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岛气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469
专题名称: 福建省海岛气候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058.pdf
专题类型: 气候、水文

专题描述

(一)气温 20世纪50—90年代,海岛区域(简称岛区)年平均气温17℃~21℃。北部台山岛17.3℃为最低,南部紫泥岛21℃为最高,分布特点是:同纬度情况下,岛屿的位置离海岸越近,年平均气温越高。 岛区全年基本无酷热和严寒天气。海上岛屿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3℃~37℃,年平均高温(日极端最高气温在>35℃)日数不足1天,基本无酷暑。湾内岛屿年极端最高气温37℃~39℃,年平均高温日数1.7~10.5天。年极端最低气温-1.1℃~3.8℃,西洋岛-1.1℃,为岛屿最低,东山岛3.8℃,为岛屿最高。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除大嵛山岛因海拔高年平均11.3天外,其余各岛年平均不到1天,中南部岛屿多年几乎没有出现过。以最低气温≤0℃的天数作为严寒期标准,岛区几乎无严寒。 岛区出现霜的概率小。海上岛屿,大嵛山岛年平均霜日5.2天,台山岛、平潭岛个别年份曾出现过,中南部各岛均未出现霜日。湾内岛屿,年平均霜日2—6天,三都岛年平均霜日6.2天、紫泥岛5.1天、江阴岛2.4天。出现霜的初日平均在1月上旬,终日大都在2月上旬,平均霜期约30天,无霜期335天,与同纬度陆上附近地区相比,霜日数较少,无霜期较长。 岛区20世纪50—90年代年平均气温变幅不大,但气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如东山岛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比50年代末60年代初高出0.8℃。 20世纪80年代,影响岛区的寒潮强度明显减弱。20世纪60年代出现2次,70年代出现9次,80年代出现1次。 (二)降水 岛区年降水量差异较大。海上岛屿1000~1200毫米,南日岛最少,1019.2毫米;湾内岛屿1200~1600毫米,三都岛最多,1643.2毫米。与同讳度陆上的邻近地区相比,一般偏少200~400毫米,东山岛与诏安县相距不足30公里,年均降水量东山岛比诏安少400毫米。 岛区降水量受台风影响很大,而台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因而岛区也是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就一地降水量极端值而言,年最多降水量与年最少降水量相差通常有2~3倍,如东山岛1990年降水量为1972.8毫米,1962年降水量674毫米,前者为后者的2.93倍。 岛区年降水日数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琅岐岛以北各岛年平均降水日数都在150天以上,大嵛山岛189.4天,琅岐岛以南各岛年平均日数140天以下,东山岛仅112天。降水日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最多,秋季最少,东山岛春季(3—6月)月平均降水日数13.3天,为一年最多;秋季(10—11月)仅4.2天,为一年最少。 岛区春雨量(2—4月)和梅雨量(5—6月)两者比例:1962—1977年为1:1.5,1978—1990年为1.1:1,表明后期岛区春雨变强。岛区夏季降水显示强弱相间出现,1956—1963年、1969—1974年、1984—1990年为夏季降水量偏多年,1964—1968年、1975—1983年为夏季降水量偏少年。 (三)风 岛区风向年变化特点是东北风和西南风的季节交替。9月至次年5月,以东北风为主,6—8月以西南风为主。1月,N—ENE共4个风向频率之和大多在80%以上;7月,偏南风频率一般在60%以上。 若以偏北风频率大于80%为冬季风盛行季节,偏南风频率大于40%为夏季风盛行季节,则岛区10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风盛行季节,6—8月为夏季风盛行季节,3—5月为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季节,9月为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季节。冬季风比夏季风盛行的时间长,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速度比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速度快,因此,冬季风有“突发”的特征。 岛区年均风速的特点是海上岛屿风速大,湾内岛屿风速小。海上岛屿年均风速6米/秒以上,其中南日岛9.1米/秒,为岛屿最大的年均风速。湾内岛屿年均风速都在6米/秒以下,其中三都岛和紫泥岛分别为3.2米/秒和2.5米/秒。 岛区风速呈变小趋势。平潭(海坛)岛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减小0.3米/秒,20世纪90年代较70年代减小1.2米/秒。同样,岛区的大风(风力>8级)日数也明显减少,平潭(海坛)岛20世纪80年代平均大风日数比50年代减少101.4天,只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31%。 (四)日照 岛区年均日照时数1780~2340小时,北少南多。琅岐岛最少,仅为1782.3小时;东山岛2340.8小时,年日照最多。 夏季日照时数多。7月日照时数260~290小时,是全年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冬季日照时数少。2月日照时数82~124小时,是全年日照时数最少的月份。 日照高于6小时的天数是衡量太阳能可否利用的重要标志。全年日照多于6小时的天数,平潭(海坛)岛以北各岛160~17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4%~47%;江阴岛以南各岛180~20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9%~55%;东山岛21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0%。各岛日照多于6小时的天数,7—9月均在20天以上;1-5月最少,平均10~14天。 岛区日照逐年减少。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年均日照时数减少约200小时,20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减少142小时。20世纪8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17.2%。东山岛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减少120小时,20世纪80年代又比70年代减少近200小时。20世纪8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12.9%。 (五)能见度 能见度是影响海上船只作业与航行安全的重要气象要素。 全年各岛区,能见度≤0.9公里的频率多在1%以下,东山岛最大为2%。能见度矣4公里的频率多在2%以下,紫泥岛最大为4%。能见度>10公里的频率,除海坛岛(89%)和紫泥岛(82%)以外,其他岛区均在93%以上。 能见度的季节变化明显。上半年能见度较差,下半年能见度较好。以海坛岛为例,1-5月各月能见度备0.9公里的频率为1%~3%,而6—12月则未出现能见度≤0.9公里的情况。1-6月各月能见度>10公里的频率为80%,7—12月各月能见度>10公里的频率在90%以上,其中,7月份达97%。能见度矣4公里的频率上半年为1%~6%,下半年大多数月份未出现≤4公里的能见度。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记述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它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了这一时期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