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方曲艺南音的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0782
专题名称: 福建省地方曲艺南音的情况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8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中国三大传统乐种之一,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集器乐、声乐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泉州及厦门、漳州和台湾等地,在东南亚和日本冲绳等地也有流行。 南音源远流长,古朴幽雅,委婉柔美,是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音乐中最丰富、最完整的大乐种,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其产生年代可追溯到晋唐,是受大曲、宋词、元曲、昆腔、弋阳腔、佛曲和闽南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南音的工尺谱产生于隋唐,比欧洲16世纪形成的简谱和五线谱早1000年;它的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似,传说源于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其乐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也与古代乐器或相同或相似。 南音分为指、谱、曲等3大类。指,也称“指谱”、“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并注有琵琶弹奏指法的比较完整的大型套曲,和宋代的诸宫调有相似之处,常在正式演唱开始时作为器乐曲演奏。指套共有48套,每套由2至7支散曲联缀而成,多表现历史或戏剧人物故事,最著名的有《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为君去》等5大套;谱,也称“大谱”,是专供演奏的标题性器乐套曲,现有13大套,每套3至9章,经常在正式演出结束时演奏,内容多描写四季景色、太平逸乐等,著名套曲有《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及《阳光三叠》等;曲,即散曲,又称“草曲”,是由乐器伴奏的清唱曲,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故事的叙事或抒情歌曲,易学易唱,流传最广,数量在2000首以上。 1949年以后,在泉州、厦门等地建立专业南曲音乐团体。近年来,每逢元霄、中秋,泉州等地常举办海内外南音大会唱活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