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采种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5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采种育苗
分类号:
F307.2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时期,平潭有官办和私营苗圃,培育赤松、黑松、侧柏、相思树等种苗,面积小,出苗率低。
关键词:
平潭
林业
经济
内容
民国时期,平潭有官办和私营苗圃,培育赤松、黑松、侧柏、相思树等种苗,面积小,出苗率低。1952年3月,县国营苗圃建立后,逐步带动集体大面积育苗,树种由单一逐步发展到多样,育苗方式方法不断更新,由大田育苗发展到培育容器苗、土球大苗,并引进花、灌、乔类苗木培育。60年代,苗木生产作为指令性指标下达,保证人工造林有计划地稳步发展。1964-1966年连续三年育苗面积都在133.3公顷以上。1985年以后,变指令性育苗为指导性育苗,育苗面积逐渐减少。
一、采种 1949年以前,县内树种有相思树、马尾松以及部分四旁绿化树种,共20多种。其中造林主树种为相思树。平潭的相思树源于台湾,故称台湾相思,系清末平潭商人从台湾带回。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对树种控制较严,往返船舶每次只能在粮食中偷偷夹带少量种子。民国时期,中楼、北to一带的商人,每年都从台湾带回部分种子进行繁育。民国14年(1925年),北厝镇半山顶自然村人林斗宝一次从台湾带回5公斤相思树种子,在七里埔创办育苗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台湾往来中断,育苗户多在县内自采自育。
1952-1956年,造林树种仍以当地相思树为主,并开始从外地调进部分马尾松、大叶桉和少量木麻黄等树种。5年中共采集树种5450公斤。为了探索适生树种,1958年11月,县政府派出10名民工进驻永泰县采种,一个多月共采集杉木、油茶、油桐、青冈栎、木荷、马尾松等树种4000多公斤;同时又从青岛园林处引进印度木麻黄种25公斤。1960年从浙江省舟山县引进黑松试种,自育成功后,在全县沙地荒山大面积推广造林。由于木麻黄、黑松幼林对海岛立地条件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未成林前,每年仍从广东电白县、汕头市和福建厦门、漳州、龙海以及浙江舟山等地调进木麻黄、黑松良种和其他树种,年平均200-400公斤。
70年代开始,木麻黄、黑松均已成林,县内所需种子大部分由当地自采,少数从外地调进。1973-1979年共自采树种10885公斤,其中木麻黄6270公斤、黑松4615公斤,平均每年采种1555公斤。
1973年以后,还陆续引进营造混交林的湿地松、大叶相思、肯氏相思、新银合欢以及四旁绿化树如香樟、川楝、天桂竹等种子。
1980-1982年共采种1.2万公斤,其中黑松种子占84%,1983-1988年共自采种子3032公斤,年均采种505公斤,通常年份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主要树种做到自给,所余部分转向外销。90年代初期,营林任务少,苗木需求量少,采种主要集中在木麻黄和黑松,而且重视种子质量,由过去粗放采种转到选择优良母树采种,数量在50-100公斤。1993年后,采种基本停止。
二、育苗 1952-1957年,全县育苗21公顷。1959年培育木麻黄种子和1961年引进黑松种子自育成功后,为全县沙荒和石头荒山造林找到了方向。此后,县内造林的当家树种——木麻黄、相思树、黑松等苗木的培育,一直成为育苗的重点。1952-1993年,全县育苗面积达2059.6公顷。1993年以后,由于造林任务相对减轻,育苗任务也相应减少,每年稳定在100亩左右。
(一)国营育苗 1952年3月,成立国营苗圃,当年育苗0.33公顷,产苗360万株。1952年3月至1956年4月,共育苗10.7公顷,产苗1440万株。1956年5月苗圃迁往平原乡南美村,当年育苗2公顷,培育相思树、木麻黄、大叶合欢、乌柏、大叶按、喜树、枫杨等苗木360万株。
1958年1月,国营苗圃与县果树苗圃合并,1959年育苗7.2公顷。除大量培育花果苗外,林木树种有木麻黄、相思树、樟树、苦楝等15种,特别是木麻黄自育成功,1960年产苗122万株,其他树种产苗251.5万株。1963年和1965年先后迁址平原凤美和莲花山,1963--1967年,共育苗15.3公顷。1968年,育苗工作停止。1970年10月并入国营林场,1973年10月苗圃恢复。1974-1987年共育苗35.4公顷,育苗方式分为大田育苗、容器育苗、土球大苗培育和园林花木花卉育苗等,先后引育树、竹、果、花等416种。
70年代后,随着林业科技的进步,育苗技术不断革新。木麻黄播种由原来春播秋移转为秋播春移,以避免小苗秋移遇旱影响成活,并减少春季因梅雨造成的幼苗猝倒病。苗木培育的方式由大田培育裸根苗,转向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相结合。1978年,国营苗圃首先培育出土球大苗,为城乡四旁绿化提供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此后,又采用薄膜容器、营养砖育苗,成活率大大高于裸根苗。80年代,在培育造林苗木的同时,还进行珍贵树种和花卉品种的嫁接、高压、扦插等无性繁殖,为城镇园林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服务。
(二)集体育苗 1953年,互助组培育相思树苗木0.86公顷。1956年后,集体育苗面积扩大,1958年育苗18.5公顷。1960年,随着社队办林场的发展,集体育苗数量猛增。至1979年,社队育苗年平均74.2公顷。1988年,全县有11个集体育苗单位,育苗7.4公顷,产苗182万株。90年代,集体育苗逐渐转为个体育苗。
(三)个体育苗 1980年后,各乡村林场多承包给专业户、个体户经营,育苗生产也随之转轨。1982年全县264个育苗承包户,育苗面积30.6公顷,产苗827.8万株,占全县产苗量的60%。苗木多以木麻黄和相思树为主。自1984年起,实行育苗包销合同制度,激发承包户的育苗积极性,全县每年造林所需苗木大多数由承包户提供,并出现一批育苗大户。1992年,全县承包户育苗面积11.2公顷,产苗420万株,占当年总产苗量的89.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