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50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作物
分类号: F301
页数: 6
页码: 156-161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蔬菜。
关键词: 平潭 农业 经济

内容

第一节粮食作物平潭县粮食作物以甘薯为主,兼有大小麦、水稻、大豆、蚕豌豆、粟等。
  1949年,平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1.24万亩,占76.2%;粮食总产量2.0744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05公斤。196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3.81万亩。1978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2.3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2.0%.199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28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1.6%;粮食总产量3.0829万吨,为历年最高。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11.798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6.2%,粮食总产量3.01万吨。
  一、甘薯甘薯俗称地瓜、番薯,在县内栽培已有400年历史。民国28年(1939年)全县甘薯产量4500吨。1949年,全县种植甘薯6.26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55.7%,亩产279公斤,总产量17410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83.9%050--70年代,甘薯面积保持6.2-8.4万亩,总产量1.04--2.33万吨。1992年甘薯面积8.29万亩,占当年粮食作物总面积62.4%;总产量2.4576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79.7%,1995年甘薯面积8.21万亩,总产量2.5004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83.06%,平均亩产304.5公斤。
  品种 50年代甘薯品种为“新栽”和“鸭脚栽”,辅以“红尾白”、“山门前白”、“六十日早”等。1955年引进的禺北薯以其高产特性成为60年代的主要当家品种,同时搭配种植“鸡母栽”、“朱红”、“厦门薯”、“小五齿”等品种。70年代的当家品种是1963年引进的优质高产品种“新种花”,辅以“岩齿红”、“康栽”、“接禺”、“东方红2号”、“潮薯1号”、“福薯87”等品种。90年代的当家品种有“福薯26"“金山57","3282”等。1995年,“金山57","3282”种植面积达5万亩。
  育苗 50年代以前,薯苗主要来源于福清海口。1957年,向外购买芽苗300万株,大苗4000万株,自育苗占53%,60年代初,推广火笼坑育苗、蒸苗、温床育苗等方法,自给率达70%-80%,70年代以后,由于当家品种“新种花”的萌芽力差,薯块育苗成本高,转而向闽南购买芽苗,薯苗自给率下降。1978年薯苗自给率为40%,向闽南购苗1.09亿株。1990年后,为提高自给率,减少病害,农技部门大力推广薯块冷床薄膜育苗,每年薯块育苗面积均达1000亩左右,1995年全县薯苗自给率提高到90%左右。
  二、麦类以大麦、小麦为主。1949年全县种大小麦3.54万亩,总产量2104吨,亩产60公斤。其中小麦1.82万亩,总产1065吨;大麦1.72万亩,总产1039吨。50-60年代麦类的当家品种为“和尚麦”;70年代为“阿夫”、“欧柔”,1977年,种植大小麦5.47万亩,为历史最高年份,其中小麦4.38万亩,大麦1.09万亩。80年代后,当家品种是“晋麦2148",1990年,大小麦播种面积5.36万亩,亩产113公斤,总产6031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1.4%,为历史最高年份。1995年种植面积2.55万亩,总产量3241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10.8%,亩产127公斤。
  三、水稻 1949年,全县水稻面积0.97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6%,其中早稻0.54万亩、晚稻0.43万亩,总产量98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8%;平均亩产只有102公斤。50年代,水稻当家品种为本地大早,1964年起推广矮秆品种“矮脚南特”。1969年,水稻面积0.23万亩,总产161吨,平均亩产70公斤。70年代提出“以粮为纲”,实施早地改水田,使水稻面积又恢复到万亩以上。1973年早、晚稻播种面积达1.28万亩,总产量2201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5%,为历史最高年份。1977年以后,种植面积又逐年下降。1979年后,大面积推广“红410”品种,单产水平有较大提高。1989年水稻平均亩产328公斤。90年代推广“威优77”等杂交品种,单产水平又有较大飞跃。1995年,水稻种植2550亩,总产量965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3.2%,平均亩产378公斤。
  四、大豆大豆以春大豆为主。1952年,播种面积4800亩,亩产60公斤,总产量28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1%,60年代引进“古田六月白”,1962年播种面积达5016亩,平均亩产42公斤。80年代引进“威来姆斯”等品种。1994年,全县大豆面积150。亩,亩产85公斤,总产128吨。由于春大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面积不断下降。1995年大豆播种面积仅950亩,总产量89吨,平均亩产94公斤。
  五、杂粮包括玉米、高粱、小米、蚕豆、豌豆、绿豆、红豆、马铃薯、芋头等,以蚕豌豆种植面积为多。1960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8609亩,总产量16.41吨。1979年杂粮种植面积2193亩,1990年增至5926亩。1995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6707亩,总产达746吨。
  玉米只有零星种植,1958年全县种植面积为65亩,此后逐年减少,70年代后几乎绝迹。
  高粱 60年代前,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地以及薯苗地、菜地零星种植。1972年从山东引进杂交高粱,并在红心、北M、潭东3个公社进行高粱制种,种植33亩。3年后停种。
  小米50-60年代,群众在花生畦上混播小米,1958年种植39亩。主要栽培品种为“狗尾”。因小米间作对花生产量有影响,此后,种者少见。
  蚕豌豆 70年代前种植面积均在万亩以上。1972年全县种植蚕豌豆2.14万亩,总产量1052吨,亩产49公斤。1994年全县种植蚕豌豆4647亩,平均亩产83公斤,总产384吨,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3%。栽培的蚕豆品种有“阔白”、“小粒种”等;豌豆品种有“白花”和“红花”。1995年种植6507亩,产量730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2.4%,平均亩产112公斤。
  马铃薯 1978年从福州引种并在屿头公社农科站试种成功。1979年从黑龙江引进种薯200公斤,在屿头、敖东的山园、沙地春季种植也获得成功,但没有推广种植。1994年,芦洋乡人民政府与美国百事可乐集团合作在芦洋乡进行马铃薯开发性生产,次年秋冬二季共种植1350亩,产量2000多吨。
  第二节经济作物平潭县的经济作物以油料作物花生为主,此外,还有油菜、芦笋、水仙花和中药材等。
  一、花生清乾隆年间,从福清县高山传人,各乡镇皆有种植。1949年,全县种植1.88万亩,亩产110公斤,总产2068吨。50-70年代初,由于强调粮食生产,花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1971年仅播种1.53万亩,总产仅982吨。1974年以后,花生播种面积回升。1976年,中楼乡凤楼村1.0亩试验田,亩产达416.9公斤。1978年,播种面积达2.81万亩,总产量1676吨。1950--1979年的30年间,共种植花生68.74万亩,平均每年种植2.29万亩,年均产量1972吨。小面积亩产最高是197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花生生产发展快,早熟、适应性强、适宜与甘薯套种的“白沙1016”和“花11”两个品种成为当家品种。1984年,播种面积4.21万亩,总产量5165吨。90年代后,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左右。1995年种植花生53759亩,平均亩产135公斤,总产量7278吨。
  二、油菜 1952年,平原乡始种油菜,至1956年,全县种植284亩,亩产8公斤。1957年亩产35.5公斤。由于单产水平低、效益差,1961年停种。1971年又恢复种植422亩。1972年扩大到954亩,亩产27.5公斤,总产量26.2吨。1978年后停种。
  三、芦笋 1980年在芦洋乡试种,因收购、加工问题无法解决,推广困难。1986年,县委、县政府借鉴东山县发展芦笋生产的成功经验,在中楼乡试种240亩获得成功,次年发展到700亩。198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东山、平和、福清等地调人芦笋苗木600多万株,并购进种子90公斤,自育苗180万株,全县种植芦笋7700亩。由于各方面条件不配套,种植成功率偏低,挫伤了群众积极性,至1989年仅保存548亩,且多数绝收,全县年产量6吨。1989年以后,面积逐年下降。1994年,只有中楼、芦洋两个乡镇保存面积100多亩。1995年仅剩30多亩,产量15吨。
  四、水仙花平潭水仙花原生于平潭县境内的荒野坡地,属多箭水仙,具有花箭多、花期长、花姿美、花味香等特点,经专家鉴定,于1980年6月正式命名为“平潭水仙”,是中国水仙的优良品种之一。1984年成立平潭水仙花良种繁育场,此后对平潭水仙提纯复壮、水仙矮化观赏、脱毒组培以及雕刻保鲜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成功。1985年全县生产商品球20万粒。1987年面积扩大到456亩,由于销路限制造成产品积压,随后几年面积下降到100亩左右。1992年3月平潭水仙参加香港花展并获得“最佳展品奖”,此后,销路逐年看好,生产面积有所扩大。1994年全县种植面积45亩,收获商品球36万粒,1995年种植面积75亩,收获50万粒。
  五、中药材平潭县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较少。1973年种植7亩。1986年全县采摘野生药材3.5吨。据1987年中草药资源普查,全县有药用植物114科401种。1994年采集野生药材41吨,1995年尚有零星种植,采集野生药材45吨。
  第三节水果蔬菜一、果树 50年代初期,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石榴、桃、香蕉、龙眼、柿、枇杷等果树,管理粗放,产量甚低。1972年敖东公社创办果林场,连片种植番石榴、水蜜桃、枇把、梨等树种。1974年在沙滩地试种柑橘获得成功后,全县相继建立27个果林场,种植果树1600多亩。1984年,全县有22个果林场,面积985亩,年产70吨。1995年全县果树种植面积1366亩,总产量达1230吨。
  二、西瓜 50年代初期就有零星栽植,主要分布在芦洋、中楼、岚城等乡镇沙质地带,以瓜型大、产量高、味甜质优而闻名。1977年西瓜种植面积820亩,至1988年,种植面积达3037亩,总产5473吨,平均亩产1802公斤。随后由于主产区枯萎病严重,面积有所减少。1995年种植面积2456亩,总产量达4153吨。
  三、蔬菜 1949年全县蔬菜面积有0.11万亩。50-70年代发展缓慢,1980年以后发展较快。1985年开展种植业资源调查,全县有蔬菜5类30多种。其中:根茎菜类有萝卜、芋头、大头菜;叶菜类有包菜、山东白、小白菜、芥菜、菠菜、牛皮菜、甘蓝菜、苋菜、空心菜等;花菜类有花椰菜、黄花菜;瓜果类有南瓜、冬瓜、丝瓜、白匏、菜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等;香荤菜类有大葱、香葱、大蒜、洋葱、芹菜、韭菜等。1989年后从台湾、美国、日本等地引进优良蔬菜瓜果品种130多个。其中:台湾荷仁豆、台湾小白菜、台湾花椰菜“雪美花”、小葫瓜等品种在县内推广种植。1990年蔬菜种植面积1.22万亩,总产量1.7万吨,平均亩产1393公斤。1994年蔬菜面积2.71万亩,总产量3.69万吨,平均亩产1361.6公斤,部分大白菜、包菜外销福州、厦门等地。1995年蔬菜面积2.54万亩,总产量4.11万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