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45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01
页数:
4
页码:
148-151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农业生产条件的情况。
关键词:
平潭
农业
经济
内容
第一节农业用地一、耕地明洪武年间,平潭有耕地72253亩。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实有田园71426亩。民国11年(1922年),有耕地118590亩,1949年减至100726亩,1956年增至108476亩。1957年由于大扁岛划归福清县管辖,耕地面积降为102688亩。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耕地面积为138805亩。1995年底,全县耕地面积103470亩,人均耕地0.38亩。
(一)分布据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平潭县坡度在0°--2°(含2°)的耕地有33130亩,占耕地面积的23.87%,主要分布于平原、芦洋、中楼、流水、岚城、潭城、敖东、北f等乡镇;3°--6°(含6°)的有64909亩,占耕地总面积46.76%,主要分布于平原、流水、岚城、澳前、北f等乡镇;7°-15°(含15°)的有35117亩,占耕地总面积25.30%,主要分布于敖东、潭城、中楼、流水、平原等乡镇;16°-25°〔含25°)的有5176亩,占耕地总面积3.73%,25。以上的有474.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34%0 (二)类型 1980年,全县耕地类型有: 平原田(滨海平原水田)4994亩,占耕地总面积3.60%,主要分布于岚城2329亩、敖东1209亩、中楼703亩、潭城485亩,以渗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为主。
水浇地8242亩,占耕地总面积5..94%,主要分布于岚城、敖东、北f、潭城、中楼等乡镇,以渗育型水稻土为主。
旱地125569亩,占耕地总面积90.46%,坡地与平地面积基本相等,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是粮经作物主要生产基地,土壤类型主要有赤土、润沙土、旱沙土和潮土。按耕地肥力等级划分,旱地中一级旱地,集中分布于中楼、岚城、平原、潭城、北厝和敖东;二、三级旱地,分布遍及全县各乡镇。
二、牧草地全县牧草地面积1702.1亩,占土地总面积0.31%,其中大练乡62.9亩、平原乡10.1亩、芦洋乡7.6亩、中楼乡497亩、东it乡9.9亩、流水镇0.9亩、岚城乡652.5亩、潭城镇132.8亩、北厝镇204.3亩、澳前镇28.2亩、敖东乡25.3亩、县林场10.1亩、降屿农场60.5亩。
三、果园地全县园地面积2148.7亩,占土地总面积0.39%。宜果地面积533.3亩,利用率仅25%。主要果树为柑橘,其次为无花果、番石榴、白枣、梨等品种。
第二节劳力 1949年,全县有99636人,其中农业人口58980人,从事农业劳动36667人,占农业人口总数62.16%。耕地100726亩,每个劳力平均耕地2.75亩。农业生产主要靠男劳力承担,妇女多是操持家务,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庭手工业和畜禽饲养。1952年以后在全县发动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农业生产,妇女参加劳动的人数逐年增加。60年代以后,妇女基本上都参加了农业生产。1979年以后,乡镇企业有所发展,农村劳力开始逐步流向工厂和商界。1986年,全县有劳力107903人,其中男劳力60918人、女劳力46985人。实际参加农林牧渔的劳力为89697人,占总劳力83.1%0 1995年全县有劳力146036人,占农业总人口45.9%,其中务农114748人,占总劳力78.5%0 第三节生产工具一、畜力早期农耕畜力以黄牛为主。民国11年(1922年),全县有牛1170头、马11头,1949年有耕牛4882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牛饲养量有所发展,1956年全县耕牛存栏6037头,由于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1965年降至3548头,1977年回升至4937头。
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牛饲养由原来的集体饲养变为农户自养,耕牛存栏数有明显增加,1990年为8501头,1995年为8128头。
二、传统农具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山门前村民建造水磨,利用当地山水,碾谷磨粉。
县内传统使用的农具有犁、铁耙、锄头、四齿、鹤嘴、镰刀、扁挑、粪杓、粪桶、畚箕、牛车、马车、石磨、石碾、水车、戽斗等。农作物种植及收获大多靠手工操作。
三、机械农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县的农业机械逐年增加,主要用于耕作、种植、收获、植保、排灌、运输及农副产品加工等。
5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广使用双轮双0犁等新式农具。1958年5月,由农业局、商业局、手工业联社等有关部门组成推广小组,大力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当年全县共有800部新式农具投入使用。用于耕作有深耕犁、双铧犁等;用于播种有大豆、小麦播种机等;用于灌溉有抽水机、喷灌机等;用于收获有脚踏、电动打谷机等;用于运输有农用汽车、拖拉机、胶轮车等;用于加工有磨粉机、碾米机、切薯机等。1978年全县有农业机械682台,总动力6930千瓦。1990年有1700台,1.8万千瓦。1995年底,全县农业机械约4200台,总动力达15.32万千瓦。
(一)耕作机械 1958年春,由省农业厅分配给芦洋农场一台德国产D35型履带式拖拉机,功率20千瓦,用于开荒耕地,开创平潭拖拉机耕作的历史。至1963年3月,芦洋农场拥有6台拖拉机,并成立拖拉机站。1972年始,中楼、红心、流水、平原等公社共购进手扶拖拉机12台,用于耕作和运输。1978年全县有各类型拖拉机125台。1990年有大中型拖拉机104台,手扶拖拉机1141台。1995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3台,小型拖拉机2213台。
(二)种植机械插秧机1976年春,县内有人力插秧机5台,1977年有半自动插秧机10台,分布于平原、中楼、岚城等地。1990年有人力插秧机3台。此后因水稻面积逐年缩减,插秧机已不再添置。
花生播种印穴器1980年春,农民自行创制木质花生印穴器,在芦洋、中楼、平原、流水和岚城等农区广泛使用至今。1995年有1000多台。
马铃薯播种机、施肥机1994年由美国引进,在芦洋农场使用。1995年,播种机2套,施肥机2套。
(三)收获机械稻麦脱粒机1960年,县农具厂制造脚踏打谷机,在县内农区广泛应用。1963年,由县农械厂和红心农械厂联合制造电动稻麦脱粒机,在农区推广使用,至1978年全县有750台。80年代后,其数量逐步减少。1990年,全县有打谷机196台。1995年,有102台。
马铃薯收获机1995年由美国引进1套,用于芦洋农场收获马铃薯。
(四)植保机械 1956年夏,开始使用人力喷雾(粉)器,此后逐年有所增加。1966年引进高压喷雾器5部,在中楼、芦洋等农区使用。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购入力喷雾器的数量激增。至1995年,全县农区拥有喷雾(粉)器212部。
(五)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主要有碾米机、磨粉机、榨油机、淀粉加工机、饲料粉碎机和花生剥壳机等,1978年全县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77台,1990年有511台,其中碾米机43台、磨面机188台、淀粉加工机199台、榨油机81台。至1995年底,全县有各类加工机械567台。
(六)运输机械农业运输主要靠各类拖拉机、农用汽车。
农用挂车1958年始用拖拉机配套的1-3吨农用挂车。80年代后,农户自购农用挂车增多,至1989年全县有农用挂车2005台。1995年全县各类拖拉机配套农用挂车2316台。
农用车80年代中期,县内开始使用浙江产的天目山牌后三机和福建平和产的龙溪牌农用车。1995年全县有农用车968辆。此外,农村运输专业户拥有私人汽车48辆,主要用于农村运输和农业运输。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