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渔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3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渔船
分类号: S972.7
页数: 5
页码: 119-12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宋代,平潭有木制椭圆形的腰子船,载重量约100多公斤,至今流水镇小w岛渔民还在使用腰子船。此时,舢舨已经出现。明代,舫头渔船用于定置网(张网类)生产,万历年间,出现流刺网作业与海山鼠渔船。
关键词: 平潭 渔船 设备

内容

宋代,平潭有木制椭圆形的腰子船,载重量约100多公斤,至今流水镇小w岛渔民还在使用腰子船。此时,舢舨已经出现。明代,舫头渔船用于定置网(张网类)生产,万历年间,出现流刺网作业与海山鼠渔船。清乾隆年间,钓业兴起,有的渔船有舵和篾帆,载重量从几百公斤增加到4吨左右,逐步形成以小型舢舨、舳头、海山鼠为捕捞主要工具。道光年间,开始使用布帆,丰田下渔民黄瓜蠊渔船首先转移浙江北麂渔场生产,渔船已具有远航性能。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有渔船1000艘,总载重量为1620吨,单船载重量平均1.62吨。民国25年,全县有渔船1486艘,总载重量3615吨,单船载重量平均2.43吨。至1949年,全县有渔船2168艘,总载重量6198吨,单船载重量平均2.85吨,最大吨位不超过10吨。由于船小设备差,“行船走马三分命”,渔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渔业生产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1956年,东澳岭前村渔民新造一对排水量为50吨围网机帆船。1958年全县发展机帆船6艘,总吨位120吨,比原来木帆渔船吨位增加4-5倍。当年全国进行海洋捕捞渔船和渔具普查,平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传统渔船:一是定置作业渔船“舫头”,二是小围网作业渔船“海山鼠”o1958年以后,在原有小吨位渔船的基础上安装小型动力机,至1966年机帆渔船超过100艘。1970年后向动力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1985年,全县渔船4585艘,总载重量42561吨,其中木帆船(含AEG舨)981艘、1599吨,机动渔船3604艘、40962吨、94729马力。渔船基本实现动力机械化。同年开始引进250马力钢质拖网渔轮(俗称铁拖)o1992年,根据远洋生产特点,设计600匹马力带速冻的远洋渔轮,由重庆造船厂负责建造4艘,是全省首创。
  1995年全县有渔船2997艘,总载重量54283吨,其中机帆船2827艘、54033吨、153753马力,fJ111船170艘、250吨。
  第一节非机动渔船平潭渔船的演变多以舢舨船型为基础,随着捕捞作业种类的增加和捕捞海域的扩大,渔船的形状、结构、吨位、性能也随之而改变。其共同特征是船体舭部俗称转球多折角船型,艏是平板状前倾上昂;舟中宽,多不具平行舯体;艉封板结构为蹄形向内凹舷边俗称竖橄外倾,甲板梁拱大。为了减少受风面积,保持良好稳性,多数渔船没有完整的上层建筑。船体纵向构件是护舷材俗称水蛇,舭部厚板俗称坠旁,多用对开杉木,强度较大。造船材料主要为杉木及樟木(纵向用杉木,横梁用樟木),橹多用柯木,舵杆为黄楮木。艏部两侧有船眼一对,俗称龙目。舵狭长而下部前倾深插。有一桅至二桅,帆略呈三角形。
  一、舢舨舢舨是平潭最早的渔业用船,适应于浅海沿岸捕捞和养殖生产,也是民间海上的交通工具。其主要特征是:平艏阔艉,艏艉向外斜出,弦弧大,竖有龙骨,无上甲板无舱盖,舱体小,载重量1--2吨。大型舢舨也具有一桅一帆和舵,有的用竹竿张花(帆布或草席)加速航行,im部两侧有船眼一对。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有渔船1000艘,单船载重量平均1.62吨,大部分都是Mv渔船,一般在10公里左右海域生产。因J111体小,抬下海、抬上岸都轻便容易,很适合于旧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二、船头舶头渔船主要用于定置作业,夏季渔汛旺发时,也用于围网。它的主要特点:船艏大多用一根樟木斜插做托浪板,经得起大风浪冲击;稳性好,8-9级甚至10级大风能坚持出海生产。船的载重量大小是根据各个定置作业的不同、海区远近、风浪大小而定,载重量3-6吨。船体总长(龙骨)-10-12米,船宽2.2-2.6米,型深0.6-0.8米。无舱盖,无上甲板,船舱铺工作甲板,船舷光滑,防止鱼网磨擦,便于生产安全操作,其结构相似于海山鼠船型。一个桅杆,有的二个桅杆,使用竹篾帆、布帆。作业时卸下桅杆,靠三枝橹摇动。南海乡由于风浪大,舫船体大船舨较厚,船艏改为宽型,用托浪板。
  明初,东庠岛的鲎北村有筒猛艚(有翼二桩张网)。万历年间,东庠门开创九部寮竖桁,就建造竖桁艚。清康熙年间,澳前档尾作业使用档尾艚(三桩有翼张网);钟门、小庠、钱便澳、塘屿发展浮斗作业,就出现浮斗艚(无翼墙张网),浮斗俗称四角窗。咸丰年间,草屿岛莲澳村传人鼓槌网(无翼三桩张网),产生舶槌艚;其时,钟门、大练首创虾米网(毛虾四角网),使用虾米m01952年有张网渔船616艘,其中有筒U渔船329艘、档尾渔船15艘、竖桁渔船100艘、浮斗渔船20艘、鼓CR网渔船2艘、!孟仔渔船150艘。1976年,张网渔船开始安装动力机。1992年全县非机动渔船仅有36艘。1993年定置网木帆渔船基本绝迹。
  三、海山鼠海山鼠渔船原称“钓鼠”或“钓艚”。渔船吨位小,船体轻,便于抬上岸和抬下水。船体稍长,船舷低,艏部有一对小眼睛,形似老鼠。为了防腐,船的外壳刷白灰水。因平潭俗称“海山”,外地人把它叫作“海山鼠”,有的称“白老鼠”。
  50年代以前,该船型是平潭围网和I钓渔船的主要代表船型,一般船体总长12.78米,宽度2.90米,型深0.76米,排水量10--12.5吨,载重量约5吨。中、小型居多,大型较少,一般都在3-6吨。其主要特征是;不论吨位大小都分成13个舱位,每个船舱都有盖板,既适应围缯也适合缭钓作业,是多用途的渔船;船体纵向结构偏弱,船壳外板厚度3-4厘米,为了提高纵向结构强度,在船底两侧舭部使用一对舭部厚板(俗称坠旁),两侧水线部位使用一对舷侧厚板(俗称水蛇或红远),横向不到一米长度就有一个樟木拱梁,有15副大梁;龙骨较矮,由fm向a增大,船底相对比舟古头窄,舷墙向上外倾50度,船体舭部成折角线型,以便在行驶中遇风浪时有很好的回复能力,减少船底摩擦提高航速;甲板宽敞便于生产操作,有储粮、储水舱容,后舱是船员住吃场所。海山鼠渔船虽然船体吨位小,但数量多,生产活动范围广,远航浙江、闽东、闽中和闽南四大渔场,为平潭海洋捕捞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山鼠渔船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福建典型渔船之一。1952年底全县有海山鼠渔船1398艘,其中有钓船258艘,同年发展鲨钓9艘。60年代后,大围it渔船增多,钓船减少,1970年钓船仅剩下64艘。1980年有木帆钓船331艘。钓船多和围缯、流刺网进行轮兼作业,可钓鲨鱼、鳗鱼、带鱼、白鳓鱼、黄鱼、石斑鱼、墨鱼等多种鱼类。1990年全县仅有木帆钓船70艘。90年代以后,木帆钓船逐步被机动渔船所代替。
  四、担仔式渔船平潭县首先使用担仔式大围M木帆船是钱便澳和钟门两村,1956年从闽侯县购进两对木帆大围it渔船,到江苏吕泗洋渔场捕黄瓜鱼,到舟山渔场捕带鱼,1959年改造成机帆船。
  60年代初期,小型围M逐步转向中大型围缯,平潭渔民因经济困难,无力建造大吨位新渔船,即把国家计划分配造船木材指标,向闽侯县闽江公社、连江县东升大队和长乐县海星大队等渔业单位,换回担仔式旧木帆船。一般吨位在10-25吨左右。担仔式渔船的主要特点是平艏虾艉,艏艉向外斜伸并上吊,弦弧高,能劈浪前进;主龙骨由二或三段接成,前端低于艉端,便于在围捕上层鱼时回转灵活,围拖底层鱼时船向稳定;转球为圆舭线型,船体两侧安装舭龙骨,俗称防摇板,减少船体横摇,达到提高船的稳性;两侧为杉木对开板称“走马”,加强纵向硬度。船上具有两桅或三桅,头桅也称前桅,采用向前斜插,帮助船体回转灵活;中桅后倾,挂帆时可获得较大的受风面积,以提高航速。艉部多有艉楼建筑,一般都有较完整的驾驶员和船员生活区。该船以围网作业为主,也适合蠊钓作业,6级风正常作业,7级风照常航行。由于适应性广,航速快,抗风性能好,后来得到推广。
  第二节机动渔船一、机帆船 50年代中后期,木帆渔船开始安装动力机。1956年县水技站与潭东渔业生产合作社共同研制福建省第一对大围缯机帆船,排水量50吨,装配80马力柴油机,采用深隧洞型艉,大直径螺旋桨。由于设计技术等问题,效果不好,没有得到推广应用。1958年,澳前大队在原有一对海山鼠木帆船上安装20马力柴油机,效果好,后来得到推广。接着东m门渔场一对木帆渔船,安装14.4马力动力机,该机是部队机船退役的海克力司旧机;东澳海带场“乘风”号和竹屿港围垦指挥部一艘指挥船也同时安装动力机。当年全县发展机帆渔船6艘,120吨,107马力。刚开始发展机帆渔船时,多数渔民把木帆渔船的后舱加以改动,安装上动力机,基本保持原有木帆渔船的船型和结构,达到省时、省料、省钱。1959年部分渔船开始安装国产鱼探仪。60年代初期,从福州、连江等市县引进担仔式旧木帆船,安装45-60马力动力机。由于该船型适合大围f"生产,部分渔业生产单位仿造20--25吨位担仔式机帆船,装配60-80马力上海135型柴油机。1960年潭东公社澳前大队第二生产队念其龙生产单位,在潭东公社造船厂建造1艘15吨位担仔式机帆船,安装60马力动力机;同年澳前大队第三生产队巫家泉生产单位,在福州马尾造船厂建造1艘“鼠母式”机帆船,安装60马力动力机。60年代初省属芦洋农场在福州造船厂新造2对35吨担仔式机帆船,安装上海135型80马力柴油机。60年代中、后期,机帆渔船逐步向大吨位大马力发展,大部分渔业单位都新造25-30吨位、装配80-100马力上海厂和福建厂生产的柴油机。1968年以后,部分渔船上开始安装电台,大规模推广使用鱼探仪。1973年机围渔船增至340艘,占围网渔船总数的16.5%,占全县渔船总数的9.62%;1985年机动张网渔船1018艘,占张网渔船总数93.14%,1995年全县有机动张网渔船945艘,刺网机船324艘,机钓船311艘。
  二、混合型渔船 1973年,闽侯专区组织平潭县各重点渔区的船老mt和国营造船厂设计人员,由平潭县水产局局长高扬泽带领赴广东佛山、湛江和海南等地参观大马力拖对虾的渔船。根据广东、海南的船型结构、船舶性能,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平潭县以围网为主,同时又是中、小型机围为主,应该建造机帆船型的渔船,安装高速机,并带帆以增强抗风浪能力,提高航速,节省能源。1977年国营造船厂为流水乡砂美大队设计1对总吨位50吨、安装185马力柴油机的混合型机帆船,采用浙江的船艏,江苏的船艉,福建担仔船的生活区和驾驶台。将船艉的虾艉型改为圆艉型,上甲板的驾驶台适当向艏部移,后甲板适当增大。后来模镜大队也仿造一对。这种混合型的机帆渔船,维持时间不长,1980年以后,改为尖头型的机动船。
  三、仿渔轮式机动船仿渔轮式机动船,船艏尖,冲浪力强,有外龙骨和内龙骨各一条,龙翼板为8厘米厚板,其余是7厘米、8厘米、9厘米、10厘米、11厘米、12厘米的厚板直至甲板边压线,改掉“担仔式”的走马(杉木对开),纵向硬度强;横向是肋骨加拱梁,结构严密、牢固、稳性好、抗风力强;舟中部至前部宽敞,便于围网操作;艉部留个后甲板,作为拖网工作台,把机帆船的艉楼向艏部移,改成驾驶台和渔民生活区。此外,斜舵改为罗盘式竖舵,与外龙骨持平,便于在网区航行,避免舵勾绳索、柘索、渔网等事故的产生;桅杆改为吊杆,不使用布帆,完全靠机械动力推进。
  1974年国营造船厂技术员高扬广,为流水乡矿楼大队张木仁单位设计出围、拖、钓兼用的仿渔轮式新船型。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不慎,两船交接时撞死一个人,被误认为不好操作而停止推广。后来随着拖网作业的发展,渔民认识到尖头型渔船能适应多种作业的好处,1978年以后,全县无论是新造的,或是旧船改造,包括定置网渔船及Illy基本上都改为尖头型仿渔轮式的机动船。1995年机围兼拖达158艘,传统式的MalM头、海山鼠几乎绝迹。
  四、钢质渔轮为了开拓外海生产,扭转海洋捕捞业面临的不利局面,1985年敖东乡钱便澳村林正雪等人,从上海海洋渔业公司购回一对250马力旧铁壳渔轮,聘请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船长跟船出海指导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后,敖东、东庠、流水、白青、澳前等乡镇相继购买不同类型的大马力旧铁壳渔轮。1986年,远征对马海峡渔场,捕捞马面觯获得丰收。1988年全县钢质渔船发展到24艘,为了有组织有领导发展钢质渔轮船队,县水产局成立平潭县海洋渔业公司,并设置专用渔业电台,组织船员培训,加强后勤供应。由于铁壳渔轮是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同时也由于渔场、资源和管理工作等因素,逐步暴露出渔船维修难、油耗成本大、生产效益差等问题,这批铁壳渔轮后来多数转卖外地。1992年白青乡林圣清和流水镇张水明等人,组织渔民集资投股发展远洋生产,并向重庆造船厂订造600马力钢质渔轮两对,配有先进的制冷、通讯和导航等渔业机械设备,随后其他乡镇采取内联外引集资投股发展钢质渔轮。1994年6月15日组织16艘大马力远洋钢质渔轮开赴印尼海域生产。1995年全县有大马力远洋钢质渔轮24艘。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