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小腔戏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318
专题名称: 畲族小腔戏班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138.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小腔戏班。小腔戏主要流传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为钟姓畲民的家传艺术。据畲族小腔戏艺人叙述,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该地畲族开基祖钟道庸从江西迁徙至青水时小腔戏就已形成,并兴盛于清咸丰(1851-1861年)以后。民国时期,畲族小腔戏班有“传乐园”等。戏班人数一般为12至13人,多时也有20人左右,其中后台4至5人,其余人在前台。角色分为“小旦、净旦、大花、二花、武生、小生、净生”。演员全是男性,旦角也由男性扮演。小腔戏背景简洁明快,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深蓝色的桌围,用来变换5种场景,如“金銮殿景”、“府堂景”、“富家景”、“平地景”和“山水景”。表演以文戏为主,少有武戏。后台伴奏虽以锣鼓为主,但有别于大腔戏,还有京胡(类同于闽西汉剧的高胡)、二胡、扬琴、鼓板、竹板、木鱼、唢呐等。小腔戏的曲牌有104种,如《风入松》、《青江引》、《得胜回》、《缝绣鞋》、《太子宫》等,用“工尺谱”记谱。戏班的旺季是农家的闲时,每年农历的一月至三月,常在永安、大田、漳平等地演出。每逢民间节日或佛事也有受聘出演。一般一天演3场,从下午演至通宵。小腔戏的经典剧目有“三图”(《西川图》、《双贵图》、《天奇图》)、“四配”(《乾坤配》、《彩楼配》、《龙凤配》、《金殿配》),还有《舞凤阁》、《满堂福》、《子其知音》、《下南唐》、《天门阵》、《打汀州》、《青石岭》、《八仙南宝》、《宝莲灯》、《双凤山》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