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北沿海丘陵河谷红壤、潴育水稻土、潮滩盐土区

知识类型: 其他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62
专题名称: 闽东北沿海丘陵河谷红壤、潴育水稻土、潮滩盐土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2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本区位于福建东北部,北起太姥山,南至中、南亚热带界,西自鹫峰山一戴云山脉,东迄滨海岛屿,包括宁德地区和福州市的大部分,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强。 本区背山面海,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以丘陵为主,海拔大多低于500米。但西部和北部散布有青龙山(海拔1141米)、太姥山主峰——覆鼎峰(917米)、东山顶(1479米)、南屏山(1079米)、牛栂山(1251米)、鼓头山(1029米)、鼓山(919米)等中山。山地成土母质以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的残积、坡积物为主,在港湾边缘分布着海积淤泥。主要河流有闽江、霍童溪、交溪、鳌江、罗源溪等,多自西北向东南直流入海,河流下游均有大小不一的冲积一海积平原。其中福州平原最大,为全省四大平原之一。 本土壤区东面临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为显著,具有冬短夏长、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年均温18.513~19.6℃,极端最低气温-1.2℃~-5.3℃,极端最高气温36.9℃~43.2℃,≥10℃积温5846℃~6457℃,年降水量1328~2098毫米,3~6月占81%~84%,无霜期276~338天。沿海一带风速较大,盛夏多偏南风,其余则多东北风,夏秋台风影响频繁,对农业有一定影响。 植被较为简单,原生的常绿阔叶林保存不多,而以次生马尾松灌丛草坡为主。滨海地带有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滩地有盐生植被。人工植被主要有茶、油茶、油桐、桃、李、柰等果树及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农作物。宁德沿海局部地方,如飞鸾等地,还有一些亚热带果树如荔枝、龙眼、枇杷、番石榴、橄榄等。 本区自然土壤以红壤为主,广泛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一些山地尚有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由于母质、地形和植被状况的差异,土壤性状有所不同。内陆山丘植被覆盖度高,有机质累积多,但因坡度较陡,土层浅薄。矿质养分淋失较强,肥力中等,适于植树造林;沿海山丘风大,蒸发量大,植被稀疏,有机质分解快,含量低,肥力差。农业土壤除了城郊及村庄附近平原区的潴育水稻土肥力较高外,大部分地区耕作管理粗放,施肥不足,土壤有效肥力普遍低。港湾滩涂多分布潮滩盐土,它占全省潮滩盐土1/3强,多为海泥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是养殖、围垦、盐业的土壤资源。土壤组合与地貌组合相适应,自滨海至内陆山地依次有:潮滩盐土—盐斑田(咸田)—盐渍水稻土(乌埭田)—潴育水稻土(灰泥田)—渗育水稻土(黄泥田)—红壤—黄红壤—红壤性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