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竹屿口围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62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竹屿口围垦
分类号:
S277.4
页数:
4
页码:
192-195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竹屿口位于海坛岛中部西侧海岸,原潭城港的出口处。南岸为务里山,北岸为竹屿山,东连潭城港。潭城港口小腹大,形似葫芦,海域面积21.23平方公里。
关键词:
平潭
围垦
工程
内容
竹屿口位于海坛岛中部西侧海岸,原潭城港的出口处。南岸为务里山,北岸为竹屿山,东连潭城港。潭城港口小腹大,形似葫芦,海域面积21.23平方公里。为开发利用潭城港,发展海水养殖,1957年,县人民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对竹屿口港湾筑堤截流的可行性进行勘察。1958年,福建省商业厅批准竹屿口围垦项目,决定投资384.5万元。1959年,成立平潭县竹屿围垦工程指挥部,县委副书记杨玉鸿任指挥。同年12月25日,工程破土动工。1962年10月12日,围堤工程竣工。在围垦过程中,共征集4000多名固定工,挖填土石192多万立方米。海堤竣工后,县委决定将堤内养殖区转为农垦区。
竹屿口围垦工程共围垦21.23平方公里,除原小岛屿占地200公顷外,实有滩地1923公顷,开垦耕地1475.1公顷,保护周围耕地300多公顷。竹屿口围垦后,潭城港废弃,竹屿新港取而代之;原韩厝、霞屿、一埠、二埠、三埠等盐场,变为农林垦殖区。
第一节海堤工程 1959年,竹屿口围垦工程指挥部组织水利科、建设科技术人员,配合省水电厅设计院对竹屿港进行钻探,选定围垦工程的海堤位置,决定筑造务里山一瓜屿一竹屿山海堤,全长1190米。10月,调配流水渔港竣工后的所有建港设备、船队、技术人员进驻墓屿工程指挥部。12月25日,工程动工。海堤工程分为A线大堤、B线大堤和排水闸门三部分,历时3年,于1962年10月12日竣工。共投入100多万工日,征召固定船工、运石工4000多人,制造自动抛石木帆船66条用于远距离运石,动用县海运社木质运输船55艘、渔用木帆船300多艘。
在施工中,县直机关、中国标准砂厂、国营防护林场、县医院,以及驻军时常组织人员参加义务劳动。海堤堵口时,全县动员,参加堵口合龙会战,人数多达1.2万。
竹屿海堤工程是当时全国围海工程中港道最深的工程。平潭县人民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应用木帆船、人力车、箩筐、扁担等工具,填人土石192万立方米,创造了平潭县围海史上的奇迹。
一、A线大堤 A线工程自务里山至瓜屿西端,全长280米。平均堤高13米,最大堤高16.7米;堤底最深处达一7米;堤顶宽度9.5米。水下部分在2米处内外侧抛石砌成棱体,内部填土,两侧坡度为1:2。坡面为方块石干砌,厚40厘米。工程于1959年12月25日动工,1960年2月合龙。同时,完成墓屿至务里山沿线公路3.5公里。
二、B线大堤 B线工程自瓜屿东端至竹屿山东侧,全长912米。平均堤高21.2米,最大堤高31米;堤底最深处达一23米;堤顶平均宽7.6米(外闭气体顶宽12米);堤底最大宽度150米。大堤南段110米建水闸,中段360米为抛填石堤,北段443米为黄土填筑。平台以下为抛石棱体,中间填土;平台以上两侧用大石砌坡,厚40厘米。内坡度为1:1.5,外坡度为1:20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7月14日合龙。合龙时,采用直径1.2米、长5米的圆柱竹笼装石填堵,虽每笼石重5吨多,但经不起潮水压力而于当日18时涨潮时发生决口,冲毁海堤152米。8月8日又遭12级强台风袭击,缺口继续扩大到200米。原堤线在流速6-10米/秒的潮水冲击下全部流失,堤基被冲刷至一23米,流失土石方5.9万立方米。为堵住缺口,省水电厅7位技术人员协同县建设科技术人员,制定浮桥船填石坠入海底的方案,于1961年12月21日再度进行堵口会战,取得成功。接着全线加高增厚,砌堤护坡,至1962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
三、排水闸门 1960年4月,在瓜屿中部建造排水闸门,同年12月建成。闸门全长65米,高7.7米,宽13米,共15孔,单孔宽3米,高3.5米,最大泄水能力为75立方米/秒。全石结构,人力启闭。1965年改闸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电动启闭。1971年又改为8孔排涝闸。
1966年5月,在瓜屿北面建1座3x4米双孔排水闸。1978年在竹屿口增建10孔排涝闸门,配备10台20吨电动启闭机。
第二节闭气工程筑堤工程竣工后,中段360米长的石堤严重漏水,堤边流速达1.6米/秒,日进水792万立方米,堤内滩地水位达2-3米,既不能垦荒,又不利港养,并且使霞屿、东屿、洋潮屿等岛屿的居民交通中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964年,县委决定将竹屿口滩内的养殖转为农耕,引三十六脚湖和韩厝水库的水排碱、冲淡、灌溉。1965年7月,成立竹屿口海堤闭气工程指挥部,组织力量采用片石填底后冲砂的办法进行闭气,对渗水海堤和闸门进行改造。工程于1965年9月动工,次年5月竣工。共填土砂57万立方米,投入60万工日。日出动2800人、700辆板车、15艘抛砂船,最多日用船达280艘,总投资53万元。
工程完成后,增建1座2x3米低水排水闸,使堤内水位降低至零点,大部分海滩地干rl。同时挖通西楼隧洞,引三十六脚湖水将海滩地养淡成田,形成可耕面积1475.1公顷,水域面积186.7公顷。
第三节滩内开发 1966年7月,成立平潭县竹屿海滩地开发指挥部,组织全县民工全面开发海滩地。滩内共挖排涝沟7条,总长19.8公里;支沟176条,长127公里;修建道路10条,长23.32公里;机耕道176条,长108.5公里;建桥、涵、拱闸49座;建引水渠道61公里;挖毛渠87公里。共投入义务工151万工日,挖填土石方191万立方米。
1967--1972年,县政府先后动员潭东、苏澳、北厝、流水、平原、东庠、屿头、大练、敖东等9个公社、230户、1317人,分区建点,建筑民房86座453间,开发耕地1428亩。移民落户海滩地后,通过开沟排水洗碱,引水冲淡,翻土晒白,改良土壤,使海滩地逐步成为耕地。到1971年共开垦耕地1441.8公顷,人造防护林带275条,总长61公里,植树134万株;同时在绛屿南成片造林133.33公顷。1978年7月红心公社在洋潮屿南建分场,开垦耕地33.3公顷,开辟养殖场,养殖牡蛎、贻贝、杂色蛤、文蛤和鱼、虾、蟹等海洋生物10多种,并建育苗场进行虾、贝、藻等苗种培育。1979年建150万立方米蓄水库1座,水域面积88.663公顷,养殖淡水-04、草、鳗等鱼类。
至1995年潭城海滩地共有7个行政村,辖20个自然村、1249户,耕地面积4648亩,并建有小学4所及2个水产养殖场。当年粮食产量达1411.8吨,产鱼20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