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1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村
分类号:
F291
页数:
6
页码:
66-71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各个乡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平潭
城镇
发展
内容
一、屿头乡屿头乡由屿头岛、鼓屿等7个岛屿组成,位于海坛岛西北,东北与福清市海口、长乐市松下隔海相望,是长、福、平三县市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总面积12.09平方公里,耕地5415亩,林地1608亩,滩涂面积1万亩。1995年全乡有8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3639户,1.46万人。乡址设在东珠村,距县城24公里。
民国元年(1912年),属屿头区。民国15年开始,先后置屿头乡和屿头联保,属三区。民国32年10月并人苏澳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从苏澳镇析出,分设屿南乡和屿北乡,1956年3月合并为屿头乡,一直属三区。1958年4月撤区并乡,仍设屿头乡,8月改乡为大队,属平潭县人民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撤销分社,成立屿头乡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屿头乡人民政府。
屿头乡以渔为主,兼事农、副业,拥有渔船398条,1287吨位。捕捞作业有缣钓、围缯,内海作业以定置网生产为主。夏秋间钓养石斑鱼,远销港澳、日本等地。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已建成对虾、紫菜、海带、牡蛎、花蛤等养殖基地3900亩。1995年,渔业总产量4027吨,总产值787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361万元的57.8%, 屿头岛东岸的东金澳是主要海运交通港口,客船通航平潭的苏澳、福清的海口和长乐的松下等地。1988年3月动工敷设海底电缆,由福清向屿头供电。敷设海底通讯电缆1.3万米。1995年兴建扩建旺宾村避风港、田下陆岛码头、屿北万叟避风港及屿头农贸市场。
二、大练乡大练乡由大练岛、小练岛及散布在附近的60多个岛礁组成,位于海坛岛西北。北面是长乐市的东洛列岛,东面与苏澳镇的猫头躏山相对,南与苏澳镇相望。总面积14.35平方公里,耕地2211亩,林地10162亩,滩涂面积2500亩。植树造林比较突出,远近山头多已绿化,森林v盖率达46.9%,居全县各乡镇之首。1995年全乡有9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总户数2275户,0.88万人。乡址设在大练岛东澳村,距县城17.5公里。
民国元年,属大练区。民国26年,大练、小练合设联保,属三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设大练乡。1951年5月分设渔限乡、围东乡,1955年5月又增设小练乡,均属三区管辖。1956年3月,渔限、围东、小练合并为大练乡,属苏澳区管辖。1958年4月撤区并乡,仍设大练乡,8月,改乡为大队,属平潭县人民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成立大练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设大练乡人民政府。
大练乡地处海坛海峡南北交通要冲。唐时为荒岛,宋元时已“居民环集辐辏,商舶多会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落后面貌,先后实施植树造林、码头建设、环岛公路修建及供水、供电等工程。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大练乡以渔为主。1980年初,全乡拥有渔船207条,总吨位811吨。外海以围网捕捞为主,内海以定置网作业为主,兼营手钓等作业。浅海面积广阔,可养殖海带、紫菜、花蛤等贝藻类。渔业年产值达52万元。80年代后,按照“捕养结合、巩固农业、发展加工业”的生产格局,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尤其是以海带、紫菜、花蛤等为主的水产养殖发展较快,成为90年代大练乡的支柱产业。1995年,渔业总产量达8990吨,产值达1592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676万元的95% 岛上月举山、围营山蕴藏明矾石矿,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三、白青乡白青乡地处海坛岛北端突出部,三面临海,南面与平原乡接壤。全乡面积8.05平方公里,耕地2175亩,林地2820亩,滩涂610亩。1995年全乡有10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4910户,1.93万人。乡址设在岱峰村西,距县城20公里。
民国元年,现白青乡境域属朴秀区。民国15年分设区乡时,属三区。民国20年属四区爱群乡。民国26年属三区党堑、沙峰、玉堂联保。民国28年属三区爱群乡。民国32年10月并人龙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三区,1952年7月属五区。1956年3月合并区乡,国彩、白青和榕湖乡的一部分并为国彩乡,属苏澳区。1958年4月撤区并乡,凤美乡的一部分并入国彩乡;8月,国彩乡分析为白沙、伯塘、东堑等3个大队,属平潭县人民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属平原人民公社。1981年8月,从平原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白青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白青乡人民政府。
境内峰峦连绵,海岸线曲折,可停泊船只的澳口有8个。沿海岛礁错列,共有大小岛礁70余个。白青乡以渔为主,外海有虾拖、鲨钓,内海有定置网作业。有可供养殖的滩涂500亩、浅海2000亩,形成南盘至国彩的环状海水养殖网络,发展紫贻贝、花蛤养殖。其中大嵩岛已建成贻贝养殖试验基地。1982年,水产品产量5556吨。1995年达18678吨,总产值2813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336元的84.3%, 白青乡对外贸易历史悠久。由于岛礁四周盛产厚贻贝,白沙一带渔民潜水觅取后制成干成品,俗称“蝴蝶干”,以质优闻名,畅销海内外。长江澳沙滩蕴藏着丰富的贝壳,煅烧成石灰,质地洁白,是建筑粉刷的好材料,产品外销香港等地。80年代,对台贸易一度兴盛;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发展较快,丁香鱼、虾皮、贻贝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利用长江澳和丰田澳丰富的海砂资源建成丰田砂厂。
青峰的海蚀桥,是独具特色的观赏景点;大嵩岛环境清幽,是避暑、疗养的理想场所八四、平原乡平原乡位处海坛岛西北部,东与芦洋乡接壤,西与苏澳镇毗邻,南临幸福洋垦区,北与白青乡交界。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耕地9106亩,林地8131亩,滩涂6000亩。1995年全乡有行政村14个,自然村30个,5634户,2.49万人。乡址设官井村,距县城14公里。
民国元年,平原乡境域中,官井村以北属朴秀区,以南属酒店区。民国15年合并后属三区,平原乡为一联保。民国28年改联保为乡镇,平原为朴秀乡、爱群乡,仍属三区。民国33年7月,朴秀乡、爱群乡合并为龙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在的平原乡分为江盛乡、凤美乡、榕湖乡,同属三区。1952年7月从三区分出第五区,其范围即现在的平原乡和白青乡。1956年3月,五区划为平原、凤美、国彩三乡,并人苏澳区。1958年4月撤区并乡,设立平原乡,8月改乡为大队,属平潭人民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初,以原五区范围成立平原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平原人民公社为平原乡人民政府。
平原乡境内丘陵与平原相间,土质肥沃,宜于发展农业,是个以农为主的乡。主要作物是甘薯、小麦和花生。196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927亩,总产量达3116吨。80年代开始,致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注意发展林产业。现已建成3900亩上攀“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基地,利用低丘台地建成300亩果林基地。南部海湾滩涂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已形成贝类、海藻类的养殖基地。江楼盐场是全县第二大的晒盐基地。199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27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74万元,粮食总产量2771吨。
平原乡的经济支柱之一是乡办建筑业。70年代开始,建筑业发展迅速,每年约有3000人外出,在全国18个省市近100个隧道工程中作业。1995年建筑业总产值8117万元,占全县建筑业总产值51.4%, 南垄村西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壳丘头遗址”。
五、芦洋乡芦洋乡位于县城西北,东与中楼乡接壤,西与平原乡相连,北至长江澳,南邻岚城乡,总面积31.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698亩,林地5914亩,滩涂5003亩。1995年全乡有7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1742户,6600人。乡址设洋中村,距县城10公里。
民国元年属大墩区,民国20年属二区辖下的中山乡、中正乡;民国26年属一区辖下的大中乡;民国31年8月撤销区署,属中正、中山乡。50年代初,属一区。1958年创办平潭芦洋农场;1970年农场解散,划归中楼等4个公社管辖;1979年复办;1984年成立芦洋乡,保留农场建制。
宋以前芦洋为可供放牧军马的大草埔,宋时置牧监。明嘉靖间,倭寇窜踞海坛,民遭劫掠,纷纷内徙,自此芦洋埔逐渐荒芜,强大的海风带来沙龙,形成从长江澳口到竹屿口的大沙埔,人烟稀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发芦洋,历届县人民政府重视造林绿化,开荒造田,逐步把芦洋埔改造成全县重要的粮油作物和优良瓜果的生产基地。1984年粮食总产量959吨,花生产量596吨,西瓜产量1980吨,占全县种植业总产值10.67%,所产西瓜品质优良,畅销省内外。1986年以后,积极开发滩涂,发展海水养殖业,主养花蛤、对虾、牡蛎、紫菜,其中乡办花蛤场年产值达100万元左右。90年代,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建立优良品种试验基地,村办企业发展较快。1994年与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合作种植马铃薯,1995年开始种植大青枣。1995年7月,引进日本日丰硅砂工业株式会社进行石英砂综合开发,产品全部销往日本。1995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43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83万元。粮食总产量1212吨,水果总产量911吨,分别占全县总产量的4%,59.5%0 六、中楼乡中楼乡地处海坛岛中北部,南临竹屿垦区,北接君山南麓与流水镇交界,东至盐田村与岚城乡为邻,西与芦洋乡接壤。陆地面积25.21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林地1.01万亩,浅海滩涂1701亩。1995年全乡有11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5329户,2.17万人。乡址设中楼村,距县城7公里。
民国元年,中楼乡大致为大墩区行政区域范围。民国20年设中正乡属一区,民国26年1月设大中联保属一区;民国31年8月恢复中正乡,直属县政府。民国38年9月属一区;1956年3月成立中楼区;1958年4月成立中楼乡,8月属流水分社;1961年7月成立中楼公社,1984年9月恢复中楼乡。
中楼乡是平潭县重点农业乡,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有甘薯、水稻、大小麦、花生。1962年粮食总产量1564吨,花生总产量207吨。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3397吨,花生总产量858吨。80年代后,发展多种经营,水产养殖有所发展,以农业机械加工修理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其中加工萝卜系列产品,远销省内外。1995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638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6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319万元。粮食总产量3860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2.8%;花生产量1031吨,占全县花生总产量14.2%。辖区内石英砂资源储量丰富,君山黑色花岗岩是建筑装饰材料,具有开发价值。
七、东庠乡东庠乡以东庠岛设乡,位于海坛岛东北部,东面与北面濒临台湾海峡,西南与小庠岛对峙,南与流水镇的王爷山遥遥相望,面积4.46平方公里,有耕地1482亩,林地1623亩,滩涂面积3855亩。1995年全乡有8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2666户,1.04万人。乡址设澳底村,距县城约15公里。
民国元年,设东庠区,民国10年后属一区;民国20年改属二区;民国26年1月,属一区辖下的东庠保;民国28年9月设东庠乡,仍属一区;民国31年8月并入中正乡;民国33年7月复设东庠乡;民国38年9月,属一区;1952年7月属六区;1956年3月属中楼区;1958年4月撤区并乡,仍设东庠乡;1958年8月改属流水分社;1961年成立东庠人民公社;1984年9月复设东庠乡。东庠乡以渔业为主,素与塘屿并称为“金东庠、银塘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东庠是个海匪出没无常、人民生活贫困、交通闭塞的孤岛,经济以渔业为主,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点发展东庠门海域的定置网生产,建立国营东庠门渔场,特产金蚓、虾皮、丁香鱼和紫菜,闻名省内外。1963年拥有渔船211条,1036吨位,其中机帆船仅1艘,渔业产量2126吨。随后发展外海围缯,渔业生产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78年拥有渔船268艘,总吨位1658吨,其中机动船185艘1431吨位,渔业总产量4826吨。改革开放以后,培育以海洋经济为主的产业群,拓展近海海水养殖,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随着渔业的发展,相关的造船厂、机修厂、冷冻厂、水产品加工厂等相继建立。同时修建了南江和东庠门码头,铺设海底通讯电缆和电力电缆。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934万元。渔业总产量8928吨,总产值2630万元。拥有运输船40艘2万吨位,年产值1000多万元。
八、岚城乡岚城乡位于海坛岛中部,北与流水乡、中楼乡接壤,西连芦洋乡,西南邻北厝镇,东与澳前镇交界。全乡面积31.37平方公里,有耕地13878亩,林地7959亩。1995年全乡有13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5272户,2.14万人。乡址设潭城镇亭下街。
民国元年,岚城乡的辖区范围属于候均区,中湖、中南和霞屿、东屿分属于庄上区和大墩区。民国20年设潭城镇,其辖区范围包括现有岚城乡,属一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均在潭城镇辖区内。1950年7月,潭城镇、中湖乡属四区;1956年3月合并区乡,属潭城镇,中湖乡划属北IN区;1958年4月中湖乡并属潭城镇。1958年8月,由潭城镇和潭东乡合并成立平潭县人民公社潭城分社。1961年成立潭城人民公社,1970年改名为红心人民公社,1978年复名潭城公社,1982年9月改名岚城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岚城乡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岚城乡的东部、西北部为沙埔,耕地较少,竹屿口港内各村以沿岸滩涂渔业生产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进行了耕地开发,但农田常受风沙的侵害。1960年竹屿口围堵后,原霞屿、东屿、洋潮屿等岛屿错列其间的竹屿内港变为陆地,增加1万多亩土地,并在西部的沙埔上,种植起一条长4000米、宽约1000米的林带,农田得到保护。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大批移民移居海滩地,进行盐碱地改良,兴修水利,使海滩地成为平潭县的重要产粮区,同时也是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县之首。1982年粮食总产量3505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7.3%,蔬菜产量1479吨,花生产量571吨。80年代以后,大力拓展渔林副业,拓展西部的滩涂养殖,养殖花蛤、文蛤,以产蛤苗闻名。乡村工业迅速发展,建有采石场、建筑工程队、电线厂、木工厂、毛纺厂、造船厂,砂石加工业、房地产业发展较快。1995年全乡有乡村工业70多家,1995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692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01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312万元。粮食总产量4509吨,居全县首位。
九、敖东乡敖东乡位于海坛岛南端突出部,三面临海,东濒坛南湾,西接海坛海峡西南口,与福清市可门岛相对,南与南海乡草屿岛隔海相望,北与北ff镇为邻。全乡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9367亩,山林3105亩,浅海滩涂6000亩。1995年全乡有1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7441户,3.16万人。乡址设新垄村,距县城8公里。
民国元年,属敖网区、芬尾区,民国20年属五区辖下的同仁乡、潭南乡,民国26年属二区辖下的西海、芬尾、仙霞、敖东联保。民国38年9月平潭解放后,属二区辖下的敖东乡。1958年,建立敖东分社。1961年设立敖东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销公社,设立敖东乡人民政府。
敖东乡山多巨岩,海多礁石,海岸线曲折,沿岸沙滩与岩群相间,形成众多半月形海湾,其中安海澳、下湖澳、钱便澳为天然避风良港。钱便澳建有码头,班轮通草屿、塘屿。敖东乡以渔业为主。除外海捕捞外,兼有蠊、钓、定置网等多种作业。浅海滩涂养殖海带、紫菜、牡610、蛤及多种经济鱼类。1995年水产品产量达2.2万吨,产值4963万元。耕地多为沙壤旱地,沙母崎果林场在沙质地试种柑桔获得成功,为全县沙埔种植柑桔创造经验。乡村企业以水产品冷冻加工为主。199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01亿元。
乡境内众多山丘岩石裸露,质地优良,是建筑的好材料。渔塘村西澳口3公里长的沙垄,为制造玻璃的优质砂资源。境内奇峰怪石,千姿百态,青观顶一带的“一片瓦”、“九龙洞”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十、南海乡南海乡由草屿、塘屿等120多个岛礁组成。除塘屿、草屿外,全为无人居住岛屿。全乡位于海坛岛南部海中,东濒台湾海峡,南近莆田县南日岛,西面隔海与福清东瀚相望,北与敖东钱便澳相距1.5公里。全乡面积13.93平方公里,耕地1812亩,山林3779亩。1995年全乡有7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2161户,0.99万人。乡址设草屿陈ff,距县城19.5公里。
民国元年,属于塘屿区、草屿区。民国20年属五区辖下的塘草乡。民国26年属二区辖下的塘屿联保。民国38年9月平潭解放后,属二区辖下的南海乡。1961年设立南海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销公社,设立南海乡人民政府。
塘屿附近岛礁密布,是紫菜生长的天然海域,出产“塘屿紫菜”美味可口,闻名海内外。因水产资源丰富,素有“金东it=、银塘屿”之称。80年代后,铺设海底供电电缆和通讯电缆,陆岛交通日益方便,对台小额贸易活跃。南楼澳南侧的“海坛天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都招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南海乡以渔业为主,渔业生产以内海定置网和养殖为主。1995年全乡养殖海带250亩、紫菜30亩,养鱼1300多个网箱。199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901万元,水产品产量8610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