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口岸·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338
颗粒名称: 交通·口岸·邮政
分类号: F512.7;U691;F614
页数: 25
页码: 200-224
摘要: 本文记述2005年厦门市交通和口岸和邮政的情况。其中包括铁路、公路、城市公交、港口、民航、物流、口岸管理、邮政等。
关键词: 交通 口岸 邮政

内容

综述
  2005年,厦门市交通口岸和邮政系统主动融入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优化口岸通关环境,促进交通邮政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总量5647.1万人,比上年同期上升8.97%。其中,铁路548.31万人,公路3862.50万人,水路544.10万人,航空692.19万人。全年完成客运总周转量1082335.3万人公里,比增14.48%。其中,公路290649.6万人公里,水路6259.93万人公里,航空785425.77万人公里。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612.45万吨,比上年同期上升18.68%。其中,铁路438.63万吨,公路1939.70万吨,水路1224.03万吨,航空10.09万吨。全年完成货运总周转量4137645.2万吨公里,比增13.92%。其中,公路176778.46万吨公里,水路3948211.36万吨公里,航空12655.38万吨公里。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4.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6%。
  全市交通口岸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5%。其中,基本建设完成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更新改造完成25.4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东通道、福厦铁路、机场快速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动工建设,通行政村的公路建设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
  交通行业管理与体制创新继续推进。于9月1日开始实施贷款公路收费方式调整改革,提高两桥(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通行效率,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推进岛外经济发展。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公共资源,首次对1000辆出租车经营权实行招标投放。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积极推动公交、出租车企业整合重组,实行公司化经营推进交通企业转机建制,完成了运输发展总公司、大同运输公司的改制,整合重组港务集团与交通国投,组建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厦门国际港务股份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翁明鸿)
  铁路
  【概况】 2005年,厦门区域铁路总延长线为110.535公里。其中,正线34.275公里,站特线59.25公里,海沧铁路17.01公里。有桥梁10座,隧道1座,渠涵106座,海堤5035米,铁路道口53处(其中有人看守道口43处)。区域内一等客运站1个(厦门站),二等货运站1个(厦门北站)、三等货运站1个(杏林站)、四等站2个(东孚、前场站)。厦门火车站有旅客到发线3条,站台、雨棚2座,旅客地下通道1处,每日办理列车14对,日均发送旅客1.61万人。
  年内,厦门区域内完成旅客到发总量548.31万人,同比增长0.12%,其中发送旅客291.5万人,同比增长0.41%;客运票款完成38941.4万元,同比增长0.28%;行包进款完成2263.42万元。铁路货物运输完成货物发送439.52万吨,同比增长2.3%;装卸车数完成27.53万辆(含漳州车务段、海沧铁路公司业务量);货物运输进款完成30002.4万元,同比增长0.24%。港口发送量178.7万吨,同比增长0.24%。铁路安全常抓不懈,截至年底,厦门铁路实现无重大行车事故5153天,无职工责任死亡事故2274天。
  厦门铁路地区各单位努力抓好服务质量,开展“优质服务质量月”、“我为旅客做奉献”、“旅客在我心中”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厦门火车站候车室中心区域成立“小白鹭服务台”,为旅客提供“零距离”亲情服务。全年厦门铁路各单位共收到旅客表扬6892件,锦旗45面,感谢信210封,其中厦门火车站在福建省和厦门市行风评议中较2004年有较大进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福厦铁路厦门段开工】 9月30日,我国铁路“四纵四横”铁路路网规划中沿海铁路快速大通道的重要组成段,福州至厦门铁路厦门段正式开工建设。福厦铁路全线长273公里,共设14个车站,总投资144.2亿元,设计标准采用I级双线电气化,时速200公里(预留时速300公里),预计建设工期4年,将于2009年建成。届时厦门将彻底告别长达50年的铁路“末梢”地位,成为沿海铁路快速通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
  【厦深、厦龙铁路立项评估】 2005年,厦门至深圳铁路和厦门至龙岩铁路前期筹建工作有新进展,铁道部有关方面的专家先后对上述两条铁路《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进入了立项评估阶段。
  【增开厦门—吉安客运列车】 10月11日,厦门火车站增开了厦门至江西吉安客运列车一对,该列车途径鹰厦、赣龙和京九铁路,连接厦门经济特区和闽西、赣南老区,促进了老区和特区间的沟通和交流。至此,厦门火车站共开行14对旅客列车,分别开往北京、杭州、西安、蚌埠、南京、重庆、上海、南昌、景德镇、广州、昆明、武夷山、三明、吉安等地。
  【把握关键环节做好春运工作】 厦门火车站按照铁道部关于提前做好春运工作的要求,在2005年春运期间,抓住组织领导、营销宣传、优质服务、应急处理四个环节,实现安全稳定、路风受控、效益增长、旅客满意的春运工作目标。春运期间,厦门站共售学生票2.85万张,民工团体票6.2万张,开行临客232趟,同比增长4.74%,发送旅客80.62万人,同比增长2.46%;售票47.2万张,同比增长2%;运输收入7923.45万元,同比增长3.75%,日均旅客到发数、日均进款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春运期间厦门站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加强售票组织。车站在湖里“厦门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和松柏汽车站增设12个售票窗口,并在互联网上开设团体订票窗口,方便旅客订票、购票,同时延长学生票、民工团体票预售期,对团体票售后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防止企业或团体囤积车票进行高价销售。(2)加强乘降组织。车站将站前广场划分成7个候车区和一个临时候车室,设置了1200平方米的大型充气雨棚为候车旅客遮阳挡雨;采取分区候车、广播引导、开设“绿色通道”等措施,平抑旅客上下车高峰期。(3)加强站序管理。车站组织武警参与车站秩序维护,并与厦门团市委联手,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旅客提供医疗、导乘、帮扶等服务。
  【想方设法增加客运收入】 厦门火车站抓住“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其他节假日有利时机,积极开行假日旅游专列,全年共开行旅游专列21趟,增加客运收入826.3万元。在车补收入方面,厦门地区所辖厦京、厦杭车队努力抓好无票旅客查堵力度,并积极吸纳列车沿途车站零散旅客,全年共完成车补收入1511万元。
  【树立新的货运品牌】 2005年,厦门地区辖区主要货运单位坚持“强攻闽南、争取潮汕、挖掘漳厦、稳住大宗”的营销策略,合理利用运输资源,通过实施运输品牌战略,发挥铁路优势,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在铁道部和南昌铁路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推出“行包专列”、“五定(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班列”、“城际列车”、“远程直达列车”等全新概念的运输产品,并逐步形成四大货运品牌:汉西(汉口、西藏)、乌局(乌鲁木齐局)五定班列;贵阳直达列车;行包快运专列;厦门北至赣州、南昌南,厦门北至新余、萍乡城际直达列车。“五定班列”和“行包快运”等货运品牌的树立,为铁路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了新的市场资源。
  【港铁联运呈现亮点】 2005年,南昌铁路局在厦门港区成立厦门港站,优化整合资源、实现铁路与港口联营,联手进行铁矿、铜精矿、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为铁路货运增收创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厦门市还积极与南昌铁路局进行磋商,计划将厦门海沧铁路直接延伸至厦门海沧港区货装码头,减少铁路货运中转程序,方便港口货物运输。此项工程预计2006年开工,当年完成。(参见本栏目“物流”相关条目)
  【“铁道卫士”成为犯罪分子的克星】 2005年,厦门铁路公安分处开展“雷霆行动”等专项打击活动,全年抓获公安部通缉的网上逃犯126人,严厉打击了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维护了社会秩序。同时,铁路公安部门还和铁路各单位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了爱路护路活动,深入铁路沿线的田间地头,宣讲铁路安全知识,防止沿线村民侵入铁路线路,维护铁路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铁路防护扎实有效】 2005年,厦门铁路工务段在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侧面,用废旧钢轨架设防护栏,防止失控机动车辆冲击铁路,全年共铺设防护栏12.3公里。同时,区域内各单位认真抓好防止路外群死群伤工作,管内公铁平交道口共防止机动车辆侵入线路189件,防止群众死伤共425人次。 (方腾)
  公路
  【概况】 2005年,全市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9.44亿元。其中,杏海嵩公路(海沧大桥—鳌冠段)、杏林公铁立交、灌新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集美大道(兑山—锦园段)、海湾大道(集美、同安段)、大嶝桥等在建项目积极推进,机场快速路、东通道、东渡疏港路改造等工程动工建设,海湾大道(琼头—香山段)、灌新路二期(西环快速路—孚莲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南安金淘一同安莲花及田厝连接线、厦成高速公路(海沧—漳州长州立交)、厦漳跨海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同时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成投资1.59亿元,建成水泥路240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通行政村的公路建设任务。
  截至2005年底,全市公路里程2447.634公里(国道128.041公里,省道100.317公里,县道463.341公里,乡道825.287公里,村道930.6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4.555公里。营业性运输车辆拥有量为28076辆,其中,客车5675辆、75587座位(含出租车3646辆,18230座位),货车20823辆,货运吨位99390吨(其中专用载货汽车4519辆,货运吨位67119吨)。与上年相比,客运车辆增加60辆,客位增加2009座,出租车净增209辆。货运车辆增加2225辆,货运车辆吨位增加31300吨,货运车辆数量和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客运继续发展,年内增开了10条通村线路,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到81%。全市拥有道路运输业户总数675家(发证数)。按经营范围分,从事道路客运117家(含出租车客运),道路普通货运494家(其中集装箱运输企业235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25家,道路运输服务企业156家,道路搬运装卸企业26家。维修企业424家。
  (翁明鸿)
  【“十五”期间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水平大幅提升】 “十五”期间,公路局以“一主四射三联”的厦门市对外干线公路通道框架建设为重点,加强县乡公路与公路主枢纽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标准,全面加强路网改造,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信息灵通、效益显著的公路交通网络,累计完成公路基建投资21.5亿元,新建、改扩建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60余公里;同时积极储备公路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平均每年达30余项,里程200多公里。至2005年底,厦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517公里,比“九五”末增加4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一级公路180公里、二级公路22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里程的30%,公路密度达到96.9公里/百平方公里,居福建省第一。
  “十五”期间,公路局共接养道路近60公里,新增道路绿化面积220余万平方米,至2005年底,专养公路里程399.63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309公里,路灯1.45万余盏,绿化总面积达686万平方米,道路路面总面积1346.91万平方米,专养公路绿化率达到67.24%,公路平均好路率87.7%,干线好路率达92.3%。全面落实辖区范围内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及国省干线公路“改善工程”的实施,养护管理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共新增各类养护机械近百台(辆),各主干线均实现机械化保洁;推广应用公路桥梁管理系统(CBMS),积极开发公路养护内业管理系统和公路绿化管理系统;道路路灯实行计算机远程监控。厦门市公路面貌由保畅通的基本要求提升到畅、洁、绿、美、亮的效果,综合服务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公路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 2005年,市公路局共承担公路基建和改造项目31项,累计完成公路基建投资9385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项目有:东渡路(包括东渡路高架桥工程和湖滨北路与东渡路立交桥工程)改造工程,集美大道孙厝—兑山段和锦园—兑山段、环东海域旅游道路集美段和同安段、杏海嵩(鳌冠—海沧大桥段)道路工程,仙岳路东段(湖边水库—五石路段)改造工程,厦门大学人行隧道、英村至环东海域道路工程,海新路二期(海沧农场一角嵩路段)道路工程等在建工程。此外,国道324线新垵地下人行通道和省道206线嘉禾路段马垄人行天桥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国道324线东孚路段路面改造和省道206线同集路古龙工业园段辅道改造。通过参与业主招标取得岛外快速路(琼头—香山段)和杏林北外环(高浦—锦园)项目的代业主资格,总造价为20149万元。岛外快速路(琼头—香山段)、翔安区友达项目配套道路工程(内垵路、塔埔路、窗东路、黎安路)等项目已于年底开工建设。
  【公路养护投资持续增长】 全年累计完成养护投资11,862万元,增长8.4%。年度综合好路率87.8%,养护质量综合值82.6,其中干线好路率94.7%,养护质量综合值89.5。
  【做好道路日常管养】 全年共完成小修工作量6047万元,修补沥青砼路面5.5万平方米,水泥砼路面1.5万平方米,修复小桥水毁1座,涵洞9座。完成年度专养公路桥梁定期检查工作,公路局管养的107座桥梁(其中一类桥88座,二类桥19座,合计5832.60延米)状况良好,无三、四、五类桥梁。同时,市公路局还完成《公路养护绿化管理工作手册》的编制及说明工作,明确了公路局养护绿化管理工作流程和市局职能部门与各分局在养护绿化管理上的职责分工。
  【开展路容路况专项整治】 投入100多万元用于环岛路会展段内侧公共绿地的绿化改造;新增道路清扫车7部,加大机械保洁力度;在部分重点路段,每公里增加一名保洁人员辅助保洁,并坚持实施道路“两清扫两保洁”制度;部分交通主干道从原来的一周两冲洗改为每天一冲洗;积极改造破损路面,先后完成省道206线厦禾路东浦路口至嘉禾路莲花路口段、国道324线灌口至东孚路段路面的改造和国道324线全长9.8公里的沥青路面罩面工程。
  【做好道路绿化和景观建设工作】 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9.4万平方米,主要是新接养的环岛路墩上至五通段、集灌路公铁立交、文曾路二期、机场北路、高殿二号路、灌新路一期工程连接线等新建和改造道路的绿地。新建道路绿化面积30余万平方米,更新改造绿地8.8万平方米,储备公路绿化苗35.2万株,在重要节庆期间共摆设草花43.5万盆。
  【路灯照明状况良好】 认真组织各路段路灯普修工作,确保亮灯率达100%。完成同集路路灯改造,新建集美大道一期、国道324线翔安段和东孚段、疏港路改造项目等路灯设施。继续完善规范隧道通行监控管理,保证隧道行车安全、畅通、舒适。
  【做好防毁抢险工作】 严格落实防毁抢险工作,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在几次台风暴雨袭击时,市公路局均及时启动了防台抢险预案,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清障修复工作,确保因台风暴雨造成损坏道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车。特别是在第十号强热带风暴“珊瑚”袭击厦门期间,山区道路及省道206线云埔桥受损严重,被迫封闭交通,公路局迅速组织人员通宵抢险加固,使受损桥梁在次日凌晨即恢复通车。
  【增强路政执法管理力度】 全年纠正制止各类违法行为10843起,作出赔偿处理914起,作出行政处罚3070起,是历年来立案处罚最高的一年。采取以固定检测站为主,临时检测点紧密配合的方式,健全超限检测网络,严厉打击恶意超限运输行为。全年检测运输车辆25834部,查处超限运输车辆2624部,共卸载货物总重量26987吨;作出赔偿处理1447部,收费132万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313部,罚款290.37万元。重点整治污染公路,共查处污染公路案件1400起。与此同时,不间断地开展占道贸易、非交通标志、规范路宅分离和店面、厂区与公路的搭接等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共制止占道贸易2864起,查处擅设非交通标志1658起。
  【全面落实安全保障工作】 以施工工地、养护作业、机械操作、路政巡查等为重点开展专项安全生产工作。新增交通标志54面,新划标线7.8万平方米,增设施工安全标志设施44处1970面(个)。全面落实“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对辖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进行全面整治,主要有国道324线实施路面大修,启用小盈岭和新垵路段两个人行地下通道,在与孚莲路交叉口实施路口渠化及增设红绿灯,在内厝、桐梓路口增设高杆灯,完善孙坂路慢车道,改造省道206线集美桥,完成省道206线混凝土护栏和文曾路安全护栏设置,增设嘉禾路马垄路段人行天桥,县道422线“L”形边沟设置安保工程项目等。同时,投资79.4万元在山区26处危险路段增加安全防护设施。(方一凡)
  城市公交
  【概况】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市出租车企业6家,在营出租车3646台。全市公交企业9家,在营公交车辆2502台,合2615.5标台。其中,公交总公司1592台,社会中巴441台,特运公交公司469台。全市在营线路159条。其中,岛内线路95条,出入岛线路38条,岛外线路26条。日发车21615班次,年客运量约5.3亿人次,其中70%以上的客运量在岛内的线网上。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17.79标台(市区人口按147万计),高于全国大中城市平均万人拥有公交车12标台的水平。公交线路总长度3013.6公里。公交换乘系数为1.15,低于1.5的国家规定标准。岛内300米站点服务面积率达90%,高于国家规定的70%。公交出行分担比率约25%,在全国大中城市处中等偏上水平。公交服务质量在全国公交行业名列前茅,主动为特殊人群让座、车厢内互帮互助、车容车貌整洁等是厦门公交的特色,在历次国家、省市的考评中得到好评。全行业拥有国家级文明线路1条,省级文明线路1条,市级文明线路20条。市轮渡公司拥有大小船舶14艘,固定航线8条,厦鼓航线日均发送168班次,全年完成客运量1976.53万人次。
  【城市客运企业重组】 年内,公交、出租车企业逐步走向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全市31家出租汽车企业上半年整合为6家,分别是:厦门海峡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联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厦门市坤驰联合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厦门市盈华运输有限公司、厦门康福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及厦门集源客车服务有限公司,其中有4家企业的车辆数均超过700辆。全市公交企业由28家整合为9家,分别是:厦门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厦门特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厦门市公益公交有限公司、厦门特运顺联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厦门市白鹤客车出租公司、厦门市友谊交通公司、厦门市集美交通运输公司、厦门市集美区交通运输发展公司、厦门市集美区交通服务公司。
  【出租汽车经营权招标方案出台】 1月13日,厦门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厦门经济特区出租汽车营运管理条例》修订案;4月25日,厦门市政府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5年厦门市出租汽车经营权招标工作方案》,根据“出租汽车经营权必须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取得”的原则,明确了2005年营运到期的出租车经营权将自然终止,新投放的1000台出租车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取得。厦门市首次以服务质量为主要竞标条件的出租汽车经营权招投标工作完成的比较顺利,实现了经营权投放方式的平稳过渡,初步建立了出租汽车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基本确定了本市出租车今后经营权投放工作的基调。
  【出租汽车改色】 厦门市出租汽车外观图案设计征集活动到截止期共收到征集作品93件。在邀请专家评选出6件入围获奖作品后,公开征求广大市民意见,推荐出最优作品作为厦门市新的出租车外观图案的参考。根据《2005厦门市出租汽车经营权招标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企业达到500辆以上出租车规模的,可以在政府确定的几种颜色方案中,优先选择一种颜色。达不到500辆规模的出租汽车企业,车辆颜色由政府统一确定”。7月20日,旧车改色工作开始全面铺开。至9月5日,2646辆旧出租车保质保量完成了蓝、绿、黄、紫、玫瑰红五种颜色的改色工作,成为厦门市城市道路一道缤纷亮丽的风景线。
  【开展客运企业服务竞赛】 为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市运管处组织各客运企业开展服务竞赛。一是积极开展出租车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以言语、服务、车容、行车、举止、道德“六个文明”倡导行业文明服务、规范经营。及时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出租客运企业人员对全市出租车进行自查,规范企业及出租汽车驾驶员的服务行为,并通过路面稽查对薄弱环节加强整改,车容车貌得到较大改观。二是做好公交考评工作,服务质量考评委每月考评次数在1200次以上,最高月份考评次数超过1500次,定期公布考评结果。5月份开展公交行业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点评会,通过录像视频再现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公交、出租车运营服务中的不规范情况,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在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检查考核中,公交、出租行业做到了不丢一分,顺利完成迎检任务,为争创文明城市作出了贡献。其中,厦门市公交总公司和厦门海峡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厦门市创文明城市先进单位”,10名出租汽车驾驶员、12名公交行业从业者被评为“厦门市创文明城市先进个人”,6位拾金不昧文明司机受到表彰。
  【公交发展咨询委成立】 4月15日,厦门市公共交通发展咨询委员会成立,为厦门市公交规划,站点布设,线网的新增、调整、优化等问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以及评审意见,实现行业的协调发展。年内,经公交咨询委评审,调整公交线路17条,保障双十中学枋湖校区、国家会计学院、城市职业学院和灌南工业区三圈日化公司员工乘坐公交的需要。调整的17条公交线路为:8、33、94、506、17,96、97、511、67、616、812、98、13、72、201、202,取消20路,与87路串并。
  【环岛旅游观光线路开通】 8月18日厦门市首次通过竞争性谈判,将第一条旅游观光线路——环岛线的经营权授予特运集团,这也是福建省开通的首条旅游观光线。9月6日,观光线路开通,投入4部金龙欧Ⅲ标准环保型豪华双层观光巴士,线路全程74公里,途经厦门人民会堂、旅游客运码头、胡里山炮台、珍珠湾、台湾民俗村、海韵台、椰风寨、会展中心、钟宅湾大桥、机场航空港大酒店,串联了新、老市区代表性景点,为海滨城市厦门增添一张流动的旅游“名片”。
  【完成公交GIS管理系统开发】 年内,市运管处与同济大学、市信息港公司合作,联合开展厦门市公共交通线网整合规划及系统评价研究。通过对现有公交线网现状解剖,结合路网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分布情况,吸收客流调查和居民出行调查成果,完成公交线网GIS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该系统包括道路信息、站点、线路、车场、枢纽管理和指标分析等功能,是一套对公交要素进行信息管理、空间综合查询的系统,可计算公交线网密度、线路重复系数、路段线路重复数等线网指标,对公交线路网络中站点设置、线路走向、线网的合理布局进行数据分析。(傅茜茜)
  【鼓浪屿码头站点维修改造】 由于多年的海浪侵蚀,鼓浪屿码头站点的回填层出现下陷现象,造成下雨天候船室内容易积水,给乘客带来一定的不便。为给乘客提供更加良好的乘候船环境,并结合进行电卡转e通卡系统的改造,自10月27日起,轮渡总公司对该站点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造,采取灌注钢筋水泥及回填沙石的方法,对大厅和出口通道进行整平加固,同时对老旧的铝合金门窗进行更换,对站点进行重新粉刷。工程期间厦门至鼓浪屿的渡轮停靠点改为三丘田码头。
  【厦鼓票价调整完成听证程序】 由于近年燃油价格不断上涨,再加上船舶维修、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船舶安全配员、职工社保医保、相关税费等支出的不断增长,企业的经营成本呈持续增长态势,长期低价位运行的票价,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轮渡总公司在综合考虑多方面意见的情况下向物价部门提出调整厦鼓航线票价的申请。12月26日在物价局的组织下,由人大、政协、消费者、专家、社会团体等组成的30名代表对公司提出的三个调价方案进行了听证。(陈峰)
  港口
  【概况】 2005年,厦门继续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年完成投资13.35亿元,比增51.44%。完成海沧港区4号和5号、东渡港区20号码头并简易投产;完成东渡国际旅游客运码头、五通—刘五店码头水工主体工程;加快推进海沧港区1号和6~9号、嵩屿港区1~3号深水泊位等在建工程;开工建设国际旅游码头客运大楼和海沧港区14—19号泊位岸壁工程。完成厦金航道并实现正式对接,开工建设东渡港区航道扩建工程,进一步改善港口通航条件。完成《厦门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上报交通部、省政府审批,促进港口布局、功能分工更加合理。新增10条国际航线,全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116条,进一步完善了航线网络,并在内支线开展内外贸集装箱混装业务。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业务,协调厦门、南昌两地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签订了集装箱海铁联运转关合作协议,实现江西货物到厦一票通关,启动了厦门至南昌、赣州的集装箱海铁联运专列,拓展港口发展腹地。制定出台鼓励开展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优惠政策,协调口岸查验单位调整查验模式,区港联动试点一期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运营,推动开展国际中转业务。扩大厦金直航成果,为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和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做好码头、运力保障及口岸查验服务工作,拓展海空联运业务,推动厦金通道的人员、经贸往来。积极推进厦门港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漳州市的招银、后石、石码三个港区与厦门现有各港区合并,实行统一管理。截至年底,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63.64万吨,比增11.7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4.23万标箱,比增16.39%。厦金海上直航完成51.8万人次,比增21.5%。
  淘汰了部分老旧船舶,截至年底,厦门市拥有机动船舶358艘。其中,客船192艘、9912座位,比上年减少71艘;货船165艘,总吨位508375吨,比上年增加49艘,总吨位增长23%。全市共有独立核算营业性水运企业39家,从业人员2067人。(翁明鸿)
  【港口吞吐量全面提升】 2005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4770.8万吨,比增1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264.8万吨,比增14.6%,占全港货物吞吐量的68.4%;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34.3万标箱,比增16.4%。其中,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5.74万标箱,比增72.74%;台湾航线吞吐量完成46.2万标箱,比增13.66%。在台湾航线完成的吞吐量中,海峡两岸试点直航的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6.21万标箱,比增11.61%。全港旅客吞吐量累计达366.8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
  【厦门港口管理局挂牌】 12月31日,厦门港口管理局举行揭牌仪式。新成立的厦门港口管理局管辖厦门湾内原漳州市港口管理局所辖的后石、石码港区及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漳州港务局所辖的招银港区和原厦门市港务管理局所辖的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等五个港区。依据《港口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确定,厦门港口管理局对厦门湾的港口、行道和水路运输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原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的漳州港务局两个机构随之撤销。新组成的厦门港八个港区对外统称厦门港东渡港区、厦门港海沧港区、厦门港嵩屿港区、厦门港刘五店港区、厦门港客运港区、厦门港招银港区、厦门港后石港区、厦门港石码港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新的管理体制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运作。
  【厦门港“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从1965.3万吨增至4770.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9.4%,超过全国平均数2.1个百分点。2005年货物吞吐量为“九五”末年的1.4倍,提前三年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年货物吞吐量3300万吨的目标。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108.5万标箱增长至334.3万标箱,年均增长率达到25.2%,提前两年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年集装箱吞吐量250万标箱的目标,在世界集装箱港口的排名由前52名上升至23名。
  【东渡航道扩建工程开工】 12月28日,厦门市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东渡航道扩建工程举行开工仪式。该工程的建设规模为:工程段航道全长12公里,其中从厦门湾10万吨级航道E点至东渡港区16号泊位前为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乘潮通航的双向航道,也可兼顾不满载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单向乘潮通航,航道宽度从原有的200米拓宽至250米(向西单侧拓宽50米),底标高由原有的-10.5米增深至-12.0米;18号泊位至20号泊位为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乘潮通航的单向航道,航道设计宽度为160米,设计底标高增深至-12.0米。与此同时,相应配套扩建猴屿东航道,该航段轴线不变,向东侧拓宽,底标高增深为-12.0米。航道部分疏浚工程量约440.38万立方,炸清礁工程量约28.46万立方,并对原有的10座浮标进行调整。工程总投资16225.62万元。
  【厦门港单船装卸纪录刷新】 9月23日,象屿码头装卸集装箱的单船作业效率创下全港最高纪录,达每小时186.6标箱。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厦门港与国内先进港口的距离越来越小。
  【台湾水果首次大规模运抵厦门港】 6月2日,运载着1个集装箱6324公斤各色台湾水果的马耳他籍“齐春”轮顺利靠泊厦门港象屿码头,这是台湾水果首次以集装箱的形式运抵厦门。此前台湾水果来厦主要通过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进行小额贸易,如此大规模来厦尚属首次。
  【省政府通过厦门港管理体制调整方案】 11月25日,福建省政府第四十四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厦门港管理体制调整方案,并定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新的《厦门港总体规划》除原厦门东渡港区、海沧港区、嵩屿港区、刘五店港区、客运港区外,还包括漳州的招银港区、后石港区、石码港区及海沧西侧岸线。深水岸线将增加14公里,达到40公里。在“十一五”期间,厦门港区将建设完成深水泊位30个,其中集装箱专业化泊位17个、多用途泊位3个、液体化工泊位3个、散杂货泊位6个和通用泊位1个,建设航道项目6项。大厦门港将形成年货物吞吐量2.6亿至2.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00万至1900万标箱,跨入世界大港行列。(厦门港八大港区分布示意图见封三)
  【国际货柜码头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 截至11月28日,海沧国际货柜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累计达102.37万标箱。成为厦门港继海天集装箱码头后第二个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的码头。
  【厦门港首开至马尼拉直达航线】 10月21日,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所属的香港籍远洋轮“津达”号首航海天码头,成为自8月8日中外运箱运公司厦门分公司成立以来开辟的首条航线。中外运箱运共投入两条船舶运营,每周五晚靠泊海天码头,次日前往马尼拉南港,航程只需两天。据统计,2004年福建省与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为57031万美元,作为福建省主要外贸进出口口岸,厦门与菲律宾间的海运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厦门至马尼拉直航航线的开辟,促进了福建省和菲律宾的双边贸易,也为中外运箱运厦门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港口统计系统获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注册】 .年内,厦门港口统计系统2004年版通过专家组验收,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认定。该项目由厦门市港务管理局投资建设,著作权人为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和项目承建单位厦门思维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该著作权的取得是厦门市行政机关率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国家行政机关无形资产的行动之一。项目充分利用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际海上集装箱电子数据传输EDI技术,拓展相关技术应用基础,统一制定了多个厦门港统计数据单元标准文本,实现港口生产统计、设备设施统计、港口物资消耗和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统计要求,能够同时产生70多种报表,基本满足了交通部、市政府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要求。该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使得港口统计管理部门既保证了数据源的第一手信息,又缩短了数据取得的时间周期,为港口生产企业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业务管理手段。
  【厦金航线旅客突破百万人次】 9月8日,厦金航线直航客轮“马可波罗”号靠泊和平码头。至此,厦金航线出入境旅客突破100万人次。厦金航线2001年1月2日开通,现有6艘客轮在线上航行,每天12班次,日客流量保持在1500~1800人次之间。2005年厦金航线旅客超过50万人次,其中多为客商、学生和旅客。
  【国际旅游客运联检大楼开工建设】 9月8日,厦门国际旅游客运码头主要功能性建筑——客运大楼正式开工。该项目由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已完成客运联检大楼工程的监理招标和桩基招标工作,码头陆域设计的招标和评审工作也已完成,香港凯达泊滔的4号方案中标。该码头的陆域规划配套设施包括客运联检大楼、星级酒店、商务金融、客运广场等。其中,客运广场用地约3公顷,广场地下空间可开辟为停车场和部分商业设施;商务金融用地约4.9公顷;星级酒店用地面积约3.2公顷。码头岸线总长509.56米,布置大、中、小型泊位。北段岸线建设大型国际邮轮泊位,可停靠14万总吨的大型邮轮(目前世界最大的邮轮为13.8万多吨),设计年旅客吞吐能力为50万人次。
  【亚洲最大游艇码头开建】 9月8日,位于环岛路香山段的亚洲最大的游艇码头——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的建设拉开了帷幕。该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是厦门至今最大的旅游投资项目,建成后将提供约610个泊位的游艇俱乐部码头、地标性五星级酒店、滨水商业区、办公区、滨水步行道等配套设施。整个项目实施分期建设,游艇泊位预计将在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酒店等其他配套设施将在2009年完成。
  【南昌至厦门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正式开通】 6月10日,南昌至厦门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正式开通。该联运由南昌至厦门城际直达列车完成,运行线路为浙赣线、鹰厦线,车次定为8160次,运行时间为43小时。每周二、周五各发一班,其价格将在现行价格上下浮动20%~40%。联运首发南昌南站设立海关监管点,在申请注册检验检疫场地后,南昌企业可以在南昌完成进出口货物的海关和检验检疫手续,厦门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也将按快速转关模式办理相关手续。进出口货物只要数据完整、单证齐全、封志完好,即可完成检验检疫手续。一般情况下,口岸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也不再对转关货物进行查验。与一般的铁路运输相比,南昌至厦门城际直达列车具有运行速度快、到发时间固定、运输价格优惠的优势。
  【市船舶代理行业协会成立】 6月27日,厦门市船舶代理行业协会成立。船舶代理行业是厦门港接入全球物流供应链的海陆连接点,对内是出海的唯一通道平台,对外是展示港口形象的平台。该协会的成立,在厦门港的船东和货主之间建起了一座能够互相沟通的桥梁,今后,厦门港各相关部门都会积极主动地依靠该桥梁,打造出一个海陆连接的形象平台,做强做大厦门港。
  【厦门港与六国港口结为友好港口】 1月26日,厦门港与乌克兰伊利乔夫斯克港在厦门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5月30日,厦门港与槟城港在厦门签订“友好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5月31日,厦门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工商会议厅举办了港口与物流推介会暨中国厦门港与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友好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局长王勇军与阿姆斯特丹港务局局长J-H·Gerson先生在友好协议备忘录上签字;6月1日,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局长王勇军在比利时泽布吕赫市与泽布吕赫港务局董事长柯安赐先生在友好协议合作书上签字,正式结为友好港口。至此,厦门港已与6个国家6个港口结为友好港口。厦门港将与各友好港在港口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培训、货运航线开通等方面进行合作。
  【厦门港入选“中国十佳港口”】 3月上旬,中国国际海运发起并主办评选“中国海运界优秀船港星光榜”活动,共有1100多名行业内人士以网上投票方式参与投票。评选由主办单位从众多提名中甄选出20家船务公司与15个港口作为榜单提名,按照优秀的服务理念、现代高速的服务系统,具有高度职业责任素质队伍、重合同守信用的服务作风等综合指数的评选标准,经两个多月的评选,厦门、上海、香港、深圳、青岛、大连、天津、宁波、广州、连云港等10家港口入选“中国十佳港口”。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国外运等十家船务公司入选“中国船务最佳的船务公司”。
  【“中远厦门”轮正式命名】 3月7日,由中远集运投资数亿元打造的第五代现代化集装箱船舶“中远厦门”轮在海沧国际货柜码头举行盛大的命名仪式。“中远厦门”轮将成为该公司远洋航线运营的主力船只之一,在厦门与欧洲安特卫普港之间运输货物,沿途将停泊近20个国际著名港口。其巨大的装载量、先进的系统功能、快捷的航行速度,将为厦门口岸货物疏运架起海上高速通道,使厦门口岸货物到欧洲安特卫普港的运行时间仅需23天。
  【市港务管理局荣获“港口设施保安履约工作先进单位”】 1月16日,交通部在珠海举行港口设施保安履约工作先进表彰会。会议授予30家单位为“港口设施保安履约工作先进单位”,50名个人为“港口设施保安履约工作先进个人”。厦门市港务管理局荣获“港口设施保安履约工作先进单位”,白剑扬副局长荣获“港口设施保安履约工作先进个人”。(纪志霞)
  民航
  【概况】 2005年,厦门航空港成功引进了亚洲航空、春秋航空、惠旅航空等低成本航空公司,开通了多条廉价航空线路。航线竞争日趋激烈,机票价格不断下降,有效拉动了航空客运量的增长。在国际业务尤其是东南亚业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厦门机场已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的重要航空枢纽。截至年底,在厦门机场运营的外国(地区)航空公司达14家,已开通到大阪、名古屋、东京、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曼谷、汉城(首尔)、雅加达、槟城、雅比、古晋、芝加哥、洛杉矶等14个国际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城市的航线,东南亚航线密度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门户枢纽港。东南亚航线旅客吞吐量增长迅猛,同比增长率超过20%,带动了空港总体旅客人数的增加。厦门航空公司年内新购置了5架飞机,已全部投入使用,飞机拥有数达到34架。全年厦门航空港客货运输保持高速平稳增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28.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2%;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5.87万吨,比上年增长12.06%。(翁明鸿)
  国际机场
  【概况】 2005年,厦门国际航空港(高崎国际机场)首次成为海峡两岸春节包机直航航点,同时引进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开通直达欧洲航线,低成本航空业务也得到迅速发展,机场区域性航空枢纽地位日益显现。厦门空港所属的福州空港在重组后的第三年(2005年)实现扭亏为盈,龙岩机场客流量首次突破1万人。年内,厦门空港各项生产指标和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万大关,达628万人次,并第八次获得“旅客话民航”最高奖。
  【厦门机场首家引进国外廉价航空】 4月25日,亚洲航空(泰国)公司开通曼谷至厦门航线,厦门机场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引进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机场。亚航投入该航线运营的飞机机型为波音737-300型,每天一班,飞机停靠厦门机场时,不停靠登机桥,不用摆渡车,不使用离港系统,也不要客舱保洁服务;在办理乘机手续上,亚航采取无机票方式,与传统航空公司相比,亚航节约许多成本费用。廉价航空进入厦门机场后,带来了大量的中转客源,进一步增强厦门机场区域性枢纽港的地位,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实惠。
  【厦门空港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万】 2005年,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28.57万人次,首次突破600万大关,比上年净增70.9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2%6,在国内100多家机场中排名第11位。其中,厦门机场出入境旅客达117.33万人次,在国内各大机场继续列第4位。从2003年至2005年,厦门机场吞吐量一年上一个台阶:2003年430余万人次,2004年558余万人次,2005年628余万人次。截至年底,厦门机场已开辟国内外航线达到133条,定期执行的国内航线66条,国际航线16条,地区航线3条;有24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投入厦门机场运营,平均每周航班密度高达1380班;通航国内外城市74个,其中国内城市58个,国际城市14个,地区城市2个,遍及内地及港澳地区、东南亚、韩国、日本和美国,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
  【举行航空应急救援演习】 12月1日,厦门市航空应急救援演习在厦门机场举行。演习以假想飞机故障紧急降落、发生事故为背景而展开,目的是检验本市航空各救援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指挥协调能力和各单位的协作能力。演习以厦门机场为平台,共有10家单位约680余人、62台车辆参加了紧急救援行动。
  【廉、中价与传统航空并飞的格局形成】 4月25日,作为中价航空公司的新加坡惠旅航空公司开通厦门—新加坡首航航班,廉价航空——亚洲航空公司开通厦门—曼谷航线。亚航厦门—曼谷航线的开通标志着中国低成本旅游新时代的开始。由于亚洲航空与惠旅航空首航厦门,在厦门机场运营的境外航空公司增加至14家,也使厦门机场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传统航空、廉价航空与中价航空并飞的机场,航空市场呈现多层次的充满活力的格局。10月19日,厦门空港又迎来首家国内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该公司加盟厦门—上海航线。
  【厦台合资成立航空仓储公司】 3月30日,厦门国际航空港航空仓储公司投资建设的海关二级监管仓库正式投入运营。该仓储公司是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与台湾航勤、中华航空、长荣航空、远东航空等四家联合团队合资成立的,是继空运货站之后海峡两岸民航界再度合作的重要项目,可以满足厦门航空货运快速增长的需求,有利于海关对国际进出口货物集中监管,提升货物通关速度,为厦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促进厦门空港国际货运业务的良性增长。
  【危险品认证的权威机构正式入驻厦门空港】 7月6日,厦门迪捷姆(DGM)空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厦门空港。该公司具备为危险品运输提供任何特殊服务的资质,是一个危险品认证的权威机构。厦门空港自此有了危险品认证机构,危险品托运人再也不需要到北京、上海等地办理交运证书了。厦门迪捷姆空运咨询公司的母公司DGM中国,是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DGM(Dangerous Goods Management)公司在中国的唯一成员,持有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及民航总局颁布的特别执照。
  【王倜傥董事长荣登市首届十大杰出企业家榜首】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评比,8月17日,厦门市十大杰出企业家评选结果揭晓,厦门航空港集团王倜傥董事长以综合总分第一(95.32)的成绩位居厦门市首届十大榜首。评选杰出企业家在厦门历史上尚属首次,是厦门经济界迄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范围最广的权威性评选活动,由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共同主办,旨在评选出十位对厦门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企业家。评选经过征询评选条件、确定评选条件、申报和推荐、评选候选企业家、媒体宣传候选企业家突出业绩、社会公众和读者投票、评委对候选企业家评分等环节产生。
  【厦门机场首次被确定为春节两岸包机航点】 11月18日,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方案正式公布,大陆航点在原有北京、上海、广州的基础上,新增厦门一个航点。厦门与台湾的空中距离最近,直飞台北时间最短,辐射范围包括福建地区乃至粤东等地,厦门航点的确定,为整个福建地区的10万台商及眷属往返两岸提供便利。作为新增航点,厦门航空港集团全力以赴,保障春节两岸包机顺利运作,先后与台湾远东航空公司、立荣航空签订了春节包机地面服务代理协议。
  【厦门机场率先采用电子地图进行净空管理】 从2005年元月起,厦门机场在全国机场中率先启用先进的电子地图进行机场净空管理。电子地图以覆盖厦门全岛的法国Spot5卫星遥感地图为基础,在Autocad的系统下运行而成,具有真实的图像元素、方位、坐标等特点。在实际净空管理过程中,如遇新建高楼办理净空申请手续,借助电子版的净空图,输入坐标就能准确标出新建项目的位置,并从电子净空图判断建筑周围情况,与机场跑道的距离、限高等数据。该项创新举措有利于实际控制,进一步推动净空管理走向数字化。(黄芳)
  航空公司
  【概况】 2005年,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发扬“团结拼搏、开拓奋飞”的企业精神,从严务实,进一步深化规范化基础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顶住了市场竞争环境无序、航油价格持续高涨的压力,克服了安全和经营等方面的多种困难,全年安全飞行116950小时,运输总周转量82545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92.2万人次、货邮运输量1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49.3亿元,第四次夺得航空安全“金鹰杯”,圆满完成年度运输生产和收入计划,公司连续保持19年盈利。年内,厦航获得2005年“全国质量管理奖”鼓励奖和“全国实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称号;首次参与并圆满完成台商春节包机任务,为实现56年来海峡两岸首次空中直航做出了贡献;此外,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和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党组的安排,公司领导班子主要成员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
  【圆满完成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任务】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按照国台办“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十六字原则和民航总局的安排,厦航于1月29日、2月16日和2月2日、2月18日分别执行了广州—台北—广州(MF881/2)和广州—高雄—广州(MF883/4)共四个台商春节直航包机任务,运送台商及其眷属731人。由于厦航有十几年来两岸直航细化的预案,程序化的实施责任明确、保障到位,恪守直航政策与纪律,客舱服务温馨愉悦,圆满完成了台商春节直航包机,获得乘机台商(主要来自珠三角、闽南、粤东、重庆、成都和武汉)及两岸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圆满完成连战主席一行航班保障任务】 10月24日,厦航MF8419航班圆满完成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31人的航班保障任务。旅途中,连战主席一行对制作精美、味道可口的闽南风味餐点赞不绝口。乘务人员代表厦航向连战夫妇赠送了厦航精心准备的厦门特色手工艺品“龙凤呈祥”漆线雕,表达天地融合、盛世太平、富贵吉祥、幸福圆满的祝愿。连战主席及夫人非常愉快地接受了纪念品,对厦航的机上服务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与机组人员合影留念。
  【厦航第四次荣获“航空安全金鹰杯”】 年内,厦航在台风频发、雷雨多雾、冰霜侵袭的不利条件下,全年安全飞行11.69万小时,起落7.1万架次,取得了无事故征候和事故征候万时率为零的优异成绩。在全国民航航空安全工作会议上第四次荣获航空安全金鹰杯。
  ·小资料·
  航空安全金鹰杯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安全奖惩规定》,民航总局每年从全面实现行业安全目标的航空企事业单位评选出4个最佳单位,分别授予航空安全“金鹏杯”(年飞行15万小时以上)、 “金鹰杯” (年飞行5~15万小时)、“金雁杯”(年飞行5万小时以下)和“金鸥杯”(通用航空企事业单位)。这是我国民航系统安全工作的最高荣誉。此奖杯为流动奖杯,获此荣誉单位的名称将镌刻在奖杯上。连续获此荣誉3次,将颁发一座永久性奖杯。厦航由于1995年、1996年、1997年连续3年荣获航空安全“金雁杯”,并于1997年荣获全民航唯一的“航空安全金雁杯‘三连贯’单位”荣誉称号,获民航总局颁发的一座永久性奖杯。自1998年起,厦航年飞行超5万小时而进入“金鹰杯”评选行列,并于1998年、2001年、2004年、2005年4次荣获“金鹰杯”。
  【厦航引进5架波音新机】 2005年,根据《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并经民航总局批准,厦航筹措17亿元人民币先后引进5架B737—700型客机投入运营,使飞机总数增至34架,座位总数增至5114个。
  【应用MIS体系对经营效益作出预测】 厦航重视MIS(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体系建设,投入巨资先后完成《航班计划生成系统》、《航班收益管理系统》、《航班运行控制系统》等。坚持专人收集各类运营数据、市场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政策并应用MIS体系进行跟踪分析,及时预测市场变化,制定应对策略,作出效益分析,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全年开辟新航线11条,执行加班1424班次、包机航班974架次,圆满完成年度运输生产和收入计划。
  【大力推行电子客票业务】 厦航认真落实“流程再造”与“成本再造”工作,推行电子客票直销业务,降低销售费用的支出。8月在客运部成立电子商务处,制定《2005年下半年电子客票业务发展计划》,并从人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全力保证。在厦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福州等16个城市始发的164条航线大力推行电子客票业务,全年持电子客票旅客占总旅客数的9.59%,直销总金额较上年增长1.85亿元。
  【扩大国际航班销售网络】 年内,厦航先后与GALJLEO、AXESS、ABACUS系统签订使用协议,鼓励境外办事处加入当地的BSP和分销系统,扩大国际航班销售网络。与日本航空在厦门—东京/大阪航线上代码共享,成功开辟东京销售市场。利用与境外航空公司签订的SPA协议,拓展和延伸国际航线网络市场。
  【开发具有厦航直销特色的产品体系】 厦航以MF名义执行厦门—香港新航线为契机,推出“香港缤纷冬日节”、“2005年香港暑期购物节(家庭游)”、“迪士尼自选项目套票”等促销活动。通过对老人行、新婚行、新生上大学父母同行等实行优惠,开发具有厦航直销特色的产品体系。各驻外营业部也与当地旅行社联手包装至厦门、武夷山的旅游产品。推行“机票+酒店+海运”的“海峡两岸行”联运产品吸引台湾客源,使厦门、福州成为东南亚往来内地的便捷通道。在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和北京航线上还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服务,受到旅客的好评。
  (陈卫国)
  物流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的现代物流业保持健康、平稳地发展,基础设施和物流环境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本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厦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框架中,物流业被作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而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全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全国城市物流发展规划分为三级节点城市,厦门成为全国17个一级节点城市之一。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发展区域被定位介于上海、宁波和广州、深圳之间的全国九大发展区域之一。根据这一规划,厦门物流发展将会得到更优惠政策扶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象屿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作】 12月21日,由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等单位组成的联合验收组对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隔离设施、卡口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实地验收。自此,以保税园区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整合后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络的立体综合性保税物流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全国8个“区港联动”试点项目之一。该园区位于厦门东渡港码头作业区东侧,毗邻象屿保税区,规划面积0.7平方公里,此次通过国家验收的一期工程面积0.26平方公里,是厦门港具有“境内关外”性质的保税港区,它的启用大大拓宽了港口的经济腹地,提升港口的竞争力。同时,厦门还将以区港联动为契机,带动包括象屿保税区、东渡港区和航空港物流园区在内的9平方公里物流园区的运作。
  【海铁联运初见成效】 2005年,厦门海铁联运已先后开辟厦门至南昌、新余、萍乡、赣州、三明等线路,全年完成进出口货物265.99万吨。主要运输货物包括铁矿石、煤炭、化工原料、集成木材、服装、鞋帽、机电设备、钢材制品等。厦门市海铁联运工作得到了江西省政府、江西各口岸单位、南昌铁路局的大力支持,年内,厦门海关和南昌海关签署两地海关海铁联运转关货物监管联系配合办法;厦门检验检疫局和江西检验检疫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厦门市政府和南昌铁路局签署合作开发建设海沧铁路协议书,南昌铁路局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海铁联运运价给予25%~30%的优惠。
  【物流业获财政专项资金补助】 为扶持物流业发展,通过市发改委上报国家申请“流通业结构调整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投资计划”,厦门市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获得中央财政补助364万元,地方财政补助919万元。其中,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台物流中心设施改造及信息化项目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183万元、地方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367万元;厦门夏商农产品集团公司高崎中埔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181万元、地方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362万元。此外,厦门海投物流再生资源与石材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投产,落实市级财政贴息补助190万元。
  【厦门试点“货物入仓即予退税”政策】 2月,经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批准,出口监管仓库“货物入仓即予退税”政策在厦门海关和深圳海关关区试点,同时配套出台《出口监管仓库货物入仓即予退税暂行管理办法》。根据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管理规定,我国现行的是出口货物必须全部实际离境后方可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税收政策。而新出台的出口监管仓库“货物入仓即予退税”政策,是指国内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进入实行政策试点的特定出口监管仓库,视同实际出口,海关可立即向出口企业签发出口报关单退税证明联,入仓出口货物即可及时办理出口退税手续。该项新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出口货物利用监管仓库进行拼柜出口,适应了国际采购商对商品进行全球配送的发展需求,促进了仓储企业、出口企业和货代企业等物流企业的共同发展。
  【电子疏港系统试运行】 7月14日,由厦门市电子商务中心负责建设运营的厦门电子疏港系统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包括码头、堆场、外代、拖车公司等港口集装箱作业相关联的企业。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完成应用软件开发、接口软件开发,网络联接、卡口设备安装、调试,拖车电子车牌标签的制作、安装,拖车司机IC卡的制作、发放,使用人员应用系统操作、系统操作流程的培训等工作,于9月27日进入试运行。
  【认定第二批市重点物流项目和企业】 2005年,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协调小组认定了第二批市重点物流项目和企业。重点物流项目是:厦门建材物流工业园、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大顺物流同安堆场、外代国运物流仓储货运中心、厦门火炬物流配送中心、厦门吉家家居建材组装配送中心、厦门化学品仓库、艺辉物流仓储堆场;重点物流企业是:中外运裕利集团有限公司、日通国际物流(厦门)有限公司,厦门艺辉物流有限公司、厦门宏高货运有限公司。
  【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启动】 4月,国内首个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在厦门正式启动。该中心位于厦门海沧物流园区,一期用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其中仓库面积1.5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处理进口再生资源货物周转量为80万吨,约8万个标箱。随着工业原料价格上涨和控制森林砍伐等的影响,进口再生资源越来越被国内生产厂家所看好。2004年,厦门口岸进口再生资源达66万吨,约合6500个标箱,这些“洋垃圾”以废纸、废塑料、废铝为主。据估计,2007年以前,厦门进口再生资源需求将达100万吨。设立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其二次污染。中心引入专业的监控和服务程序,与海关共同研发了再生资源物流专业管理系统,可随时监控货物情况,保证通关效率。(物流办)
  口岸管理
  【概 况】 2005年,厦门市按照海、空港发展要求,进一步落实“大通关”的各项措施,调整、优化监管查验方式,不断提高通关效率。积极协调和推动口岸查验单位出台各种通关便捷措施,完善、落实已出台的各种通关提速制度,并扩大适用范围,特别是对“区港联动”、国际中转、内支线中转、多式联运、两岸货物和人员往来的查验监管,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完善大通关运行机制,加强大通关热线值班制度,落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服务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通关中的问题。在东渡联检中心和厦门机场实施7天通关工作制试点,改善周末通关环境。口岸电子信息平台框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已上线运行或试运行9个系统,包括海运电子舱单系统、空运进出口电子作业系统、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国检口岸快速检验等。全年口岸出入境旅客达到177.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8%。(翁明鸿)
  海关
  【概 况】 2005年,厦门海关确立“争创一流海关、构建和谐海关”奋斗目标,全面提高海关五种能力,高质量履行海关各项职能,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关区全年报关单总数1489283张,增长11.77%;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425.6亿美元,增长17.5%;进出口货运量3601.23万吨,增长9.46%;监管进出口集装箱290.97万标箱,增长12.63%;监管进出境人员221.19万人次,增长12.39%;共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合计入库达134.23亿元,增长10.54%;审批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18.94亿元。全年共受理刑事案件90起,同比下降10%;立案63起,案值人民币14853.9万元,涉嫌偷逃税款人民币3484.7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82人,刑事拘留98人,逮捕63人;移送起诉47起87人。行政立案938起,案值人民币30288.18万元。
  【试行七天工作制】 根据福建省政府统一部署,从10月9日起,厦门海关在东渡海关和高崎机场海关试行每周7天工作制,即视同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模式办理所有的通关业务,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提高贸易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年内,厦门关区进口货物当天放行率达54.51%,出口货物当天放行率达82.42%,同比分别增长10%与4.1%。
  【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全面推进】 该项改革是保税加工及保税物流监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批、备案、进出口报关、报核的全程网络化管理,努力做到节省时间、费用,促进关区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截至年底,关区全年加工贸易备案金额109.82亿美元,加工贸易联网监管企业101家,其中年内新增联网企业77家,联网监管企业的进出口值占关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70%。
  【保税物流园区全程电子智能化管理】 12月21日,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验收后,厦门海关以全程智能化对进出园区的货物进行管理,通过电子闸门、电子地磅、电子车牌识别、集装箱号识别、IC卡识别、监控室监控、GPS监控等监管设施联动,自动采集核对有关数据,完善人工监控措施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保证严密监管。同时,对园区企业实行无纸化通关、仓储企业账册电子化管理、仓储货物可在园区内自由转让、区港间货物24小时直通、园区货物到港后船边提货直接入区、货物可分批进入园区集中报关等管理形式,保证高效运作。2005年,保税区一线进出口货物34.14万吨,货值23.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5.61%和35.91%;出口加工区进出口货物5.19万吨,货值2.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105%。
  【促进对台交流】 厦门海关积极做好对台各项工作,主动开辟快速通道,确保台湾农产品、水果通关顺畅。年内共办理51批次台湾水果通关手续,验放台湾水果269吨,价值28.5万美元;实行“一三五分钟”的“无障碍通关”方式(即:对无需申报的旅客,平均每人一分钟完成通关;对必须申报的旅客,平均每人三分钟内通关;对须办理征税手续的,平均五分钟内办理完毕),推动厦金直航健康快速发展。年内共监管厦金航线客运进出境船舶3740航次,进出境旅客51.8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0.8%、27.78%;两岸试点直航货运量236万吨,同比增长34.09%。促进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大嶝市场进口货值790.3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通过“网上缉私”破获团伙走私案】 厦门海关在全国海关系统中率先开展“网上缉私”试点,运用各种技术资源,对货运渠道的远洋船舶跨关区走私进行全程跟踪,成功侦破一起集加工贸易、转口贸易、海上偷运走私为一体的团伙犯罪案件,摧毁长期活动在闽粤两地的重要走私通道。为在全国海关推广“网上缉私”积累了经验。
  【打击毒品走私】 2005年,厦门海关各部门间形成“信息共享、快速反应、互相协调、整体联动”的缉毒运行机制,加大对重点航班、重点旅客的查缉力度,在遏制境外毒源、截断毒品通道、查缉毒品走私上取得成效,全年共破获重、特大走私毒品案7起,同比增长3倍,查缴毒品23217.31克(其中海洛因188.39克),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其中台湾籍犯罪嫌疑人4名,查扣毒资近30万元,摧毁犯罪团伙2个,得到总署嘉奖。
  【推进口岸多边合作】 年内,厦门海关积极落实《海关支持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项措施》,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海关合作。同时建立福厦两关打私联盟、关税联盟等合作机制,厦门、福州两关间的“多点报关,口岸验放”开始试点。实现与三明海关、赣州海关、南昌海关的海铁联运连接,福厦两地空港出口陆空联运也正式运行,形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联式”监管模式;与福建、厦门检验检疫局分别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关检合作,拓展协作内容、丰富协作形式,营造“客乐其行、物畅其流”的通关环境。
  【举办海关开放日活动】 11月30日,厦门海关举办开放日活动,向各界代表介绍海关为支持厦门口岸经济发展采取的一系列便捷措施,讲解相关海关法律、政策,解答海关业务和法律问题,市民代表、行风评议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在参观海关H986集装箱检查系统和东渡海关物流监控中心之后,还观看了海关缉私警现场指挥缉毒犬搜毒演示。举办海关开放日,促进了社会各界与海关的沟通交流与相互理解。
  【海关实行新闻发布会制度】 从2005年起,厦门海关不定期召开常规性、公告性和专题性的新闻发布会,由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向新闻媒体通报和介绍海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每次的新闻发布会一般都有《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以及《福建日报》和《厦门日报》等中央、省、市近20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年内,厦门海关先后5次分别就海关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地方外经贸运行情况、海关推进口岸大通关、支持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改革的具体措施、改革航空口岸旅客申报制度、向社会曝光加工贸易渠道走私违规案件、海关取消“征税货物信任放行”管理办法等召开新闻发布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是厦门海关推动关务公开、警务公开,树立海关形象而采取的一项新措施。
  (吴建华)
  检验检疫
  【概况】 2005年,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受理报检/申报出入境货物64.3万批,货值211.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7.8%;实施货物检验检疫24.2万批,货值10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5.6%。实施轮船检疫1.13万艘次,飞机检疫1.28万架次,集装箱检疫291.4万标箱,快件检疫89.5万件,邮包检疫36.4万件;完成外商投资财产价值鉴定903批,总报价1.2亿美元;完成出口商品包装鉴定5030批,8149.6万件。在鉴定业务中,衡器计重、水尺计重、容量计重536.2万吨,出境集装箱适载检验10.2万标箱。完成出入境人员检疫196.3万人次,出入境人员健康检查7064人次,艾滋病监测15550人次,预防接种4289人次,发放国际旅行健康证4812份。新发、换发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34家,新增卫生注册登记企业63家,签发706份免办证明,新评审和复审ISO9000等管理体系企业198家。共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11.7万份,货值25.1亿美元。通过检验检疫,检出不合格商品1817批,货值2.02亿美元;截获各类动植物疫情221种3818种次。在出入境人员健康检查中共发现病例656人次,其中艾滋病毒感染者6例、性病12例。
  【积极应对国际间出现的疫情疫病】 3月初,针对“苏丹红”事件,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一方面从进口、出口、市场流通三个领域全面加强对食品的卫生监管和检测力度,严查食品中的“苏丹红”;另一方面组织技术力量紧急攻关,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可同时定性定量检测“苏丹红工、Ⅱ、Ⅲ、Ⅳ号”的新型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及“色谱—质谱联用确证法”,确保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年初针对香港、广东等地相继发生的“红火蚁”疫情,立即采取加大疫情监测、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科普宣传和防控知识培训等有效措施。3月底,接到总局关于危险性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预警通报后,立即会同厦门市农业局对厦门种植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情况展开实地调查,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厦门市发现的一枝黄花进行了全面铲除。9月,根据总局预警,与厦门市农业局联手首次查出刺桐树上的刺桐姬小蜂疫情,并及时向市政府通报,厦门电视台“十分关注”节目也作了专题报道。此外,针对境外禽流感疫情不断蔓延的情况,严格按照总局部署,加强疫情动态监控,完善口岸疫情预警机制,加大口岸查验与监测力度,加强对入境人员的体温检测和现场医学巡查,密切与海关、边检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坚决防止禽流感疫情从厦门口岸传入。同时于11月21日在和平码头开展一场口岸人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理防控演习,增强了检验检疫人员防控禽流感的实战经验。
  【加强食品源头管理】 年内,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同市贸发局等9部门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厦门出口食品源头管理的有关问题。对出口蔬菜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出口生产管理模式,认真实施出口生产基地备案管理制度,帮助企业提升自检自控能力,努力解决农残药残问题;帮助厦门口岸重点茶叶出口企业启动茶叶基地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至年底已完成3万多亩出口茶叶种植基地的备案;认真落实出口水产品养殖场登记备案制度,同时加强对出口水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把好源头;开展对养鳗场使用孔雀石绿违禁药物的专项调查。
  【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受四川资阳地区猪链球菌疫情的影响,8月,厦门口岸猪肉罐头主要输入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一度中止从中国进口猪肉罐头。厦门罐头厂这个厦门口岸唯一生产出口肉类罐头的企业因此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厦门检验检疫局从源头质量把关等方面给予全力帮助,终于使其冲破“猪链”壁垒,重返国际市场。针对欧盟“两指令”及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日益严格的国外技术壁垒,则通过召开专题宣贯大会,在局外部网站增设“检企互动”栏目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全力打造电子检验检疫系统】 1月,厦门检验检疫局在全国率先推出手机短信电子转单报检业务,实现内地出口企业24小时远程申报,随时随地获知出口货物的报检信息,彻底改变窗口报检模式。继续推广出口货物快速核放系统,年内,共对65家企业实行出口产品快速核放系统管理;有23家企业实行电子监管工作试点,产品涉及机电、轻化、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等30多种;海港快速查验系统已在检务处、东渡办试点上线运行。至年底,已完成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推广应用了入境快件查验系统、出境电子监管系统、出口快速核放系统、报检单位诚信管理系统、产地证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局公共信息网络系统等,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加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二是于6月15日在厦门国际机场启用两只检疫犬对入境旅客携带物进行现场查验,形成“人、机、犬”全方位立体查验模式,提高检验检疫速度,增强旅检通道检验检疫的有效性;三是对在海天码头的进境非法检货物木质包装确定了“港区查验为主、周边堆场查验为辅,积极推进集中查验”的业务管理思路,变分散查验为集中查验,提高查验效率;四是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从10月9日起,在东渡港区和航空港货运联检报关中心实行每周“5+2”工作制度,实行双休日加班,进一步方便了外经贸企业。
  【构建关检、贸检、检检大协作体系】 4月20日,厦门检验检疫局与福建省外经贸厅、福建检验检疫局共同签订《贸检协作工作备忘录》;为进一步方便江西省外贸货物在厦门口岸的进出,4月29日与江西检验检疫局签署《海铁联运检验检疫工作合作备忘录》和《关于促进江西柑橘出口的合作协议》;为推动与海关的立体式合作关系,6月12日与厦门海关联合召开“2005年度厦门关检合作联席会议”,共同签署《厦门关检全面贯彻落实海关总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立关检合作机制的备忘录〉的合作协议》。同时,还与厦门市贸易发展局共同建立了WTO/SPS—TBT厦门工作站,为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协作配合,形成了关检、贸检、检检协作的大协作体系。
  【开展厦金航线“平安无障碍通道”活动】 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在和平码头查验现场增加旅客查验通道,增设宣传灯箱、服务台、快速体温检测仪器等设施,对台胞提供热情服务和帮助,进一步加快通关速度。会同厦门市台办、红十字会、相关医疗单位就厦金航线危急病人的救助和运输进行研究,建立台胞救助绿色通道,方便危急病人的进出等。2005年共检疫厦金航线班轮3728艘次,出入境旅客和船员56万人次,占全省两岸客运直航总人数的93.4%;通过检验检疫,共截获禁止入境携带物品1192批次,检出二类危险性害虫10批次。
  【完成进口台湾水果检验检疫工作】 为确保台湾水果顺利输入厦门,厦门检验检疫局全面落实以“快速审批、快速查验、快速放行、快速反应”为核心内容的进口台湾水果绿色通关规程:一是在台湾水果运抵厦门口岸前,提前做好检验检疫人员、技术和实验室的准备,做到24小时等待、全天候服务;二是装载台湾水果的船舶一经靠岸,立即卸往进境水果检验检疫专用仓库,检验检疫人员立即实施现场检验检疫,检验检疫合格的水果立即放行;三是加强与口岸各部门的协作,确保进口台湾水果的正常贸易,努力营造快速安全的通关环境。自5月28日首批台湾水果进入厦门以来,截至年底,共检疫进口台湾水果31批、计有菠萝、芒果、莲雾、木瓜等11个品种,近2万箱、202吨,约占2005年全国台湾水果进口总值的13%。
  【实验室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所有的实验室均通过CNAL(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监督评审。HIV确认实验室通过了2004年度卫生部参比实验室质量考评并获得优秀,在卫生部血液检验室间质评活动中各项参评项目均获满分;二是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拓展实验室检测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了食品中苏丹红、对位红,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无色孔雀石绿、结晶紫等新项目的检测;三是针对突发疫情疫病开展科研攻关,如针对水产品中残留孔雀石绿事件,2005年7月研制了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及LC-MS-MS(色谱—质谱联用法)方法,可同时检测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已颁布的国家标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检测方法》的第一法,即采用此方法。
  (吴琼)
  海事监管
  【概况】 2005年,厦门海事局认真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任务,整合完善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增强执法监管能力,优化执法装备配置,在改革中创新管理,实现有效监管和服务社会能力双提高,维护了辖区水上安全形势的稳定,促进了航运经济的发展。根据厦门湾港口建设项目多、规模大、参加施工船舶多的特点,强化通航安全评估和现场监督,实现了重点工程建设“零事故”。全年发布航行通(警)告140份,水工作业审批30件,转接甚高频无线电话7237次/13224分钟。确保了通航与施工作业的安全有序,为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年底,辖区进出港船舶18.1万艘次、3.2亿总吨,其中国际航行船舶1.5万艘次、2.3亿总吨。在船舶数量、吨位特别是大型集装箱干线班轮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海上事故指标全面下降,得到了省政府安全考核组的肯定。厦门海事局被交通部评为“全国海事系统文明达标单位”,漳州海事局荣获“漳州市文明单位”称号,VTS中心被授予市级青年文明号。
  【实施动态巡查执法】 全年实施巡航1496次,巡航里程34843海里,巡航时间3152.6小时;出动巡航船艇1696艘次,巡航人员7845人次,完成巡航任务14701件,纠正违章5367次。此外,联合当地涉海执法单位展开海上综合执法行动,打击违法违章捕捞行为,维护了厦金航线的安全畅通,全年保障厦金客运3364艘次、474684万人次的安全直航和厦大漳州校区师生的渡运安全。
  【船舶监督管理】 全年办理各类船舶登记785艘次,提前完成新版船舶登记软件的数据录入和档案整理工作;核发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302份,按时完成辖区航运公司所有适用规则船舶新版配员证书的换发工作;推进《船舶安全营运与防止污染规则》的实施工作,派员参加全国各航运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49人次,指导和督促辖区9家航运公司36艘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完成68人次新取证安检员的实船检查培训,提高了安检工作水平。截至年底,实施国轮安检944艘次、港口国轮监督检查96艘次,国轮安检滞留率居全省首位,连续3年保持经厦门海事局开航前检查船舶在国外滞留率为零的好成绩。
  【船员监督管理】 实施各类统考和专业特殊培训考试385期、17382人,颁发海员证2402本、出境证明1268份、服务簿2141本,适任证书532本、专业和特殊培训合格证13557本。率先在全省颁布实施船员证件申办单位信誉管理办法,促进船员公司的自身管理。50多家单位按要求进行了自查整改,其中厦门海隆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被评为首批船员管理信誉单位。结合《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厦门湾小型船舶尤其是旅游观光客船的安全配员要求。组织开展船员质量管理年活动,完成辖区3家船员教育培训机构和有关船公司、引航机构167名评估员的培训工作,初步摸清了辖区评估员队伍的基本状况,为评估员的异地调用打下基础。
  【开展“危管防污”工作】 进一步修订《厦门海域溢油应急计划》和工作程序并上报厦门市政府,对辖区清污队伍状况进行评估,摸清底数,督促船舶和相关作业单位完善防污设备和器材。贯彻执行《73/78防污公约》附则V的1995年修正案,积极落实单壳油轮进港的监控措施和现场检查要求。开展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安全和船舶载运散装危险货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易燃液体、化学品船舶和其他散装油类专项检查率达到100%。截至年底,完成辖区内11家从事船舶残余油类物质接收处理单位的报备及现场核实工作;办理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申报审批2978艘次,现场监督检查1332次,审批污染危害性作业1029次,签发各类防污文书487份;组织船舶载运包装危险货物专项检查,检查船舶367艘次,确保水上危险货物管理安全有效。
  【船舶检验管理】 按照上级部署,做好厦门、漳州地区船检业务分工和授权工作,进一步规范船舶检验及发证程序。加强辖区砂船的设计审图及建造检验工作,有效监控船舶修造质量。开展低质量船舶的专项治理工作,年内,完成27艘厦门港籍重点船舶的专项附加检验,杜绝不合格船舶进入航运市场。全年共检验船舶566艘次、378384总吨,未发生一起检验责任事故。
  【做好搜救防台工作】 年内,厦门海事局完成了厦门海上搜救分中心成员的调整工作。根据辖区海上搜救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与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的联系协调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展海空搜救联合演练,提高船、机、岸三方的协调配合能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加强国际遇险通信频道的值守,较好地发挥海岸电台的通信保障作用。全年共实施海上搜救行动29次,救助遇险船舶23艘、遇险人员373人。进一步加强与金门港务部门的协作配合,联手成功救助了“炜伦13”、 “静涛22”、 “建兴”、“金吉”等4艘船舶,获救船员36人,促进了厦金两地搜救应急联动形成常态化。严格落实防台预案,超前部署,科学防御,充分发挥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与现场巡逻船艇协作能力,组织疏导1312艘千吨级以上船舶避风,成功抗御了“海棠”、“泰利”等多个台风对辖区的影响,避免了重大险情、事故和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针对厦门船舶重工新下水的舾装船“MORNINGMIRA-CLE”轮无动力、无锚泊能力的特点,主动上门走访,指导督促各项防台措施落实,使其经受住台风的考验,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好评。
  【开展“法制管理年”活动】 进一步完善工作标准和程序,明确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的内部运行过程、步骤、方式和权限,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海事统一政令、统一执法、统一管理。针对辖区管理实际,开展“非营业性游艇安全管理”课题研究,出台了《船舶签证和查验工作规定》、《船舶明火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和《船舶残余油类物质作业监督管理工作程序》等规范性文件,逐步实现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的转变。认真贯彻福建海事局《海上事故隐患和海事行政违法举报办法》等三项制度,全面更新《政务公开指南》,及时向社会公开举报方式、途径和联系方法,使各种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根据上级检查反馈意见,加强指导,跟踪整改,促进行政执法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全年实施行政处罚467起,行政强制25起,没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改革海事监管模式】 整合管理资源,成立船舶交管中心与通航管理处合署办公,组建通信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将基层海事处原通航管理科、船舶监督科、综合办公室归并为监督管理科和综合业务科,暂时关闭漳州海事局古雷、后石办事处,撤销东山海事处冬古办事处,实行内外勤分开、动静适当分离、执法与监督分离,优化运行机制,综合效果明显。全面运行福建海事局船员管理质量体系和船舶检验质量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明确事权主体,促进各项工作的无缝衔接。加强费收的稽核检查,适时推出《厦门海事局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强化内部征管质量考核,全年上缴各项规费收入达8443万元,创历史新高,为交通海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潘毅龙)
  边防检查
  【概况】 1998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北京等九城市实行边防检查职业化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简称“厦门边检总站”)正式成立,由原隶属武警福建边防总队的高崎边防检查站、厦门边防检查站和总队机关部分人员组建成立,从现役制改为职业制人民警察。总站隶属公安部垂直领导,下辖东渡(原厦门边防检查站)、高崎两个出入境边防检查站,2003年7月16日,经公安部批准,又成立海沧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总站及其所辖边检站主要担负厦门海空口岸出入境人员及其行李物品、交通运输工具及其运载货物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
  2005年,厦门边检总站以出入境边防检查执勤工作为中心,认真履行把关与服务职责,积极推出通关便利新举措,努力优化通关环境,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文明规范执勤,严格公正执法,提升通关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全年共检查出入境旅客1817623人次,员工296527人,交通运输工具23934艘/架次,查获偷渡人员259人,接收处理境外遣返人员4205人,发现、处理违反出入境管理法规人员1250人,交通运输工具8艘/架次,有力地维护了厦门口岸安全、稳定与畅通。
  【厦金直航旅客查验量首度突破50万】 2005年,针对厦金航线旅客流量持续增加的特点,厦门边检总站着眼于“优质服务、方便往来、快捷畅通”,投入充足警力,增设一个旅客检查队,推行“金门游”团队网上预报预检,提高旅游团队验放速度,开设生命救助“绿色通道”,提供通关便利,利用“厦金之声”、边检咨询台、滚动式液晶电视宣传台等服务渠道,宣传出入境政策法规、口岸通关常识及边检便民利民措施,使厦金航线逐步成为海峡两岸人员、货物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年内,厦金航线出入境旅客查验数首度突破50万,达518386人次,比2004年增长27.43%。
  【启用出口集装箱安全自查网上申报系统】 1月1日,东渡、海沧两个海港边检站推行出口集装箱安全自查“网上申报”业务,建立集装箱电子信息流转平台,实现出口集装箱申报由手工管理转向电子化管理模式。边检机关提供24小时服务,受理申报信息。通过系统自动比对申报信息及码头放行信息,适时掌握申报动态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后续管理,进一步规范出口集装箱安全自查网上申报,达到方便企业生产、规范检查管理、提高通关效率的目的。货代公司通过委托船代进行网上申报,缩短办理手续时间,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至年底,共有12家船舶代理公司与边检机关签订网上报检协议,出口集装箱网上申报864123标箱,申报率达到98%以上。
  【改进船舶网上报检工作】 根据船舶代理公司的业务需求,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增加功能模块,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系统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放宽船舶办妥边防检查手续后的在港停留时间限制,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网上报检”业务的宣传,扩大船舶“网上报检”范围。自2002年1月船舶“网上报检”业务推行以来,厦门口岸参与“网上报检”的代理公司共20家;加大对船舶代理人员的管理力度,年内,组织2期81人次的报检员培训和考核,并于年底完成对船舶“网上报检”代理人员账户的清理。全年共受理“网上报检”船舶6425航次,占入出境(港)船舶的77.97%。
  【推行“金门游”团队网上预报预检】 厦门边检总站因应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的需求,推行“金门游”团队网上预报预检,提前对旅客证件和名单表实施查验,旅游团队出境时进行人证对照后发还旅客,大大提高旅游团通关速度。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组团社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组团情况,适时调整勤务部署和警力配置,开设“金门游”团队专用通道,确保通关快捷。年内,共查验180个“金门游”团队3327人次,有5家旅游公司参与网上预报预检。
  【加强船舶检查管理】 7月以来,按照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港口边防检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根据各港口出入境船舶数量,加大登船检查、船体检查比例。交检队每天对在港船舶抽查一次,登轮检查人员在船舶靠泊码头前10分钟到达码头前沿等候登轮,实行双人登轮检查,一次性办妥船舶入出境手续,并视情进行人证对照。有针对性地组织船体检查,加大对重点航线、重点船舶特别是有违法纪录船舶的检查力度。至12月共抽查在港船舶440艘次。
  【建立反偷渡工作协作机制】 8月,为加大反偷渡工作力度,深挖“蛇头”、打击偷渡团伙,与福建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处签订《反偷渡工作协作机制》,建立办案协作机制,将口岸查获涉嫌刑事犯罪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多次实施偷渡人员移交地方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并及时向发证部门通报查获的伪假证件、违规办证情况,形成打击合力,提高对偷渡活动的打击效能。一年来,先后向地方公安机关移交偷渡案件68起110人,通报违规办证信息118条,7名犯罪分子被追究刑事责任。
  【指挥信息中心建立】 1月,边检总站指挥信息中心建设工程启动,年内先后完成了光纤网络、服务器、监控系统、强弱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并组织开发相配套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整个建设工程于年底竣工,将在2006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是出入境边防检查的领导指挥、决策、监督的执行机构和代言机构,具备网络化业务综合处理、电子化办公、网上可视对讲、实时监控、指挥调度等功能,对实现集中统一指挥,促进边检工作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度维和民警赵雷凯旋】 8月2日,受命远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的高崎边检站民警赵雷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厦。赵雷曾于2000年赴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2004年5月再次受公安部指派,远赴利比里亚,二度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并担任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民事警察大队队长。执行任务期间,赵雷带领全队19名维和民警,克服重重困难,勤勉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维和任务区人民谋安全求福祉,分别被联合国驻利比里亚派遣团和公安部授予“维和勋章”。9月27日,公安部给予赵雷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加大口岸处突力度】 为加强处突工作,严密口岸管控,结合厦门口岸实际,修订完善反恐怖、防爆炸、防闯关、反偷渡、反劫船及系统故障等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适时组织应急模拟演练。根据事件性质主动与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支队、口岸相关单位联系,及时通报事件情况,配合做好处置工作。全年,所属各边检站先后组织25次模拟演练,会同码头公司组织2次联合演练,有效提高民警临机处置口岸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口岸安全稳定。(吴俊生)
  邮政
  【概况】 2005年,厦门市邮政局继续以“发展、创新、服务、增效”为工作主线,不断“精化管理、细化服务”,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1.通信质量情况良好,网络运行顺畅高效。全年进出转总包1126.86万个,未发生总包邮件丢失和总包延误;给据邮件1383.47万件,比增181万件,未发生给据邮件丢失;机要文件7.93万件,未发生失密丢损,所有邮件严格按时限要求发运;顺利实施总包交接无纸化,厦门邮区中心局总包邮件“三率” (条码率、条码识读率、勾核率)达到100%;“国际普邮跟踪查询系统”切换上线。
  2.积极主动展开竞争性业务,各项业务取得全面发展。共有5个储蓄网点开办外币储蓄业务;共制作商函3541万件,其中国际港澳商函580万件,实现零差错,促成个人住房公积金账单的寄递,收集各类个性化名址库237.6万条,成为全国商函名址数据库上线的首批城市,实现数据质量、数据、匹配率三达标;根据国家邮政局推进65个重点城市报刊发行“麦肯锡报刊发行项目”工作计划,推动厦门报刊发行事业;集邮年册销售量比上年增长一倍多,集邮活动丰富多彩,截至年末,厦门有四个学校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物流业务深入仓储服务领域,极大提升竞争力;11185平台得到有效拓展,成功与市交通局合作开办11185汽车施救业务。
  3.深入开展“提高服务质量,让用户满意”专项活动,推行服务“零投诉”管理,推进邮政服务形象工程建设。收到客户各类投诉建议299件,比上年同期下降43.69%;有效投诉43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8.87%。年内,全市邮政系统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获2个市级青年文明号和1个省级青年文明号;1个省“模范职工小家”称号,2个市“先进职工小家”称号;1个“省巾帼文明岗”称号;11个网点获厦门市“2003~2004年度价格、计量信得过”称号。
  【一条提案改善信报箱建设】 由市政协委员、市邮政局局长朱清福在厦门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厦门居民信报箱建设与管理的建议》提案,得到市建设与管理局及市国土与房产局的积极、肯定的回应。市建设与管理局做出《关于完善住宅楼信报箱群(间)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市国土与房产局决定从2005年维修经费中调剂10万元,对集美区直管公房部分的信报箱进行更新和完善,同时今后每年从维修经费中调剂经费、申请财政资金,对信报箱进行改造。
  【“国际普邮跟踪查询系统”成功上线】 10月6日成功上线的这套系统,具备国际给据邮件的信息采集、作业控制以及查询统计等功能,实现国际邮件生产及信息处理自动化及国际给据邮件信息的跟踪查询,极大提高国际邮件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对外服务的质量。该系统还与万国邮联(包括卡哈拉组织)、国家邮政局国际账务中心、邮政综合网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一次录入全程共享。
  【厦门列入国家“卡哈拉项目”重点城市】 卡哈拉合作项目指中国、澳大利亚、香港、日本、韩国和美国6个邮政组织合作推出的项目,其产品分为标准型(国际EMS)、经济型(国际航包)、卓越型(限时递)三种,通过规定端对端传递的服务时限,向社会用户公开承诺,对未达到承诺时限标准的邮件全额退还收寄邮资。该项目于2005年5月10日先期启动,7月1日全面启动,厦门被列入国家“卡哈拉项目”全国41个重点城市之一。
  【国内跨区域“EMS限时专递一次晨达”正式运行】 厦门区域跨区域“次晨达”业务于7月20日开办,是国家邮政局批准新增国内跨区域“次晨达”业务的9个城市之一。此前,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珠江三角洲三大区域内的主要城市已开办该项业务。跨区域“次晨达”收寄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周六、日不办理),客户在收寄截止时间前交寄的邮件,保证在次日上午10∶00(珠江三角洲11∶00)前投交给收件人,并承诺“限时未达,原银奉还”。
  【邮政储蓄新增外币储蓄业务】 8月19日,新华路邮政储蓄专柜开办外币储蓄业务。10月28日,湖滨南、吕岭、厦大、集美石鼓路4个网点新增外币储蓄业务。(详见本书银行业·证券业栏目“邮政储蓄”相关条目)
  【市长专线电话受理范围扩大】 2005年10月15日起,市外资局、市台办、市经发局、市侨办等4部对外投诉电话并入968123市长专线电话。自此,市长专线已经整合的政府部门专线由2004年的4条上升到8条,受理范围进一步扩大。 (详见本书中共厦门市委栏目“信访工作”相关条目)
  【邮政员工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 在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全市城区邮政服务窗口规范达标率达100%,97个邮政局所、157座报刊亭,42个邮政储蓄网点,顺利通过省文明办、中央文明委对厦门市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验收考评,为厦门市荣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市邮政局获“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报刊发行局局长王晓玲获“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诚毅学院邮电支局开业】 11月18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邮电支局开业,该支局按照现代化、标准化、电子化的要求建设营业厅,形成了集邮政营业、电信营业、图书超市、集邮为一体的综合性邮电服务机构,为集美大学3万多师生提供全面的用邮服务,是厦门市首个在大学校园内开办的邮电支局。
  【全国首个“少年邮局”开办】 4月30日,全国首个“少年邮局”在厦门市金鸡亭小学正式开办,厦门市邮政局正式启用“金鸡亭少年邮局”日戳。“少年邮局”以邮亭形式设立,开办了集邮、报刊、信函等业务,并设置邮筒,方便学生用邮。 “少年邮局”的“局长”、“副局长”和“工作人员”均在学生中通过公开、公平的竞选产生,并在厦门市邮政局的支持、指导下进行相关邮政业务活动。
  【海峡两岸首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 7月23日在同安一中举行开营仪式。本次夏令营由厦门市教育局、市邮政局主办,金门县教育局、金门高级农工职业学校协办,厦门市集邮协会和同安第一中学承办。在为期4天的活动期间,来自金门、厦门的40名中学生们进行集邮知识交流,开展与厦门邮票主题相关原地的采风活动,同时通过座谈会和集邮知识讲座,以及亲自动手学习制作邮集等,学习集邮方面的知识。
  (杨勇明)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志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