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29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规模
分类号: C92
页数: 4
页码: 98-101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人口变动。
关键词: 平潭 人口 分布

内容

第一节人口总量乾隆年间,平潭境内约3700余户,15000多人。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平潭改厅为县,全县人口9.3万人。民国10年,平潭人口85763人;民国24年,增至90559人;民国32年,总户数19007户,总人口99128人;民国34年,总人口98935人;1949年平潭解放,全县仅99636人。民国10-38年的29年间,全县人口只增加13873人。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25657户,总人口124177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34589户,总人口171604人。1969年,全县总户数38899户,总人口199794人。1976年,全县总户数50244户,总人口249176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户数达59893户,总人口达277040人,与1953年比,分别增长1.3倍和1.2倍。
  1988年,贯彻《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制度化、法规化轨道,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324604人,比1982年增加47564人,增长17.17%,1995年全县总人口达36.23万人,比1949年增加26.26万人,47年间人口总量增2.64倍。
  第二节人口分布一、人口密度 1949年全县人口99636人,人口密度为322人/平方公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为894人,比1953年人口普查密度增加483人,上升117.5%,比1960年第二次普查密度增加340人,上升61.4%。增长最多的是潭东公社、敖东公社和芦洋农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为1048人,比1982年增加154人。人口密度千人以上的乡镇有:潭城、苏澳、澳前、屿头、白青、平原、流水、东庠、敖东,其中密度最大是潭城、白青、东庠、苏澳,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463人、2207人、2111人和2100人。
  1995年全县人口36.23万人,人口密度1169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4.36倍。
  二、区域分布境内人口分布不均,大岛多于小岛,乡村多于城镇。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大岛人口241806人,占全县总人口87.28%;小岛人口35234人,占总人口12.72%;城镇人口18202人,占总人口6.57%;乡村人口258838人,占总人口93.43%。全县15个乡镇中,流水、潭东、北Allf人口最多,共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乡村人口297239人,城镇人口27365人,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91.57%和8.43%。全县15个乡镇中,流水、澳前、潭城、北f、苏澳、敖东人口最多,共占全县人口62。
  第三节人口变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因防备倭患,命徙民于内地。迁徙时“风涛大作,人力莫支,覆没之余,死亡过半”。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实施“截界迁民”,强制沿海居民搬迁内地,界外田园、房屋、树木,尽被烧毁。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准许民众展界复业,内迁的居民陆续返乡。
  民国时期,平潭自然灾害频繁,因生计艰难,不少人逃往海外谋生,仅民国14年(1925年)去印尼就有40多人。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兵役和战祸,逃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就有40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优越,生活水平提高,保健事业发展,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死亡率大大下降。1953-1964年平均出生率高达33.5%o,死亡率下降到6.5%0,自然增长率为27.0%001958年动员443户1103入到三明、永泰、大田等县定居,其中迁到三明的251户1071人,因水土不服和生活不习惯,先后倒流回平潭。1964--1973年人口急剧增长,平均出生率高达39.49,而死亡率只有5.29,自然增长率达34.29%o1973年,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仍达33.4%。1974.1982年全县人口增加41190人,每年平均增加4576人,年平均递增率为2.05%0 为调剂劳力、创造就业机会,县政府曾数次动员移民。1965年2月,动员91户461人移居连江县鳌江公社梅洋大队;同时,组织社会青年34人,迁往屏南县茶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人倒流回原籍。1971年初,迁往屏南县的34人中的23人,户粮关系迁回平潭,重新予以安置。1985年底,移居连江的移民户全部迁回平潭,所有耕地、住房等,一律移给当地村委会。
  1965年8-9月,组织两批移民682户3581人,安置在永泰县的5个公社24个大队。屿头、流水、北厝的186户966人,安置在字伏口公社的5个大队;中楼、苏澳的145户768人,安置在盖洋公社的6个大队;潭城、敖东的147户785人,安置在长庆公社的5个大队;平原、流水的145户745人,安置在嵩口公社的4个大队;平原的59户317人,安置在东洋公社的4个大队。县政府派出3名干部,协助当地政府料理移民事务。“文化大革命”期间,移民户纷纷倒流回岚。1970年初,政府动员96户574人重返山区,至1971年6月,留在永泰仅有169户946人。此后,部分移民户又陆续返回平潭县。据1986年调查,定居于永泰的不到200人。
  1965年12月,县文教部门组织“半耕半教文化志愿兵”30人(男16人、女14人),赴屏南县建设山区,安置于该县的城关、棠口、路下、熙岭等公社。1969年春,大部分倒流回平潭。
  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出经商或承包工程的人年年增加。据1982年普查,常住平潭而户口登记在外地的占总人口0.19%;1990年普查时,增至0.39%,其中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达5605人。1989-1995年累计,迁出县外43847人,迁入平潭39578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