖瓦宋代以前平潭就有砖瓦生产。民国初期,平潭砖瓦生产集中在君山附近。民国21年(1932年)君山发生松毛虫害,砖瓦窑因缺乏燃料先后倒闭。
  1956年10月,流水乡政府在松柏岚村创办瓦窑,不久停产。1957年下半年,中楼、盐田、南松3个农业社联合创办瓦厂,厂址设韩f村。1976年行政区域重新划分,瓦厂分别由中楼、流水公社各自创办。1983年全县年产瓦900万片,砖85.5万块。此后,钢筋水泥普遍应用,砖瓦销路停滞,砖瓦厂多数停产,至1988年全县只剩21个。90年代后随着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多层楼房建筑采用砖砌墙体,机砖生产随之发展,原有砖瓦厂也转向以生产机砖为主。
  1995年,砖瓦生产主要分布在中楼乡、岚城乡、平原乡、流水镇和北J'Alli镇,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楼砖瓦厂和福星机砖厂。当年全县产机砖827万块,创产值89万元,利税9.8万元。
  四、壳灰平潭石灰以贝壳为原料,经煅烧、筛选后制成生石灰,供作建筑材料,其中白青乡伯塘村一带生产的“伯塘灰”,因其洁白细软,质量上乘,深受用户欢迎。
  1951年,全县从事壳灰生产的有伯塘11家、县城5家,从业人员46人。60-70年代,伯塘村有灰窑20家,东占、上攀等村共4家,年产壳灰1000吨左右。1963年后,城关灰厂因竹屿口围堵,壳源断绝而停产。1979年7月,伯塘村试产特优白灰,由外贸部门售往香港40多吨。80年代后水泥钢筋普遍应用,壳灰销量减少。1995年全县灰厂近80家,其中伯塘村直接或间接从事壳灰生产达15家。当年,全县产灰4100吨,创产值112.5万元,利税14.7万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