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农技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52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技农艺
分类号:
F301
页数:
4
页码:
161-164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农耕方式、良种繁育、肥料施用、植物保护。
关键词:
平潭
农业
经济
内容
第一节耕作方式平潭农耕以旱作为主,耕地利用率不高,1949年耕地复种指数为146%,50-70年代强调抓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缩小,复种指数增幅不大,1978年复种指数为16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花生面积逐年扩大,土地利用率明显上升。1995年,复种指数达202.6%0 一、轮作旱地轮作 70年代以前,早甘薯收成后种大小麦、蚕豌豆或蔬菜是复种轮作的主要耕作方式。70年代后期,花生一晚甘薯一麦(菜或休闲),成为主要轮作类型。该耕作制有利于缓解粮油争地矛盾,提高复种指数。
水田轮作50年代初,县内双季稻面积0.4万亩,早稻一晚稻一麦(菜或休闲)是主要轮作方式。70年代后,推广旱地改水田,早稻一晚甘薯成为主要耕制,种植面积达0.6--D.7万亩。80年代后,面积缩减到0.1万亩左右。
二、间作套种 50年代初期,推行花生畦间套种小米、红豆,甘薯套种高粱,但面积较小。1957年全县花生套种E豆、大豆、绿豆等达0.4万亩。1972年花生套种RL豆、绿豆、菜豆0.72万亩。1982年起农技部门大力推广花生套种甘薯技术,1989年套种面积2.8万亩,其中花生套种甘薯1.5万亩。此外还有花生套种春大豆、杂粮,西瓜套种大麦,芦笋套种蚕豆,幼林果园套种西瓜、花生,麦、花生、甘薯三套种方式。1994年全县间作套种面积发展到3.41万亩,其中花生套种甘薯2.65万亩。1995年全县套种面积3.63万亩,其中花生套种甘薯2.86万亩。
第二节良种繁育民国时期,农家种子自种自留,由于长期使用老品种,单产较低。50年代后,推广大小麦、水稻片选、穗选,甘薯块选、株选,花生株选、荚选、仁选,以促进良种繁育。水稻、大小麦播种前还采用温汤浸种,盐、泥水选种等,以提高种子质量。公社化后,逐步改为生产队统一留种,县建立良种繁育场,进行甘薯、花生等品种区域试验并繁育示范良种。60年代后,为改变甘薯向外地购苗的状况,县农技部门推广火笼坑育苗、温床育苗、冷床薄膜育苗等薯块育苗技术,保证薯苗质量。
进入70年代,选育推广的新品种有:县良种场杂交选育的小麦良种“2148青”;潭东公社农科站杂交选育的甘薯良种“潭东1号薯”;县良种场辐射选育的花生良种“79--2""79-5”等。1986年以来还受省种子公司委托进行“新澄一号”西瓜杂交制种,至1990年累计制种4587公斤。1995年全县自育良种薯苗1743万株,插播面积4.98万亩。第三节肥料施用 50年代前,群众常采用撒施、表施的方法进行施肥,以农家肥、绿肥和海肥为主。60年代后,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多,1970年达1053吨。由于推广甘薯碳铵、稿秆心及水稻球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80年代后,鼓励群众增施磷、钾肥,逐步做到测土定肥,配方施用。随后,全县磷、钾肥及复合肥施用量明显增加,至1990年,全县配方施肥面积达4万多亩。1992年,县土肥站、县科技开发中心联合生产、推广花生、甘薯专用肥。1995年,全县化肥施用量达1.08万吨。
第四节植物保护一、主要病虫害 (一)甘薯甘薯病害有蔓割病、疮痂病、丛枝病、黑斑病、软腐病,虫害有小象鼻虫、茎螟、麦蛾、斜纹夜蛾、旋花天蛾、潜叶蛾、金龟、红蜘蛛等。
小象鼻虫是甘薯主要虫害,1958-1962年甘薯年均被害率达8.9%,最高达13.8%,1965年全县推广综合防治技术,被害率下降到0.37%.1985年,全县发生小象鼻虫害1.3万亩,被害率16.1%,1995年发生0.7万亩,被害率11.1%, 蔓割病、疮IS病、丛枝病是从闽南购买薯苗时传人并在70年代开始蔓延,成为甘薯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1984年全县发生甘薯蔓割病3.9万亩、疮I&病3.0万亩、丛枝病0.1万亩。1985年后推广抗病良种,使病害发生率大为降低。1995年全县发生蔓割病0.27万亩、疮go-病0.23万亩,丛枝病少见。
(二)麦类麦类病害有赤霉病、锈病、黑穗病、白粉病,主要虫害有蚜虫和粘虫。1965年全县发生小麦锈病0.62万亩。70年代后,由于重视种子的消毒处理和推广抗病品种,上述病害得以有效控制。
(三)水稻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主要虫害有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稻蓟马、稻粘虫。
常年发生、危害较严重的有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为间歇性暴发。80年代以前螟虫害以三化螟为主,1984年稻飞虱肆虐,全县水稻种植0.46万亩,受害0.33万亩。90年代以后水稻虫害以二化螟为主。
(四)花生花生病害有叶斑病、青枯病、锈病,虫害主要有蚜虫、VRO、红蜘蛛、棉铃虫。1983年全县发生蚜虫1.2万亩。1986---1988年,!WM为害损失率平均达5%,全县年均损失花生400吨。1995年发生各种病害2.5万亩,以锈病、叶斑病、青枯病为主。
(五)西瓜西瓜主要病虫害有枯萎病、炭疽病和蚜虫。1990年芦洋乡西瓜枯萎病达2000亩。
二、病虫害防治 1958年,开始配备植保专业技术人员。1963年1月成立平潭县病虫测报站,配员4名。同年开始对小象鼻虫的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1967年对甘薯潜叶蛾进行室内饲养研究。1973年设立县中心测报站及中楼、敖东公社2个测报点,各配员2人,每个生产大队还配备1名病虫测报员。1973-1977年分别对甘薯主要病虫茎螟及蔓割病进行系统研究。1994年配备植保技术人员5人(其中农艺师2人),并在中楼、敖东设测报联系点。1995年,全县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4万亩。
农业防治包括实行轮作、清洁田园、耕翻土壤、选用抗病虫品种及加强田管等措施。甘薯黑斑病、花生枯萎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群众常采用隔年或三年轮作措施,在甘薯收获后及时处理臭薯和田边残株,并及时冬翻。在栽培方面,采用施坑心沙及中耕培土防甘薯小象鼻虫;高剪苗防止黑斑病从苗地带人大田;及时清除田间病苗防止病害蔓延。
物理机械防治50年代,在甘薯小象鼻虫发生危害时,普遍采用人工捕杀措施。1965年全县诱捕小象鼻虫1700万只。1973年全县装配黑光灯50盏,点灯诱杀甘薯、水稻害虫。1979年诱捕6900万只(约60.5公斤)。80年代后,采用诱杀已不多见。
化学防治从1955年开始少量使用农药喷杀害虫。1958年全县农药用量20吨,以有机氯“666”粉为主。1959-1970年,年用量10-40吨。1971年,农药用量急剧增加,到1983年,全县使用量111吨。1984年以后,由于控制使用有机氯农药,化学农药用量下降。全县常年使用的有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以杀虫杀螨剂使用量为多。1994年,全县使用农药43吨,其中有机磷农药33吨,菊脂类0.2吨、杀菌剂0.2吨、除草剂9吨。1995年,全县使用农药89吨。
生物防治50年代,在薯地放鸡鸭啄食天蛾、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幼虫。70年代起还推广应用8010粉剂(白僵菌)防治甘薯小象鼻虫、茎螟等,同时注意保护害虫天敌资源。据县病虫测报站调查,平潭有害虫天敌6类20多种。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