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00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1-32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历史事件、经济发展等几方面。
关键词: 平潭县:地方志

内容

(一) 平潭是福建省东部沿海的一个岛县,由126个岛屿和702个礁石组成。岛屿及周围海域处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之间。东濒台湾海峡,县境东部的牛山岛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126公里(68海里);西临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市隔海为邻,海坛岛的娘宫与福清市东南突出部的小山东相隔仅3.5公里(1.89海里),北接长乐海域,与白犬列岛相望;南连兴化水道,与南日群岛对峙。全县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含海涂面积62.9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主岛海坛岛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面积267.13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
  县域地质构造属于闽东火山断拗带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县内岩石均为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海湾低地和平原,广泛分布第四系海相沉积,平地、台地则覆盖着第四纪风成砂。花岗岩与石英砂蕴藏量丰富,成为平潭两大矿产资源。
  平潭地貌属木兰溪与龙江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形成多岛屿、多岩礁、多港湾,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貌类型。由于受强烈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及海蚀、风蚀等内外营力的长期作用,构成奇异独特的海蚀地貌。自然景观千姿百态,独具海岛特色。海岸线曲折蜿蜒,岸线长达448公里,形成海湾、港澳284个,其中渔港22个。主要海湾有海坛湾与坛南湾,主要港澳有苏澳港、流水澳、竹屿港、娘宫港和观音澳。距观音澳约9公里的牛山岛,四周水产资源丰富,牛山渔场为福建省三大渔场之一。
  平潭属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在大气环流和浩瀚大海的作用下,形成季风明显的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日照充分。年平均气温19.5`C,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10.5`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C。年平均降水量1196.2毫米,雨量分配不均,夏秋少雨多早,年均干早3次以上。年均风速6.3米/秒,沿海地区年均风速8.9米/秒,全年>8级风力的天数为84.5天(东澳站为140.2天)。台风活动影响频繁,每年一般3-5次。台风袭击,沙土飞扬,常伴有暴雨狂潮,成为平潭最大的自然灾害。
  (二) 平潭古称海坛,俗称“海山”,别名“东岚”,简称“岚”。秦汉时属闽中郡、会稽郡、侯官都尉,晋时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时属闽县,唐时属长乐县、万安县,五代以后属福清县(州)。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改设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4日,废厅置县,仍隶属福州府。设县以后,县域除1956年大扁岛划人福清县外,无大变动。1995年底,全县设5镇10乡,有546个自然村,设立192个村(居)民委员会。全县共8.54万户,36.23万人。位于海坛岛中部的潭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但开发历史很短,加上历代战患频仍,社会发展缓慢。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宋嘉m四年(1059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极大地制约着平潭海洋产业与对外交往的发展。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清咸丰(1851-1861年)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此后一段时间,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
  民国元年(1912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民国38年9月16日平潭全境解放,平潭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并以极大的热情迎接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曙光。
  海阪岛县,地灵人杰。长期与风浪搏斗的平潭人民,早有民风强悍、吃苦耐劳的美誉,富有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明洪武年间,岛民被迫内迁后,林杨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请求豁免“虚税”,结果系狱18年。嘉靖年间,岛上民众奋起抗倭,筑寨拒敌,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传说。明末清初,平潭人民积极配合郑成功部队,开展海上抗清斗争。鸦片战争爆发后,身为金门镇总兵的江继芸,为保卫国土,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英勇献身。抗日时期,爱国军民协同抗日,浴血奋战,气壮山河。
  “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深入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迅速传播,唤起了平潭社会的民族觉醒。民国23年林学德、林希干等6人参加闽中游击队,后来开赴皖南前线抗日。民国33年,周裕藩在平潭发展一批党员,建立党小组,成为平潭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建立武装队伍和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民国38年5月5日深夜,平潭人民游击支队攻下国民党武装在县城的据点“中正堂”,解放平潭县城。当月13日,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7月,国民党73军退据平潭,平潭人民游击支队奉命退至福清。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平潭人民游击支队配合下,解放平潭全境。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新生的平潭人民,为完全摆脱封闭、贫困而战天斗地、耕海牧渔,不懈地开拓着脱贫致富之路。海岛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得到充分展示。
  1949--1952年,全县开展剿匪反霸、支前备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至1952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872.8万元,比1949年增长38.47%。然而,长期的封建和半封建统治,使平潭经济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土地改革后.中共平潭县委、平潭县人民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围垦造田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自501!'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除完成竹屿口、火烧港、幸福洋三大围垦工程外,还先后完成中、小型围垦工程87处。1990年全县耕地面积比1952年增加2441.07公顷。与此同时,县政府着力发动群众,开展以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平整土地为内容的改造中低产田运动。至1995年先后建成中小型水库27座,总库容量272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6.52万亩,占耕地面积63.1%,大大缓解了早涝威胁。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0744吨,增至1995年的30075吨,增长44.98%, 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与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60年代前,全县一半以上的耕地处在风沙灾害和水土流失的威胁之中。60年代初,引种木9黄获得成功后,县委、县政府动员全民植树造林,于1990年提前两年完成省定基本消灭宜林荒山任务,成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之一。1993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利于抗御风沙早潮等灾害的海岛防护林体系。199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9707.7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4')年的3%,提高到1995年的35.17%。当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是平潭县海岛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在风口防护林尚未建成前,紧临燕下埔西侧的县城长期龟缩在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风口防护林建成后,县城扩大11倍,昔日尘沙飞扬、游人不愿涉足的龙凤头沙滩被辟为海滨浴场和度假胜地。
  平潭县是以渔为主的岛县。以海洋捕捞为主的渔业,是平潭的支柱产业。早在六七千年前,闽越先民就在岛上打渔谋生,至清光绪年间,平潭渔户逾三千。然囿于小农经济,加上战事不断,从明代至民国时期渔业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渔区建设,捕鱼技术和渔船、渔具不断改进,抗灾能力得到加强,海洋捕捞迅速发展。80年代后,针对近海水产资源衰减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开辟新渔场,发展远洋捕捞,同时扶持发展内海水产养殖。1995年,全县渔船2997艘,载重吨位54283吨,载重量比1949年增加8.75倍;水产品产量达15.5万吨,比1949年增加12.4倍。海洋捕捞的大黄鱼、梭子蟹、鱿鱼等,养殖的对虾、石斑鱼、真鲷鱼及扇贝、鲍鱼等,都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
  平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工业可言。1951年后,平潭县国营碾米厂、国营印刷厂等相继兴办,至1955年全县有国营企业6家,公私合营企业21E0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县工业“遍地开花”,共有全民与集体企业38家。1962年通过精简下放,工业企业开始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70年起,工业投资额增加,相继兴建盐场、新电厂、外贸冷冻厂、自来水厂、砂厂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潭工业跨入发展的新阶段,初步形成以国有工业为支柱,各种经济成分并举的具有海岛特色的发展格局。90年代初,立足于本地资源的采矿建材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为渔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服务的企业,均已初具规模,同时办起一批三资企业。随着经营体制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关停并转。1995年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87家,其中国有企业18家、县属集体企业13家、乡镇工业49家、三资企业7家,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2250.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9.8%,占国民生产总值32.3%. 平潭地处台湾海峡西侧,为太平洋西部南北船舶来往的必经通道。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境内海运曾达浙江、天津、广东、台湾等地,而陆运主要靠人挑畜驮,行旅或步行、或轿马,县内无车辆可通行的公路。1956年开始修筑战备公路79.1公里。此后,结合海防和农村建设,新建、扩建县乡公路。至1995年,全县共有公路283.707公里,其中沥青路面47.76公里。随着公路兴建,运输车辆逐年增加。1956年全县仅有2辆客车,至199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机动车辆10226辆。汽车运输可直达深圳、厦门、泉州、福州、温州等地。邮电事业也大有进步。民国时期,县内无专设电信机构,由R路有限,且时通时阻。1986年在全省率先进行市话改制,在县城实现自动化。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电讯可直通国内外各地。1995年底县内电话用户达9760户,装机12951部,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3.57部。
  交通、邮电事业的发展,推动商品流通和商贸的繁荣。宋初,与外地有商贸往来的苏澳、钟门等地渐成市肆。明末清初,多次海禁,导致商贸衰落。至抗日战争前夕,县城拥有300余家私人商号与手工业作坊。民间加工的紫菜、鱼A等水产品,通过水路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扩大商品流通领域。随着国有商业、合作商业、合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网点遍布城乡,供应的商品品种与数量逐年增多,市场日趋繁荣。1978年后,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有、集体商业为主体,私营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营体制。同时推行多种形式经营承包责任制,并逐步改革价格管理体制,物价相对稳定。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网络的形成,促使商业市场与对外商贸更加活跃。1983年后,对台小额贸易和对外劳务输出纳入政府管理轨道,进一步拓展两岸民间交往。9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有关政策调整,对台贸易陷入低谷;对外劳务输出,也因竞争剧烈,经济效益滑坡。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5亿元,比1978年增加9.85倍;全县外贸商品出口交货总值达1.25亿元,比1978年增加99.15倍。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城乡建设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民房建筑由低矮简陋的土木结构趋向钢筋混凝土楼房结构,公共建筑趋向高层化。由于政府重视为民办实事,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应改善,海岛投资环境逐步优化。
  (四) 明代,朝廷倡办义学、私塾。清雍正年间,平潭始设书院。民国以前,历代科举选士,平潭计有举人13名,进士6名。清末,欧美传教士在县内倡新学、兴学校,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县内出现改良私塾、兴办国民学校的热潮。至民国10年(1921年),县内计有国民小学24所。然因时局动荡,战事迭起,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举步维艰。至民国38年,全县仅有初中1所,小学91所,教职员171名,在校学生4141名。1950年后,在城乡小学迅速普及的同时,各类扫盲班相继兴办。至1957年,县内有中学3所,小学118所,教职员410名,在校学生14588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备受摧残,不少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升学考试制度,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校园建设。1995年,全县有完中4所,初中15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194所,教师3929名,在校学生52745名。
  在教育取得进步的基础上,文化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相应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歌舞、戏曲、电影得到扶植,文化设施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文化站、文化室迅速发展,歌舞厅、音乐茶座、卡拉OK厅、录像放映厅以及桌球等新型文化娱乐项目相继兴起,文艺创作也取得丰硕成果。闽剧《天鹅宴》为闽剧界赢得最高荣誉——“文华新剧目大奖”。电视差转台的建立和有线电视网的形成,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到1995年底,有线电视人网户达1.3万户,占全县总户数15.2%。全县共有体育场1个,运动场3个,少体校综合楼1座,其他体育活动场所二十多处。在文物普查的同时,收藏散失的各类文物。境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农业、水产的技术推广工作。90年代,科技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海岛资源的开发和“星火计划”的实施,各乡镇配设科技副乡镇长。至1995年,全县共有科技人员4553人,其中高级职称80人、中级职称635人。1980--1995年全县共有65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含省级)的奖励,其中获得国家部委奖励7项,获得省厅级奖励58项。
  长期以来,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和血吸虫、恙虫等疫病,严重威胁平潭民众的生命健康。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城乡环境卫生差,人民群众无法摆脱缺医少药的窘境。民国元年至民国37年,全县鼠疫患者达4884人,死亡4727人,死亡率达96.78%。全县人均寿命仅35岁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开展全民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并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网络。至60年代中期,消灭血吸虫、血丝虫、恙虫等地方性疾病,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乱等瘟疫。80年代后,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并走向制度化与经常化。至1995年,全县共有县级医院3个,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所1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所155个,个体诊所87个。县医院荣获国际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命名的“爱婴医院”称号。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25%o降至1995年5%o,人均寿命近72岁。
  长期以来,平潭为海防要地。从50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在加速海岛建设的同时,重视海防建设,动员群众支前备战,支援驻军修地堡、挖坑道,同时组织民工支前。60年代初,台湾海峡局势紧张,全县进行备战动员,投入大量人力,修公路,挖堑壕,运送战备物资,组织人口疏散。80年代,县内沿海地区29个单位与驻军挂钩联防,设立联防区与联防点。同时,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涌现一批共建先进单位。1994年12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平潭县“双拥模范县”称号。
  (五) 平潭开发时间迟,建县历史短。因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山海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平潭人民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使经济状况与社会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结束了昔日风沙肆虐,渔耕粗放,无工厂、无公路、无电灯照明的历史,逐步进入发展的轨道。其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平潭经济发展进程呈现曲折、起伏的发展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平潭经过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后,转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发展国营工商业,大兴农田基本建设。1957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3578.77万元,比1949年增长2.03倍。1958年后,由于“大跃进”、“公社化”、浮夸风挫伤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海防备战和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至1964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降至3142.97万元,年均下降13.06%。随后经过几年调整,经济得以复苏并有所发展。在此期间,由于农田防护林的建成,改善了海岛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渔业生产也因渔船、渔具的更新和渔法的不断改进得到稳步发展。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至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45.76万元,与1957年相比,21年间仅增长63.35%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发挥政策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发海岛资源,加大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建设,初步形成砂石加工、机具制造、造船、酿酒、印刷、工艺美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渔农业生产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渔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商业企业在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开放式市场体系中,再现生机,城乡市场趋于繁荣;对外经贸活动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得到加强与发展。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83%0“六五”时期(1981--198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人2727.22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102.93%;财政支出6879.71万元,增长79.35%0 岛门开放,观念更新,体制改革为平潭的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然而,作为海防前哨的平潭,长期以来因战备等因素影响,放慢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甚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水平低下,产业后劲不足,直至80年代中期,仍未走出贫困的窘境。1984年县财政预算内收入仅达408.01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68个县市中名列第五十六位;全县人均收入194元,列第五十三位。1987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平潭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享受贫困县的各项优惠政策。当年,全县有贫困乡4个,贫困村50个,贫困户8901个。198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平潭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90年代,又先后列为福建省对外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外国人开放县、全国海岛综合开发试点县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重视平潭的建设与发展,给予平潭以有力的扶持。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制定全方位开放战略,为尽快地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步骤地把平潭经济引上外向型、创汇型、效益型的发展轨道。在执行“以渔为主、综合经营、全面发展”方针的同时,制定“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的战略构想,强调发展水产业与旅游业,并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七五”时期(1986-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1.39亿元,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八五”时期(1991-1995年),围绕“海上福州”的发展格局,致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砂石开采、海盐加工、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四大产业,同时推动旅游业、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95%;“八五”期间年均递增19.5%。至1995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46.1:19.3:34.6,产业结构比重渐趋合理。
  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平稳、协调方向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在经济运行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预算内工业企业,因销售渠道不畅和资金回笼困难等原因,产销率和产值呈下降趋势,潜亏严重;由于基础设施滞后,交通、能源的“瓶颈”尚未消除,资金引进困难,外资企业虽发展到50余家,总投资1.45亿美元,但累计实际到资仅1237万美元;财政收支平衡困难,增收难度大,支出负担重,跳不出“吃补贴”的圈子。至1995年,平潭仍属省定贫困县,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达85640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仅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5%;预算内财政收入5893万元,仅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2.28%, 纵观古今,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平潭的繁荣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不甘蒙受落后与贫穷困扰的平潭人民,将继续胼手胝足攻克难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平潭”。
  改革正当盛时,发展未有穷期。平潭人民正以崭新姿态在奔小康的征途上迈步向前,相信平潭的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