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014
颗粒名称: 集美区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
页码: 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工业增速、第三产业招商取得新突破、投资增长、招商增效、城区拓展加快等。
关键词: 集美区 地方经济 经济建设

内容

2006年内,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8.62亿元,比增22%;财政总收入16亿元,比增23.2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5.95亿元,比增4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5元,分别比增8.68%和9.28%。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7∶67.06∶31.87。主要成效:
  工业增速。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45亿元,比增24.35%。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47亿元,其中66家企业产值实现过亿目标。主导产业增势强劲,机械、电子两大支柱产业实现年产值236.8亿元,比增27.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3.21%。机械工业集中区灌北二期首批500亩征地开始启动;后溪组团一期建成34栋标准厂房,进驻企业34家;企业自建区共引进7个项目。
  第三产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6.92亿元,比增14.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4亿元,比增14.35%。国美电器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落户集美区;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开发态势良好,塔山边水库生态旅游项目完工;灌口汽车场地越野赛设施建成并举办首届赛事,与之配套的生态旅游线路开始吸引游客;杏林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开展论证;万霖物流项目进行地质勘探;建发物流项目领取用地批文。
  投资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57亿元,比增37.2%,安排区以上重点建设项目56个,其中有35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额52.5亿元。全年完成征地397.93公顷,拆迁房屋近10万平方米;共安排14个安置房项目,其中铁山、上塘、英村、碑头、许庄搬迁,中亚城、涌泉等8个安置房项目完成部分桩基工程,后溪孙坂路西南侧、西亭、西滨、高浦等4个安置房项目办理前期手续,宁宝、兑山两处安置房项目完成。园博园项目征地拆迁进展顺利,完成征地11430.13亩,连接9个岛的15座桥梁全面开工建设,大部分桥梁转入上部结构的施工;二级路的建设全部完成,3条主要道路全部贯通。文教区完成征地26053.07亩,拆迁73873.64平方米;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一期)项目总投资83362万元,累计完成投资约32880万元(占计划投资的39%),入住学生3187人;厦门理工学院入住学生5700人,一期实验楼投入使用,图文信息中心竣工装修,体育场竣工,二期教学楼、市政配套工程、景观绿化等继续施工。福厦铁路(集美段)征地于6月底前全部完成,进行房屋拆除工作。厦深铁路(集美段)完成部分施工图设计、放样工作。区劳动力大厦基本建成,区广电中心大楼封顶。
  招商增效。全年新批准招商项目129项,招商引资总额55.79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2.76亿美元,增长99.84%;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增长42.3%。对内招商持续攀升,新引进内资额达37.97亿元,占全区招商引资总额比重68%。工业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轻工等支柱产业,项目质量较高。新开工台、外资项目28个,投资规模达15.75亿元;年内竣工投产项目18个。抓住第十届“九八”投洽会契机,签约32个项目,引资总额55.25亿元(含外资项目16个,投资总额2.6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其中,第二产业项目22个,投资额23.85亿元,分别占68.75%和43.27%;第三产业项目10个,投资31.4亿元,占31.25%和56.83%。
  城区拓展加快。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突出市、区重大市政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五横五纵”城市主体道路网络基本形成,集美大道全线贯通,杏林大道、英村——环东海域道路、杏北外环路正在加紧施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功推出8.27公顷的商住用地挂牌出让,开工建设古龙明珠、大学康城、文滨花园、双桥明珠等25个房地产项目,建成商品住宅57.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6亿元,比增106%。同时,进一步加大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力度,新建20条城区道路,完善日新路、潯江路等城区主干道路灯和雨污管道建设,完成LED夜景二期工程,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9万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启动。规划实施17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投资达2.76亿元,建成8个项目。稳步实施5个“金包银”试点村建设,完成道路工程投资162万元,完成排水排污沟(管)建设投资72万元,完成房前屋后硬化1.6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38套,设置垃圾收集点22个,村庄整体绿化率达30%以上。开工建设上头亭通用厂房、黄庄外口公寓、新村外口公寓和许庄安置房,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举办岗位就业、用工工种等方面技能培训和召开现场招聘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公司+基地+农户”带动作用等,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力3046人。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集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