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春山景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0653
专题名称: 熙春山景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40.pdf
专题类型: 景物

专题描述

熙春山唐宋以来即为邑人游观之所,先后建有惠应行祠、天香楼、天然石、六虚亭、熙春台、醒翁亭等。 天香楼,建于宋代,源出古诗“国色天香”一语。熙春台,系知军张师忠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毁。绍兴末年,知军田伯强复建。醒翁亭,在熙春台南,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府夏英建,前有坊额曰“与民同乐”。 掩映在百年古樟之后的沧浪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俗称“八角楼”。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为纪念邵武籍南宋著名文字评论家和爱国诗人严羽,而名为沧浪阁。此后数百年,几经毁坏,又多次修复。沧浪阁沿溪西去数十步,有矶石突兀,可坐而垂钓,相传为严羽长年钓鱼处,称为“钓鱼台”。 1982年10月,当地政府对熙春山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占地38公顷的熙春山公园,分为文化娱乐、儿童游戏、花卉盆景、植物观赏和动物园等5部分。园内还有别致的水泥花架、六角的望江亭、古朴的樵岚拱桥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