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585
颗粒名称: 二、育苗
分类号: F307.2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1952-1957年,全县育苗21公顷。1959年培育木麻黄种子和1961年引进黑松种子自育成功后,为全县沙荒和石头荒山造林找到了方向。此后,县内造林的当家树种——木麻黄、相思树、黑松等苗木的培育,一直成为育苗的重点。1952-1993年,全县育苗面积达2059.6公顷。1993年以后,由于造林任务相对减轻,育苗任务也相应减少,每年稳定在100亩左右。
关键词: 平潭 林业 经济

内容

1952-1957年,全县育苗21公顷。1959年培育木麻黄种子和1961年引进黑松种子自育成功后,为全县沙荒和石头荒山造林找到了方向。此后,县内造林的当家树种——木麻黄、相思树、黑松等苗木的培育,一直成为育苗的重点。1952-1993年,全县育苗面积达2059.6公顷。1993年以后,由于造林任务相对减轻,育苗任务也相应减少,每年稳定在100亩左右。
  (一)国营育苗 1952年3月,成立国营苗圃,当年育苗0.33公顷,产苗360万株。1952年3月至1956年4月,共育苗10.7公顷,产苗1440万株。1956年5月苗圃迁往平原乡南美村,当年育苗2公顷,培育相思树、木麻黄、大叶合欢、乌柏、大叶按、喜树、枫杨等苗木360万株。
  1958年1月,国营苗圃与县果树苗圃合并,1959年育苗7.2公顷。除大量培育花果苗外,林木树种有木麻黄、相思树、樟树、苦楝等15种,特别是木麻黄自育成功,1960年产苗122万株,其他树种产苗251.5万株。1963年和1965年先后迁址平原凤美和莲花山,1963--1967年,共育苗15.3公顷。1968年,育苗工作停止。1970年10月并入国营林场,1973年10月苗圃恢复。1974-1987年共育苗35.4公顷,育苗方式分为大田育苗、容器育苗、土球大苗培育和园林花木花卉育苗等,先后引育树、竹、果、花等416种。
  70年代后,随着林业科技的进步,育苗技术不断革新。木麻黄播种由原来春播秋移转为秋播春移,以避免小苗秋移遇旱影响成活,并减少春季因梅雨造成的幼苗猝倒病。苗木培育的方式由大田培育裸根苗,转向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相结合。1978年,国营苗圃首先培育出土球大苗,为城乡四旁绿化提供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此后,又采用薄膜容器、营养砖育苗,成活率大大高于裸根苗。80年代,在培育造林苗木的同时,还进行珍贵树种和花卉品种的嫁接、高压、扦插等无性繁殖,为城镇园林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服务。
  (二)集体育苗 1953年,互助组培育相思树苗木0.86公顷。1956年后,集体育苗面积扩大,1958年育苗18.5公顷。1960年,随着社队办林场的发展,集体育苗数量猛增。至1979年,社队育苗年平均74.2公顷。1988年,全县有11个集体育苗单位,育苗7.4公顷,产苗182万株。90年代,集体育苗逐渐转为个体育苗。
  (三)个体育苗 1980年后,各乡村林场多承包给专业户、个体户经营,育苗生产也随之转轨。1982年全县264个育苗承包户,育苗面积30.6公顷,产苗827.8万株,占全县产苗量的60%。苗木多以木麻黄和相思树为主。自1984年起,实行育苗包销合同制度,激发承包户的育苗积极性,全县每年造林所需苗木大多数由承包户提供,并出现一批育苗大户。1992年,全县承包户育苗面积11.2公顷,产苗420万株,占当年总产苗量的89.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