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重点造林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60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重点造林工程
分类号: F307.2
页数: 3
页码: 181-18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几个重点造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平潭 林业 经济

内容

一、长江澳风口造林长江澳风口位于海坛岛北部。北临长江澳,南接芦洋,西起白青乡东占村,东至中楼乡冠山村,全长4公里,总面积3023公顷。由于芦洋埔周围乡村常遭风沙危害,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先后在芦洋埔“运芦种草”,防风固沙。但因缺乏有效管护,收效甚微。至1949年,除3个自然村120户居民、67公顷耕地外,整个芦洋埔依然流沙阵阵,一片荒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大规模开发芦洋埔,县委、县政府决定从长江澳风口造林人手,仿效国营林场长江工区和燕下埔风口攻坚造林的成功经验,大规模营造海岸风口基干林、防风固沙林和农田林网,到60年代中期,已成功地营造出第一代防护林。至1969年,长江工区共营造木麻黄防护林1000公顷,开垦耕地466.7公顷。
  冠山风口位于中楼乡北端,是长江澳风口的组成部分,宽约0.5公里。经过60年代的大造林运动和以后的年年补植,至1978年,18年时间里才缩小0.2公里。80年代开始,中楼乡政府采取生物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攻坚造林,至1993年,冠山风口全部封堵。
  白青乡东占村东部和平原乡上攀村东北部也是长江澳风口的一部分。80年代开始,两个自然村群众,在风口前沿营造基干林带。1986年,东占村发动群众集资投工,垒筑防护堤,建造挡风篱笆,营造风口林13.3公顷。
  二、燕下风口造林燕下风口位于平潭县城东部,东临海坛湾,北起上楼岭,南至万宝山,海岸线总长5公里,总面积638公顷。由于地处风口流动沙区,海风乍起,沙尘肆虐,周围乡村长期遭受其害,西部的城区长期龟缩于0.3平方公里的狭窄范围内。
  1959年12月,县政府在此建立国营龙里防护林场。1960年4月,林场在燕下风口修筑16条高1.5米,长0.4公里的防风挡沙堤。堤内覆盖黄土5万多吨,并种上186.7公顷的芦草和老鼠刺。同时,采用大苗、壮苗和适当密植的办法,营造木麻黄基干林80公顷。造林后组织人员认真管护,当年成活率达80%以上。
  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采取密植加盖土,虽然幼苗不被吹倒刮走,但幼林仍经不起风吹沙打,或折损死亡,或遭沙掩埋。1977年以后,试用石砌防沙堤,高达4米,但效果仍不理想。1986年开始,通过培育木麻黄容器苗、土球苗,种植老鼠刺,结合客土,建造多道式防护堤和设置多层式的挡风篱笆,并配备专人看管等综合措施,终于建成北起上楼岭,南至万宝山,东到龙凤头,西达洋潮屿的多层次环城防护保安林,全长10公里,总面积540多公顷。其中龙凤头澳口海岸基干林长4公里,面积333.3公顷,为县城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其他风口造林远中洋风口位于敖东乡东南部,东临坛南湾,西到沙姆崎,南起渔庄,北至苍海田美澳,宽度1.5公里,总面积153公顷。60年代后,营造起第一代海岸前沿基干林带。1970年,敖东公社组织群众在远中洋海岸沙滩围海筑堤,堤内开垦农田66.7公顷,并营造防护林。由于木麻黄的防风固沙作用,使东昆、苍海、仙a等地333.3公顷农田免遭风沙危害和潮水侵袭。“文化大革命”期间,护林网络瘫痪,远中洋埔66.7公顷海岸基干林在几天内被砍光,1978年又被砍掉20公顷,导致该地段公路积沙如山,交通中断达7年之久。1985年,采取生物和工程并举的造林措施,当年造林保存率达8.7公顷。以后不断培植完善,终于制服风沙危害,恢复公路交通。
  流东风口和流西风口,总宽度5.1公里,面积1052.4公顷。1985-1986年,流东、流西风口周围先后有12个自然村在历来被视为“禁区”的风口沙荒地带营造海岸基干林54.8公顷。同时,垒沙10283立方米,筑堤3.31公里,在堤上覆盖黄土714立方米,种草9570平方米,建造挡风篱笆18条,总长0.93公里。海岸基干林营造成功后,使耕作区内95%农田得到保护。
  四、盐碱地林网营造 1962年10月,竹屿口围海工程竣工后,即转入海滩地开发建设。在耕垦的同时,县林业部门对农田防护林带作了统一规划设计,并将林带设置于水沟北面,带距100-120米,带宽5米,株距1x1米。
  1971年,潭城、岚城、中楼等乡镇在滩地试造木麻黄护田林。除溪东地带盐碱度较低能成活外,其余地段盐碱度在6%以上,林木根本无法成活。据1973年普查,1970-1972年共投入苗木150多万株,而成活不到13万株,保存率只有8%,1973年,海滩地共营造护田林带137条,总长91.95公里,面积46公顷,至1974年保存2.5公顷。
  1975年开始,县林业部门总结海滩地造林的经验教训,采取分片包段、挖穴客土、排碱养淡、起练培土等办法,发动群众营造农田林网。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的不断补缺补漏,基本上建成规格化农田林网。至1995年,竹屿口海滩地农田防护林带总长137.72公里,面积65.2公顷。
  五、裸岩山地造林平潭的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浅薄、贫瘠,山地乱石裸露,造林难度大。
  1949年以前,全县除山地南坡和谷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带零星分布有少量相思树外,山地北坡草木不生,一片荒凉。岛上居民祖祖辈辈作了不少尝试,但找不到山地造林的适生树种。因此,裸岩山区历来被视为植树造林的“禁区”。据1956年第一次山林普查,全县有林地面积3802公顷,均分布于山坡背风面,迎风面3560.3公顷依然是光山秃岭。
  由于县内山地面积较小,宜林地十分有限,县委、县政府在发动群众沙荒造林的同时,逐步开发裸岩山地。1961年,君山林场从浙江舟山引种黑松,为石头山造林找到适生树种。当年营造黑松56.7公顷,保存46.3公顷。1965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共营造686.4公顷。一些已造上相思树的石头山,又营造黑松与之混交。黑松成林后,相思树长势比原先纯林好。1973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825.4公顷,其中山地造林面积4192.1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1.4%.1983年,全县山地有林地面积达5339.4公顷,比1973年增加1147.3公顷,年平均增加114.7公顷。
  80年代中期,山地造林进入攻坚阶段。县林业局在澳前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将全镇裸岩山地分为东西两片,并在潭角底、前进、龙南、下井、岭前、紫兰、光裕、东光等9个村重点攻坚。全镇组织18支造林专业队,分片包于,造林前先挖穴,经验收合格后才植树造林。有的地段乱石遍布,就炸石造林;坡度较大的地段,则采用梯田式整地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山地北坡迎风面,则利用穴窖中挖出的石头围在穴位周围,保护幼林生长。至1990年,全县提前2年完成省定基本消灭宜林荒山任务,成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经过5年多的不断攻坚补植,至1995年,全县裸岩山地宜林地只剩下100多公顷。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