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沙埔排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6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沙埔排涝
分类号: S277
页数: 2
页码: 205-20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芦洋埔排涝、连九埔排涝、七里埔排涝。
关键词: 平潭 水利 工程

内容

一、芦洋埔排涝民国38年(1949年),县政府在芦洋下埔创办农场,征召大坪、中广、霞屿、东屿4村壮丁在芦洋东部开挖排水沟,北自昆湖经过焕尾,南至竹屿口,长3200米,宽5米,将雨积水排人海中。
  1956年,县政府开始对芦洋埔内4条溪流进行治理,至1960年基本完成。80年代继续治理,减少涝害,使1.95万亩农田和1万多亩林地得到保护。
  西边楼溪在芦洋埔西侧,北起猫仔山,汇鹿楼山洪水向南流入乌礁海滩,全长2.8公里。1958年该溪取直拓宽,上游宽度为3米,下游宽度为6米,两旁筑砂堤,植草护坡。
  芦北公沟是芦洋埔排水主沟。以芦洋中部为主线,分南北走向。北沟长3.6公里,宽12米,向北流入长江澳。1984年,加深拓宽并建拦水坝3座,蓄水灌溉。
  芦南公沟自芦洋中部大坪村西侧,经大中汇流入竹屿海滩,长3.2公里,宽12米。1988年,排水沟南部拓宽加深,并建过路桥和拦水坝。
  芦南大沟北自芦洋大澜,南经南江林场东侧、芦洋养殖场和中国标准砂厂两侧流入竹屿口港,长4.8公里。1987年,芦洋乡组织群众,将上段1.6公里水道拓宽为8米,以利排涝。
  二、连九埔排涝连九埔是松南、松厝、南松一带平原。埔中乌石溪,源于后池村,经山霞垄、松厝、乌石、谢M北流入山门前海湾,长4.4公里。平原西侧为君山、坑北山高丘,地势峻陡,暴雨时洪流倾泻而下,汇人连九埔,造成洪涝灾害。1969年,流水公社组织沿溪村民将小溪取直拓宽,南段宽5米,北段宽18米,仍由原道人海。两旁溪堤为细砂填筑,植草护坡。1970年、1990年又进行两次改道,改由山门前海湾东侧人海。沿溪建有5座拦水桥闸,提高沙地水位,旱时灌溉,雨季排涝,保护沿溪1000多亩耕地。
  三、七里埔排涝七里埔位于三十六脚湖东部,濒临坛南湾,北接龙凤头埔,东至燕窝、潭角底埔,南达鹅头湾,长约3.5公里,面积8.75平方公里。雨季时,三十六脚湖溢洪,附近村民在湖浚尾挖凿沟道,将湖水排向七里埔。1960年,沙荒地造林成功,制服了风沙,湖南、潭角底、瑞岭山一带群众开始在七里埔垦荒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但七里埔仍逢大雨则成涝,为了治理水患,1970年以后,县政府先后组织群众开挖4条排水沟。东部燕窝排水沟,经潭角底人海,长1.9公里,宽6米;中部排水沟自三十六脚湖溢洪道向东人海,长2.7公里,宽6-8米;西部排水沟自湖南后汇丘陵、台地小溪流东流入海,溪长2.1公里,宽8米;南部鹅头湾溪,汇湖南东部诸溪流,东流入海,溪长1.4公里,上段宽4米,下段宽10米。各条排水沟均为沙堤,堤上造林植草。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