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5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01
页数:
3
页码:
156-158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粮食作物以甘薯为主,兼有大小麦、水稻、大豆、蚕豌豆、粟等。
关键词:
平潭
农业
经济
内容
平潭县粮食作物以甘薯为主,兼有大小麦、水稻、大豆、蚕豌豆、粟等。
1949年,平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1.24万亩,占76.2%;粮食总产量2.0744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05公斤。196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3.81万亩。1978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2.3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2.0%.199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28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1.6%;粮食总产量3.0829万吨,为历年最高。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11.798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6.2%,粮食总产量3.01万吨。
一、甘薯甘薯俗称地瓜、番薯,在县内栽培已有400年历史。民国28年(1939年)全县甘薯产量4500吨。1949年,全县种植甘薯6.26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55.7%,亩产279公斤,总产量17410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83.9%050--70年代,甘薯面积保持6.2-8.4万亩,总产量1.04--2.33万吨。1992年甘薯面积8.29万亩,占当年粮食作物总面积62.4%;总产量2.4576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79.7%,1995年甘薯面积8.21万亩,总产量2.5004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83.06%,平均亩产304.5公斤。
品种 50年代甘薯品种为“新栽”和“鸭脚栽”,辅以“红尾白”、“山门前白”、“六十日早”等。1955年引进的禺北薯以其高产特性成为60年代的主要当家品种,同时搭配种植“鸡母栽”、“朱红”、“厦门薯”、“小五齿”等品种。70年代的当家品种是1963年引进的优质高产品种“新种花”,辅以“岩齿红”、“康栽”、“接禺”、“东方红2号”、“潮薯1号”、“福薯87”等品种。90年代的当家品种有“福薯26"“金山57","3282”等。1995年,“金山57","3282”种植面积达5万亩。
育苗 50年代以前,薯苗主要来源于福清海口。1957年,向外购买芽苗300万株,大苗4000万株,自育苗占53%,60年代初,推广火笼坑育苗、蒸苗、温床育苗等方法,自给率达70%-80%,70年代以后,由于当家品种“新种花”的萌芽力差,薯块育苗成本高,转而向闽南购买芽苗,薯苗自给率下降。1978年薯苗自给率为40%,向闽南购苗1.09亿株。1990年后,为提高自给率,减少病害,农技部门大力推广薯块冷床薄膜育苗,每年薯块育苗面积均达1000亩左右,1995年全县薯苗自给率提高到90%左右。
二、麦类以大麦、小麦为主。1949年全县种大小麦3.54万亩,总产量2104吨,亩产60公斤。其中小麦1.82万亩,总产1065吨;大麦1.72万亩,总产1039吨。50-60年代麦类的当家品种为“和尚麦”;70年代为“阿夫”、“欧柔”,1977年,种植大小麦5.47万亩,为历史最高年份,其中小麦4.38万亩,大麦1.09万亩。80年代后,当家品种是“晋麦2148",1990年,大小麦播种面积5.36万亩,亩产113公斤,总产6031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1.4%,为历史最高年份。1995年种植面积2.55万亩,总产量3241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10.8%,亩产127公斤。
三、水稻 1949年,全县水稻面积0.97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6%,其中早稻0.54万亩、晚稻0.43万亩,总产量98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8%;平均亩产只有102公斤。50年代,水稻当家品种为本地大早,1964年起推广矮秆品种“矮脚南特”。1969年,水稻面积0.23万亩,总产161吨,平均亩产70公斤。70年代提出“以粮为纲”,实施早地改水田,使水稻面积又恢复到万亩以上。1973年早、晚稻播种面积达1.28万亩,总产量2201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5%,为历史最高年份。1977年以后,种植面积又逐年下降。1979年后,大面积推广“红410”品种,单产水平有较大提高。1989年水稻平均亩产328公斤。90年代推广“威优77”等杂交品种,单产水平又有较大飞跃。1995年,水稻种植2550亩,总产量965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3.2%,平均亩产378公斤。
四、大豆大豆以春大豆为主。1952年,播种面积4800亩,亩产60公斤,总产量28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1%,60年代引进“古田六月白”,1962年播种面积达5016亩,平均亩产42公斤。80年代引进“威来姆斯”等品种。1994年,全县大豆面积150。亩,亩产85公斤,总产128吨。由于春大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面积不断下降。1995年大豆播种面积仅950亩,总产量89吨,平均亩产94公斤。
五、杂粮包括玉米、高粱、小米、蚕豆、豌豆、绿豆、红豆、马铃薯、芋头等,以蚕豌豆种植面积为多。1960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8609亩,总产量16.41吨。1979年杂粮种植面积2193亩,1990年增至5926亩。1995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6707亩,总产达746吨。
玉米只有零星种植,1958年全县种植面积为65亩,此后逐年减少,70年代后几乎绝迹。
高粱 60年代前,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地以及薯苗地、菜地零星种植。1972年从山东引进杂交高粱,并在红心、北M、潭东3个公社进行高粱制种,种植33亩。3年后停种。
小米50-60年代,群众在花生畦上混播小米,1958年种植39亩。主要栽培品种为“狗尾”。因小米间作对花生产量有影响,此后,种者少见。
蚕豌豆 70年代前种植面积均在万亩以上。1972年全县种植蚕豌豆2.14万亩,总产量1052吨,亩产49公斤。1994年全县种植蚕豌豆4647亩,平均亩产83公斤,总产384吨,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3%。栽培的蚕豆品种有“阔白”、“小粒种”等;豌豆品种有“白花”和“红花”。1995年种植6507亩,产量730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2.4%,平均亩产112公斤。
马铃薯 1978年从福州引种并在屿头公社农科站试种成功。1979年从黑龙江引进种薯200公斤,在屿头、敖东的山园、沙地春季种植也获得成功,但没有推广种植。1994年,芦洋乡人民政府与美国百事可乐集团合作在芦洋乡进行马铃薯开发性生产,次年秋冬二季共种植1350亩,产量2000多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