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平原排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6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平原排涝
分类号: S277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上攀洋排涝、黄龙溪排涝、冠山溪排涝、三洋排涝。
关键词: 平潭 水利 工程

内容

一、上攀洋排涝上攀洋在平原乡东北,地连酒店洋。民国11年(1922年),上攀洋一带群众按原港道清淤填洼,将积水引人剑湖,两岸辟为农田。1952-1954年,乡政府组织附近村民将军路底、白沙垄一带溪水改道南流。挖1条排水沟自酒店、西营经蛇鼻下人海,并在西营山建水坝以减轻剑湖压力。但北部溪流被流沙堵塞,洪涝灾害依然如故。1970年,县水利电力局配合平原公社对上攀洋排涝作全面规划,将原溪加深加宽。溪长5.4公里,宽18--24米,深1-1.5米。沿溪自东梧凤至东占村共建7座石拱桥,其中,东梧风、朴秀、山显美等村,均为双孔石拱桥,长18-20米,单孔净宽2-4米;上攀村2座为3孔石拱桥,长22-24米,单孔跨径4米;东占村溪流出口处1座为5孔条石结构闸门桥,长20米,宽2.5米,单孔跨径2.7米,采用机械启闭。汇流面积东起野鹅山,西至龙山东侧,南达酒店村,共9.5平方公里,可蓄水25万立方米。工程于1971年完成,总投资74万元,挖土39万立方米,砌石3万立方米。
  二、黄龙溪排涝黄龙溪也称中楼大沟,位于昆湖村南部,南流经大坪、井孟兜人海滩地。1963年10月,将黄龙溪取直、拓宽。溪宽15米,长5公里,并建桥闸3座,其中井盂兜桥闸为5孔,单孔跨径3米。
  三、冠山溪排涝冠山溪源于君山西侧,汇冠山、湖山两溪流于狼山北端,注入长江澳。溪流长4.5公里,上段宽4米,下段宽20米,雨季君山洪水倾泻而下,溪流横溢,附近农田多遭冲刷。1960年,县、公社组织村民,沿溪道两旁堆砂垒堤,并植树护坡。1987年,冠山村南溪道改砌石护堤,使溪水顺流入海,保护沿溪750多亩农田和500多住户。
  四、三洋排涝三洋指敖东乡的东昆洋、仙霞洋和苍海洋的一带平原。清光绪年间,东昆村民开凿水道,将东昆洋溪改道向南人海,并筑堤建斗门(水闸)挡潮泄洪,但涝害仍未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多次组织群众整治三洋水患。1954--1955年,县水利部门派技术人员协助东昆群众将东昆洋溪道取直拓宽,使水流畅通。1957年,又将仙霞洋溪改道与东昆洋溪合流入海。1960年,又组织群众筑堤挡潮,挖沟排涝,将三洋溪流导人东限洋东侧人海,减除涝灾。东昆洋溪流自六桥水库经东昆村南流东限洋村东侧人海。溪长2.5公里,深1.5米,底宽15米,流域面积4.31平方公里。沿溪建2座蓄水闸,可蓄水3万立方米,以备早时灌溉。苍海、仙霞两洋溪水改道向西南汇合后,穿过沙母崎桥闸,在东限洋村东侧与东昆洋溪合流入海。溪长3.3公里,底宽20米,沿溪建闸门3座,可蓄水6.61万立方米。1970年将原泄洪闸扩建为5孔闸门,单孔净宽3米。1987-1988年在溪闸南侧闸底加深1.2米,闸门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并配5台5吨电动启闭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