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其他围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65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其他围垦
分类号: S277.4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除竹屿口、火烧港、幸福洋三大工程外,还有远中洋等围垦工程4处,堤线总长10210米,围垦面积486.67公顷;小型围垦工程64处,堤线总长21503米,围垦面积1068.4公顷。至1990年,全县共建造小型养殖池18处,堤线总长9194米,面积102.7公顷。
关键词: 平潭 围垦 工程

内容

除竹屿口、火烧港、幸福洋三大工程外,还有远中洋等围垦工程4处,堤线总长10210米,围垦面积486.67公顷;小型围垦工程64处,堤线总长21503米,围垦面积1068.4公顷。至1990年,全县共建造小型养殖池18处,堤线总长9194米,面积102.7公顷。
  第一节远中洋围垦远中洋位于敖东乡的东昆、仙wt、苍海3个自然村东南部,周围面积200多公顷,历史上常受潮水威胁。清初,在苍海海霞寺前建1条苍霞垄洋海堤,长200多米。康熙十二年(1673年),仙宫下村群众又在村前筑堤1条,长630米,高3.6米,顶宽1.5米,设2座闸门,以防水患。光绪年间,东昆村民在村西修筑海堤180多米,设2座闸门,并开凿水道,便于防潮、排涝、垦耕。民国12年(1923年),附近村民又在原东昆洋海堤的基础上向东修筑650米直达仙霞、苍海村前。40年代前,因排水港道被飞沙填塞成为海滩,每年雨季无法排涝,耕地常被淹没。1952-1954年,二区政府组织村民在东岸湾厝角至半山礁仔一线筑堤1380米,并建闸门排水。但不久人海处被流沙堵塞,不能排洪。1957年,敖东乡政府将水道改由东昆洋南流入海。1960年10月4日,台风、大潮并发,砂堤决口,淹没农田200多公顷。1962年,仙霞、苍海村民在野猫垄山东面筑堤650米,东昆村民在沙姆崎将原堤加固,使东昆、仙霞、苍海等村2000多亩农田免遭潮水威胁。1970-1971年,敖东公社组织仙霞、苍海生产队在湾f角原堤基础上,重新修筑海堤1970米,高3米。1974年,将原排洪闸门改为5孔大闸门,单孔3米。堤内围垦面积213.3公顷,其中林地53.3公顷、果园13.3公顷、耕地146.7公顷。
  第二节湾底围垦湾底海堤,东起白犬山,西至港东红山仔。1949年以前,沿岸村庄、农田常遭海潮淹没。1949年后,沿岸村民分段修筑砂堤防潮,并在堤内垦荒耕种。但由于堤体单薄,经不起海潮冲击,海堤常被冲毁。
  1970年8月,流水公社组织裕藩、大澳、港东等村群众在沿岸沙滩高地砌石填砂为堤,并在裕藩、港东和海堤中部建3座泄洪闸门。不久闸门因暴雨泄洪而损坏。1983年,在港东红山仔和盘团村前建两座各3孔、宽2.5米闸门,防潮排洪。
  湾底海堤总长2720米,堤高4-6米,围垦面积80公顷。1988年以后,滩内低洼地先后被辟为梭子蟹养殖池。1991年,县水电局拨款5万元,将海堤增高加固,提高抗潮能力。
  第三节山门前围垦山门前海堤起于君山东侧,经山门前村前,至谢厝迹村北。海水常淹没山门前、谢厝迹村大片耕地。民国8年(1919年),山门前村民在村前筑堤1条,全长500多米,宽3米。民国36年,又集资从东边向南改建、扩建海堤。堤长1050米,高6米。外用块石垒砌,中夹碎石,内坡填筑砂土、植草。北段建有一座3孔、宽2米闸门,采用活动木闸板自动开启。堤内开垦农田30多公顷。1949年以后,海堤陆续增高加固。1958年,流水、谢厝迹两村群众在山门前海堤南端向东筑堤1340米,高3-4米,扩大农田46.6公顷。1964年,在堤内营造防护林片,保护农田。1982年,闸门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电动启闭闸门。
  第四节江楼围垦江楼海堤东起蛇鼻下,西至鹅头山下,全长3150米。民国10年(1921年),附近乡村的群众就在沿岸浅滩分段自建小堤,并将堤内滩涂垦荒为田。
  1952年,五区政府组织江楼海滩沿岸各村群众在原有小堤的基础上取直加高至4米,外坡砌石,沿线建4座小涵闸,设活动木板闸门。1958年,海堤全线加高,砌石护堤,围海面积120公顷,全部被垦为农田。
  1971年,在梧凤楼溪出口处增建一座2孔、宽3米排洪闸,为钢筋混凝土电动启闭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