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居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十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92
颗粒名称: 厦门居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十位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599-601
摘要: 本文记述2005年厦门市城市生活情况。其中包括城市是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城市是能够把握成长关键期的城市、城市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城市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城市、城市是百姓期待和向往的城市等。
关键词: 2005年 厦门市 生活质量

内容

2005年9月13日,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报告》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国内首次推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并对GDP排名前100位城市生活质量进行了排行,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上海、北京、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和厦门。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报告》认为生活质量指数为0.8~1.0的城市生活质量“很好”,0.6~0.8为“较好”,0.4~0.6为“一般”,0.2~0.4为“较低”,0.2以下为“很低”。生活质量属于低层次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就业机率等相应地比较低,而对于生活质量属于高层次的城市来讲,这些要素则呈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趋势。100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入围城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第一大类(0.8~1.0):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好”,所含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1.深圳0.990,2.东莞0.899,3.上海0.860,4.北京0.831。
  第二大类(0.6~0.8):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好”,共有15个城市,分别为:5.杭州0.738,6.珠海0.727,7.宁波0.726,8.苏州0.691,9.广州0.690,10.厦门0.689,11.无锡0.675,12.青岛0.657,13.佛山0.649,14.大庆0.631,15.桂林0.631,16.温州0.617,17.嘉兴0.604,18.绍兴0.603,19.烟台0.602。
  第三大类(0.4~0.6):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一般”,共32个城市,分别为:20.威海0.594,21.昆明0.590,22.常州0.587,23.秦皇岛0.585,24.大连0.576,25.福州0.551,26.南京0.550,27.扬州0.550,28.海口0.547,29.台州0.523,30.日照0.506,31.中山0.502,32.泉州0.499,33.连云港0.499,34.哈尔滨0.498,35.天津0.494,36.克拉玛依0.488,37.南通0.487,38.乌鲁木齐0.479,39.镇江0.472,40.湛江0.465,41.襄樊0.444,42.玉溪0.443,43.徐州0.435,44.武汉0.421,45.成都0.416,46.济南0.415,47.长春0.413,48.长沙0.409,49.东营0.406,50.保定0.404,51.西安0.402。
  第四大类(0.2~0.4):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低”,共29个城市,分别为:52.太原0.399,53.唐山0.399,54.淄博0.382,55.郑州0.378,56.江门0.376,57.沈阳0.362,58.临沂0.359,59.石家庄0.346,60.重庆0.336,61.吉林0.327,62.潍坊0.320,63.汕头0.310,64.大同0.296,65.洛阳0.294,66.合肥0.281,67.呼和浩特0.263,68.南宁0.261,69.盘锦0.260,70.茂名0.257,71.惠州0.257,72.包头0.255,73.泰安0.253,74.荆门0.248,75.宜昌0.247,76.十堰0.241,77.泰州0.228,78.马鞍山0.207,79.南昌0.204,80.湖州0.200。
  第五大类(0.2以下):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低”,共20个城市,分别为:81.莱芜0.199,82.张家口0.192,83.兰州0.189,84.齐齐哈尔0.179,85.抚顺0.175,86.淮安0.173,87.芜湖0.170,88.贵阳0.165,89.岳阳0.155,90.枣庄0.152,91.湘潭0.149,92.邯郸0.146,93.本溪0.143,94.南阳0.140,95.柳州0.130,96.株洲0.124,97.鞍山0.120,98.安阳0.114,99.常德0.092,100.绵阳0.089。
  注:本次排名为抽样排名。抽样城市为GDP排名全国前100名的城市(GDP统计范围不包含下辖县级市及县级区)。所以没有进入“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100的城市,并不代表比“很低”还要低。
  《报告》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等于城市生活质量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生活质量并不完全成正相关。影响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12个方面: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衣”要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食”要看恩格尔系数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住”要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行”要看交通便利度;“生”要看适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老”要看社会保障覆盖率;“病”要看医疗保障及公共卫生体系;“死”要看人均预期寿命;“安”要看公共安全体系以及非正常死亡率;“居”要看人居环境;“乐”要看文化娱乐休闲;“业”要看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一个城市有没有价值,不仅要看这个城市能否创造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要看这个城市能否更高地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能否为它的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生活质量高低谁最有发言权?不是某个人对城市价值就说了算的,而是真正需要每天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操心的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
  最好的城市是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
  当前,中国城市之所以出现了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滞后的,这就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徘徊的不可逆转。对于城市化来说,规划必须是比建设更为重要,如果规划滞后,即使再高标准的建设、再高水平的管理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现在的大城市交通会越来越拥堵呢?这种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事例具备两个特点:1.交通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它具有很长的潜伏期,有的是十年,有的是二十年,甚至更长。2.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这种交通堵塞一旦爆发,它就会转移,表面上来看它是一个交通问题,实际上它已经转移成为人、车、路一个交通堵塞的链条,甚至形成城市管理的综合症。所以为了缓解交通,政府要不断地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如果不能把交通问题提到战略规划的高度去解决,即使政府不惜代价、不计成本也会收效甚微。
  曾培炎副总理最近指出,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在城市化强大动力的情况下,我国城市化率从15年的18.9%已经增长到2004年的41.8%,平均年增长率为1.5%。今后的15年,城市化率的增长率,每年不会低于1%,如果把城市化比作一辆火车,那么城市规划就是铁轨,火车头的动力越多,轨道的刚性就要越好。从这个角度讲,城市规划对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绝不能让城市停滞在规划上。
  最好的城市是能够把握成长关键期的城市
  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城市化进程就进入了成长关键期。目前,中国每年的建设量按面积计算已占到全球的40%,仅上海的建设量就相当于整个欧盟。
  我国每年消耗的水泥相当于全球的40%。英国是最早完成城市化的过程,但是它的城市化率从30%提到70%用了200年时间,美国用了100年时间,日本用了70年时间,韩国用了50年时间,而我们中国预计只用40年时间。用40年时间要走过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带来城市化高速发展背后的一些问题。
  比如大城市摊大饼地铺张,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出现贫民屋。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陷入了盲目的圈地等。数据显示,到2003年年底,大约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化的目标,过高的城市定位、一哄而上的开发热,并没有真正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成长关键期的特征。相反,也造成了城市功能的重复和浪费,进而严重影响到城市健康、理性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城市化不能再走城市蔓延的老路,而应该采取更加紧凑的模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这才是最好的城市的成功之路。
  最好的城市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适宜人居住?就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真正以人为本,能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能不能最大化地满足他的居住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为居民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优良的秩序,更加优化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优秀的文化。我们认为,宜居是城市价值的最高体现,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
  细化来说,“衣”要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食”要看恩格尔系数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住”要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行”要看交通便利度;“生”要看适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老”要看社会保障覆盖率;“病”要看医疗保障及公共卫生体系;“死”要看人均预期寿命;“安”要看公共安全体系以及非正常死亡率;“居”要看人居环境;“乐”要看文化娱乐休闲;“业”要看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最好的城市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城市
  为什么现在城市都是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呢?研究表明,有两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盲人摸象。有些城市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调整城市规划,盲目地崇洋媚外,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这些盲目性就像盲人摸象,而这个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是长官意志所造成的权力行为。其后果就是大城市在模仿和复制国外的模式,小城市在模仿和复制大城市的模式。
  二是拔苗助长。有些城市不顾自己的条件、特色,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拔高城市定位,扩张城市人口,土地过度开发,不计成本大拆大建,这种所谓现代化的开发,使我们无法看到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也无法完成这个城市的文化风貌。一个失去资源化和人性化的空间,再高的高楼大厦,也会让人感到孤独。
  城市要发展,要旧城改造,要消除危房,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这个城市,尊重自然,尊重市民。这些尊重的背后就是这个城市文明的传承,是城市文化所折射出的个性。
  最好的城市是百姓期待和向往的城市
  城市归根到底是市民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的期盼是什么?“未来5~1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十大愿景”已经评出,它们分别是:平价医疗、社会保障全覆盖、诚信、迁徙自由、扩大中等收入者、阳光政府、节水节能节约、防治艾滋病、公共安全、无差别教育。
  这些愿景体现了市民对未来城市的想法,也是对城市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发展成为一个好的城市提供了发展的目标。
  据悉,“未来5~1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十大愿景”评选结果是:平价医疗、社会保障全覆盖、诚信、迁徙自由、扩大中等收入者、阳光政府、节水节能节约、防治艾滋病、公共安全、无差别教育。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