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贝类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416
颗粒名称:
一、贝类养殖
分类号:
F307.4
页数:
4
页码:
134-137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贝类养殖历史悠久,传统品种主要有牡蛎、杂色蛤仔和缢蛏,多分布平潭西部滩涂海域。80年代后期发展文蛤和贻贝养殖,90年代初期开始试养扇贝和鲍鱼。
关键词:
平潭
渔业
经济
内容
平潭贝类养殖历史悠久,传统品种主要有牡蛎、杂色蛤仔和缢蛏,多分布平潭西部滩涂海域。80年代后期发展文蛤和贻贝养殖,90年代初期开始试养扇贝和鲍鱼。
(一)牡蛎 1.褶牡蛎清乾隆年间,民间出现私人蛎埕交易。当时多以乱毛石为附着基,养殖海区多在平潭岛西部海域湾内的中、高潮区,重点养殖区域分布于敖东的安海澳、北厝的火浇港、岚城的竹屿港、中楼的南江、平原的江楼滩、苏澳的上藩澳(土库)。民国11年(1922年),全县产蛎肉150吨,其中加工蛎干26吨。1949年养殖面积333.3公顷,产量425吨。1958--1978年因竹屿围垦,牡蛎养殖面积一直徘徊在150公顷左右,比50年代初期减少约50%, 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给牡V养殖带来生机和活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营形式,调动群众养0生产积极性。1981年北ff公社村民把原来乱毛石附着基改为条石附着基,当年投放条石72万条;1982年投放条石96万条;1983年共投条石238万条。1985年以后,利用条石为基柱,采用牡蛎壳和聚乙烯线编结成串为附着基,既增加附苗面积,又促使养殖从中、高潮区逐步推向低潮区,延长牡蛎索饵时间,促进牡蛎生长,亩产从原来200多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养殖面积增加260公顷;并发展串挂牡蛎333公顷。1991年秋季,县水产苗种场进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培育褶牡蛎苗100万个,附苗1万串,售给北厝镇湖南村群众养殖,分苗0.66公顷,放养在坛南湾企沙澳海区,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养殖,每串重10公斤左右。1995年全县牡蛎养殖面积606.73公顷,产量2526吨。
2.太平洋牡蛎 1984年4月,从罗源引进太平洋牡蛎亲贝850个,在县水产苗种场进行室内人工育苗,产卵149.8亿个,经过20天培育稚贝561万个,牡蛎壳11万壳,每14壳为一串,实际育苗7480串,每公顷挂苗6000串,养殖面积为1.2公顷,总产12.68吨。
1985年5月,利用自己培育的太平洋牡蛎做亲贝,扩大育苗规模,投入附苗器32.70万串,当年室内人工育苗18.2公顷。次年,利用第二代亲贝进行室内人工育苗。5-7月先后培育D型动虫74亿个,投入附苗器3.8万壳,附着牡V苗11027万个。
1986年3月,县水产局在竹屿水产养殖场进行太平洋牡蛎土池育苗,从竹屿垦区养殖的太平洋牡V中选择1-2龄亲贝1吨,挂养于专用筏架进行精养促进性腺成熟,投放附苗器10.8万串,除县内放养4.3万串,其余供应外地。90年代后,由于产品销路不畅和加工技术滞后,太平洋牡蛎养殖有所缩减,至1995年仅有少量养殖。
(二)杂色蛤仔清代,县内就养殖杂色蛤仔(俗称花蛤),但面积很小。民国11年,产蛤100吨,主要产于竹屿港霞屿和洋潮屿两村。
50年代,养殖面积在6公顷左右。1965年,为了开辟花蛤养殖海区,聘请长乐县养蛤技术员协助勘察场地,在马腿海区选择一片中、低潮区约86.6公顷,由芦洋农场试养30公顷,共投放蛤苗121.85吨,产蛤988.5吨。
70年代,由于埕地老化,蛤苗生长慢,死亡率高,产量低,每公顷产量35-45吨,经济效益差。至1975年,全县养蛤面积仅17.3公顷,产蛤140.5吨。80年代,海洋捕捞因资源衰退而导致捕获量缩减后,刺激滩涂养殖的发展,1991年全县花蛤养殖面积猛增到258公顷,芦洋乡马腿村成为花蛤养殖专业村。1995年全县养殖面积370.26公顷,产量6049吨。
(三)缢蛏平潭县养蛏历史较早。清同治年间,养蛏已具规模;光绪年间,北厝村民就从事缢蛏干加工。民国11年全县产蛏75吨,加工蛏干20.4吨。-Itg产区在海坛岛西部的竹屿港、火烧港和天山尾港,蛏埕总面积60多公顷,其中火烧港有30多公顷,竹屿港有20多公顷。
民国时期,霞屿村每年户均收鲜蛏1-1.5吨,个别大户达2-3吨。由于蛏蛎养殖劳动量大,逐步转向花蛤养殖,1960年以后,竹屿港、火烧港和天山尾港先后围垦,蛏埕面积缩减。1978年,苏澳西楼村采取蛏蛎混养,有近千亩蛏生产地,每公顷产鲜蛏20-25吨。1983年向晋江购买蛏苗35吨,放养面积20公顷,播种一个月后就大量死亡,结果当年绝收。后来蛏苗价格年年上涨,村民多转向紫菜养殖。1983-1989年,全县缢蛏养殖面积7-12公顷,产量40-50吨;1990-1994年,放养面积24--33公顷,产量260-270吨;1995年全县养殖面积22公顷,产量260吨。
(四}贻贝贻贝俗称壳菜。县内自然海区普遍繁殖厚壳贻贝,虽然繁殖力很强,但生长极慢,养殖效益不高。白沙、白胜村渔民每年夏季潜水采捕多年生的厚壳贻贝,经加工晒成“蝴蝶干”,销路极广。民国11年全县生产“蝴蝶干”2.8吨。
1972年5月,县水产局在竹屿闸门附近海区吊养紫贻贝,同时发动白青乡白胜村民筏式养殖厚壳贻贝,均获成功。1973年3月,全国海水养殖经验交流会后,省水产局决定以平潭竹屿口为重点,由平潭县海水养殖场、平潭县水产局、莆田地区水产局、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三结合贻贝实验组。次年4月由省水产局统一组织从大连运回紫贻贝苗2.5吨,进行筏式养殖,计分包516串,挂养56台。同年10月又购紫贻贝苗18吨,分包4800串,挂养120台。养殖海区分布在竹屿港、海坛湾、大嵩岛、小澳仔,海坛海峡东南部的山岐海区,后因销路不畅停养紫贻贝,至1983年又恢复,养殖紫贻贝20.7公顷,产量107.7吨。
1987年,白青乡大嵩养殖场在鲍鱼、海带台筏上发现自然附着紫贻贝苗,通过采苗分包试养2.7公顷,产量140吨。1989年自然海区继续附着紫贻贝苗,经有关养殖专家鉴定确认为正宗紫贻贝苗。1990年,利用自然海区繁殖的紫贻贝苗养殖75.7公顷,产量347吨。1991--1993年省水产厅与平潭县水产局联合在白青乡大嵩海区、苏澳镇钟门海区、东庠海区、澳前镇大沙澳海区进行半人工大面积采苗取得成功,使贻贝苗自给有余。1995年全县养殖面积150.8公顷,产量8459吨。
(五)文蛤文蛤俗称赤蛾,县内沿岸沙质地均有自然繁殖的文蛤苗,为讨小海人所采捕。1984年6月,幸福洋管理处购买龙凤头海区采捕的文蛤苗1807公斤,与东方对虾混养在幸福洋垦区深水池,到1986年11月收获文蛤100吨,每公斤10-14个,体长6-7厘米。1987年10-11月和1988年3-4月,幸福洋垦区、芦洋垦区、竹屿垦区等20多个联合体,分别向江苏、广西等地购回文蛤苗350吨,养殖面积141.5公顷,产量608吨。幸福洋与芦洋垦区多是虾蛤混养,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全县放养文蛤201公顷,投入文蛤苗2400多吨。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超密度养殖,当年5月12日发现局部死亡,14日大面积死亡。幸福洋垦区的文蛤灾情较为严重,25口虾池中13口全部死亡。其他垦区和海区的文蛤也相继发现死亡。当年文蛤死亡率达90%以上,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进入90年代,文蛤养殖面积缩减,产量下降。1992年全县养殖24公顷,产量388吨;1993年养殖21公顷,产量230吨;1995年养殖24顷,产量80吨。
(六)鲍鱼 1973年5月,流水fV楼建杂色鲍养殖场,放养鲍苗7.38万粒,获得成功。后因销路不畅而停养。
1986年12月,县水技站从日本长崎运回1.0-1.5厘米黑鲍苗种1000粒、亲贝100粒(规格8.10厘米),投放县水产苗种场暂养,3天后移往白青乡大嵩海区用网笼挂养,试养一年,平均体长5.04厘米,比原来增长2倍多,于1987年11月移往连江海区放养。
1994年初,竹屿水产苗种场开始室内人工养鲍,从台湾引进九孔鲍15万粒,体长1.5厘米,经过15个月试养,成活率达82%,个体平均长4.68厘米,最大7厘米;体重平均17.8克,最大42克。平均月增长2.1毫米,增重1.1克,总产量2100公斤,产值达66.5万元。1995年产值60多万元。
(七)扇贝 1986年5月,从连江引进美国的海湾扇贝放养在县水产苗种场。次年,进行室内人工育苗取得成功。1988年4月,县水产苗种场扩大育苗面积,选择大个体亲贝进行育苗,经过45天育苗种67万个,分别养殖在流水镇的港东、白青乡的大嵩、澳前镇的姜山、苏澳镇的钟门等海区,于1993年秋,县水产苗种场开展大面积海湾扇贝室内人工育苗,培育出扇贝苗1870万个,暂养90天后,分别放在平原的江楼和蛇鼻下、白青的白沙、澳前的姜山、敖东的下湖澳、大练的渔限等海区养殖,面积达3公顷。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