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其他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40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其他作业
分类号: F307.4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本段介绍了渔业捕鱼的其他方法和用具。
关键词: 平潭 渔业 经济

内容

一、笼壶笼壶,是用钢筋焊接成笼壶形架子,外包网衣或竹篾;或用陶土制成壶;或用各种螺壳,以诱捕有钻穴习性的头足类、甲壳类海洋生物的渔具。笼具在人口处装有倒须以防人笼的渔获物逃逸,称为倒须型;有的壶无倒须,称为洞穴型。90年代初,平潭渔民从台湾引进,属于定置延绳倒笼壶,俗称花0笼或m笼,以主捕斑纹N和梭子蟹而得名。1991年投产2个作业单位。1992年进行改革,改单口式进鱼口为三口式进鱼口;把悬挂式饵料改用篮装饵料,生产效益比传统梭子蟹流刺网成倍提高,得到广泛推广。1995年全县有蟹笼作业船324艘,蟹笼11.3万个,产量3308吨,成为海洋捕捞主要作业之一,并用蟹笼开发浙江渔场蟹类资源。
  二、地拉网缯仔缯仔属有翼单囊单船式的古老传统作业。适应于平坦沙滩澳口浅海水域,每年渔汛3-8月;捕捞对象主要有丁香鱼、蓝圆够、鲐鱼、金色小沙丁鱼、马iR鱼等。宋代东m岛已有缯仔作业,民国时期沿海渔区相继发展。1952年有130个作业单位。1985年全县有163个作业单位,产量1098吨。1995年全县有85个作业单位,渔网148张,产量2236吨。
  急拉网急拉网形似缯仔,俗称“拔急赤”。其网较小,需用短竹竿撑网,由2-3人在浅海水域涉水操作,不用船只。其产量低,属副业生产。
  三、抄网抄网由网兜、框架及网柄组成,由两人以双手提网柄,张开网口向鱼群密集的地方快速捞取,以采捕岸边或浅滩水域的小鱼虾,俗称“提走仔”。多利用晚上借助灯光诱捕趋光性鱼类,多数是靠人力在浅水区操作,少数地区也用小舢舨作业。
  四、陷阱陷阱固定设置在岸边浅海水域中,利用潮水涨落,使捕捞对象顺潮水而进,待落潮被拦截而落网。主要有石矿、竹矿和起倒猛。该作业历史悠久,明朝平潭沿海渔民在沿岸浅滩有利地形垒石成矿,俗称石矿;有的在干潮带以竹竿并列成行,俗称竹矿;有的在潮间带栽楗挂网,下纲埋在底部泥沙里,干潮时把网片上纲放落滩面,让鱼群进来,满潮时把网片上纲挂在楗上,把鱼拦截住,退潮干露取鱼,故称起倒猛。三门前村的渔民用起倒猛捕获鲻鱼群一次多达十几吨。80年代以后,随着近海水产资源的严重衰退,陷阱作业逐步淘汰。
  五、敲鼓敲鼓,是一种特大型捕捞作业,其网具由两张长方形网身连接成兜形畚箕网,网身长达几千米。一个作业单位人员多达230人,配有两艘大船和32艘小船,每艘小船都备有特制的木板和木棒(俗称敲板和敲棒),以备围捕敲击之用。作业时,’放网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小船分散在圈外,统一指挥用木棒敲击木板发出巨大响声,形成强声波震荡并致死水下石首科鱼类而捕获。年单位产量可达300-400吨,一网产量高达几十吨。1961年,芬尾、白青、东澳发展3个作业单位,由于该作业严重破坏水产资源,1963年被禁止。
  六、刺耙民间多用铁木制造刺耙,有的也制造机械刺耙,配有网兜,在浅海区采捕文蛤(俗称赤蛾)、仙女蛤(俗称红蛤)、巴非蛤(俗称油蛤、解放蛤)、水彩短齿蛤(俗称乌蛤)。这些野生贝类,多供沿海群众讨小海,年产量不稳定,其中仙女蛤产在海坛湾北部的后田港至裕藩,其个体大,味道好,是平潭的特产,1986年产量最多,达800吨。1990年后,仙女蛤产量锐减。大练乡浅海养蛤,因无法干露,多采用刺耙讨蛤。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