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29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本段介绍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因防备倭患,命徙民于内地。迁徙时“风涛大作,人力莫支,覆没之余,死亡过半”。
关键词:
平潭
人口
分布
内容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因防备倭患,命徙民于内地。迁徙时“风涛大作,人力莫支,覆没之余,死亡过半”。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实施“截界迁民”,强制沿海居民搬迁内地,界外田园、房屋、树木,尽被烧毁。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准许民众展界复业,内迁的居民陆续返乡。
民国时期,平潭自然灾害频繁,因生计艰难,不少人逃往海外谋生,仅民国14年(1925年)去印尼就有40多人。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兵役和战祸,逃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就有40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优越,生活水平提高,保健事业发展,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死亡率大大下降。1953-1964年平均出生率高达33.5%o,死亡率下降到6.5%0,自然增长率为27.0%001958年动员443户1103入到三明、永泰、大田等县定居,其中迁到三明的251户1071人,因水土不服和生活不习惯,先后倒流回平潭。1964--1973年人口急剧增长,平均出生率高达39.49,而死亡率只有5.29,自然增长率达34.29%o1973年,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仍达33.4%。1974.1982年全县人口增加41190人,每年平均增加4576人,年平均递增率为2.05%0 为调剂劳力、创造就业机会,县政府曾数次动员移民。1965年2月,动员91户461人移居连江县鳌江公社梅洋大队;同时,组织社会青年34人,迁往屏南县茶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人倒流回原籍。1971年初,迁往屏南县的34人中的23人,户粮关系迁回平潭,重新予以安置。1985年底,移居连江的移民户全部迁回平潭,所有耕地、住房等,一律移给当地村委会。
1965年8-9月,组织两批移民682户3581人,安置在永泰县的5个公社24个大队。屿头、流水、北厝的186户966人,安置在字伏口公社的5个大队;中楼、苏澳的145户768人,安置在盖洋公社的6个大队;潭城、敖东的147户785人,安置在长庆公社的5个大队;平原、流水的145户745人,安置在嵩口公社的4个大队;平原的59户317人,安置在东洋公社的4个大队。县政府派出3名干部,协助当地政府料理移民事务。“文化大革命”期间,移民户纷纷倒流回岚。1970年初,政府动员96户574人重返山区,至1971年6月,留在永泰仅有169户946人。此后,部分移民户又陆续返回平潭县。据1986年调查,定居于永泰的不到200人。
1965年12月,县文教部门组织“半耕半教文化志愿兵”30人(男16人、女14人),赴屏南县建设山区,安置于该县的城关、棠口、路下、熙岭等公社。1969年春,大部分倒流回平潭。
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出经商或承包工程的人年年增加。据1982年普查,常住平潭而户口登记在外地的占总人口0.19%;1990年普查时,增至0.39%,其中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达5605人。1989-1995年累计,迁出县外43847人,迁入平潭39578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