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010
颗粒名称: (二)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古称海坛,俗称“海山”,别名“东岚”,简称“岚”。秦汉时属闽中郡、会稽郡、侯官都尉,晋时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时属闽县,唐时属长乐县、万安县,五代以后属福清县(州)。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改设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4日,废厅置县,仍隶属福州府。设县以后,县域除1956年大扁岛划人福清县外,无大变动。
关键词: 平潭 地方志

内容

平潭古称海坛,俗称“海山”,别名“东岚”,简称“岚”。秦汉时属闽中郡、会稽郡、侯官都尉,晋时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时属闽县,唐时属长乐县、万安县,五代以后属福清县(州)。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改设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4日,废厅置县,仍隶属福州府。设县以后,县域除1956年大扁岛划人福清县外,无大变动。1995年底,全县设5镇10乡,有546个自然村,设立192个村(居)民委员会。全县共8.54万户,36.23万人。位于海坛岛中部的潭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但开发历史很短,加上历代战患频仍,社会发展缓慢。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宋嘉m四年(1059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极大地制约着平潭海洋产业与对外交往的发展。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清咸丰(1851-1861年)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此后一段时间,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
  民国元年(1912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民国38年9月16日平潭全境解放,平潭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并以极大的热情迎接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曙光。
  海阪岛县,地灵人杰。长期与风浪搏斗的平潭人民,早有民风强悍、吃苦耐劳的美誉,富有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明洪武年间,岛民被迫内迁后,林杨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请求豁免“虚税”,结果系狱18年。嘉靖年间,岛上民众奋起抗倭,筑寨拒敌,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传说。明末清初,平潭人民积极配合郑成功部队,开展海上抗清斗争。鸦片战争爆发后,身为金门镇总兵的江继芸,为保卫国土,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英勇献身。抗日时期,爱国军民协同抗日,浴血奋战,气壮山河。
  “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深入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迅速传播,唤起了平潭社会的民族觉醒。民国23年林学德、林希干等6人参加闽中游击队,后来开赴皖南前线抗日。民国33年,周裕藩在平潭发展一批党员,建立党小组,成为平潭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建立武装队伍和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民国38年5月5日深夜,平潭人民游击支队攻下国民党武装在县城的据点“中正堂”,解放平潭县城。当月13日,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7月,国民党73军退据平潭,平潭人民游击支队奉命退至福清。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平潭人民游击支队配合下,解放平潭全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