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錳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冶金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602
颗粒名称: 二、錳矿
分类号: TD951
页数: 10
页码: 2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锰矿为小型、富锰矿床,分布于19个县(市),主要产区位于连城、永安、大田、龙岩,其储量占全省总量的85.40%。福建省锰矿已大量开发利用,能够满足省内需要并部分销售省外和出口国外。主要矿山有连城锰矿、大田建爱、永安小陶、龙岩竹仔坂等,其中连城锰矿为全国九大锰矿之一。
关键词: 福建省 冶金矿山工业 黑色金属矿 錳矿

内容

黑色金属锰是冶金工业上用量大的重要金属。福建省探明的锰矿,已大量开发利用,能满足省内需要,部分销售省外和出口国外。福建省锰矿均为小型富锰矿床,分布于连城、永安、武平、上杭、大田、龙岩、永定、德化、安溪、南安、闽清、建瓯、清流、顺昌、屏南、长乐、南靖、厦门、福安等19个县(市)。主要产区集中在连城、永安、大田、龙岩,其储量占全省总量的85.40%。主要矿山有连城锰矿和大田建爱、永安小陶、龙岩竹仔坂、上杭麻坝、武平岩前锰矿等。连城锰矿是全国九大锰矿山之一。
  (一)地质资源
  福建省锰矿地质勘查始于民国2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农商部派梁津、陆钦颐来闽调查各地矿产。民国6年(1917年),梁、陆合著《福建矿务志略》,记述了锰矿等矿产资源。民国24年(1935年)10月,福建省建设厅矿产事务所组织人员,对厦门锰矿进行勘探。
  195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地质勘察队,先后对莆田、安溪、南安等地锰矿进行踏勘,历时2年。
  1958年,福建省地质局和福建省冶金工业厅地质队,在龙岩、永定、南安、安溪、德化、连城、宁德、莆田、武平、上杭等地,开展锰矿普查工作。6月,省地质局闽东地质队提交《福建安溪青洋铁锰矿普查报告》。9月,该队又提交《福建省南安县乌页山锰矿普查检查报告》。11月,省地质局闽中地质队五分队提交《福建武平、永定、上杭、连城、宁化、龙岩锰矿普检报告》。
  1959年8月,省地质局三大队305分队提交《福建德化桂林锰铁(锡)矿普查评价报告》。11月,福建省冶金地质二分队提交《福建省龙岩县竹仔坂铁锰矿详查报告》。
  1961年11月,省冶金工业厅地质队三分队提交《福建闽清后门山铁锰矿普查总结报告》,探明D级锰矿储量24.10万吨,平均品位19.27%,矿床类型为风化残余型铁锰矿床(风化型锰矿床),矿石工业类型系氧化锰矿石、氧化锰铁锰矿石。翌年1月,福建省冶金工业厅批准龙岩县竹仔坂铁锰矿勘探报告,探明铁锰矿石C+D级储量29.2万吨,其中C级5.9万吨,含锰25.2%。
  1963年3月,省地质局审批《福建省南安县乌页山锰矿普查检查报告》,探明C级锰矿储量1.5万吨,平均品位22.53%,矿床类型为风化型锰矿床,矿石工业类型系氧化锰矿石、氧化锰铁锰矿石,其中堆积I号矿体是主要矿体,储量占总量52.28%。4月,福建省地质局批准安溪青洋铁锰矿勘探报告,探明D级锰矿储量3.30万吨,平均品位11.60%。矿床类型为风化型锰矿床,矿石工业类型系氧化锰矿石、氧化锰铁锰矿石。青洋n号矿体是主要矿体,储量占总量65.47%。8月,福建省地质局区测队在永安县小陶锰矿湖溪岬矿区进行普查,计算锰矿储量11.80万吨。12月,省地质局批准德化桂林锰铁(锡)矿勘探报告,探明锰矿储量18.50万吨,其中A+B+C级10万吨、D级8.5万吨,平均品位16.93%。该矿床为矽卡岩风化残余型锰矿床,矿石工业类型系氧化锰矿石、氧化锰铁矿石,其中I号矿体是主要矿体,储量占总量98.20%。是年,省地质局批准永定古木锰矿区勘探报告,探明D级锰矿储量8.80万吨,平均品位17.79%,为风化型矿床,矿石工业类型系氧化锰矿石、氧化铁锰矿石。
  60年代初,福建省冶金地质二分队在连城县庙前锰矿区进行普查,发现坡积矿,计算C+D级氧化锰矿石储量14万吨。1963年,福建省重工厅地质勘探公司三队再次进行普查,在采场揭露矿体较好地段,用人力钻进行深部找矿,发现矿体质量较好,厚度大,随即布置机械钻探工程,对矿体进行系统控制,进行试验性的1/5000长脉冲激电法普查1.8平方公里,以极化率10%为异常下限,共圈定25处锰异常,经验证8个见贫矿或矿化。1966年12月,该队提交《福建连城庙前锰矿区储量报告书》,探明氧化锰矿石储量C1+C2级77.40万吨,平均品位31.49%。矿床为风化淋滤一堆积型矿床,矿物为硬锰矿、软锰矿,品位高,铁、磷等有害杂质含量低,属优质冶金锰矿石,且有部分放电锰矿石。其中I号矿体是主要矿体,长194米,宽130米,厚0.7~18.77米,储量占总量89.60%,矿体埋藏浅,可露天开采,剥离系数2.0。连城庙前锰矿是福建省首次发现并探明的具有较大工业意义的锰矿床,用激电法找锰在国内尚属首创。
  1969~1970年,福建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公司地质三队,据群众报矿,详查连城兰桥锰矿区。用1/5000激电法普查1.8平方公里,圈定出4处锰异常,探明锰矿储量189.9万吨,其中A+B+C级86.6万吨、D级103.3万吨。平均品位27.96%。35号矿体是主要矿体,长227米,宽54~104米,厚1~42.39米,储量占总量36.32%。矿体埋藏浅,可露天开采,剥离系数0.1。
  1972年8月,省地质局208分队对大田县建爱电灌站至龙伞崎一带多金属矿异常进行钻探验证,有4个钻孔见到氧化锰矿。
  1975年,连城锰矿建立矿山地质队,对矿区采场及其邻近地区进行勘查,确定储量级别,寻找新矿体。
  1976年8月,省地质局208分队提交《福建省大田县电灌站多金属矿地质初查报告》,D级锰矿储量26.33万吨,平均品位21.34%。
  1978年12月,省冶金地质三队提交《福建省上杭县麻坝矿区锰矿地质勘探报告》,探明锰矿储量6.9万吨,其中A+B+C级1.8万吨、D级5.1万吨。平均品位23.18%。为风化淋滤型锰矿床。矿石矿物系氧化锰矿石、铁锰矿石。其中8号矿体是主要矿体,储量占总量48.30%。
  1979年4月,省冶金地质三队在永安小陶锰矿湖溪岬矿区踏勘;5月,普查组进驻矿区;翌年12月,提交《福建省永安县小陶锰矿湖溪岬矿段地质勘探报告》,探明锰矿储量21.4万吨,其中A+B+C级10.6万吨、D级10.8万吨。平均品位31.06%。其中I-1号矿体是主要矿体,储量占总量87.93%。可露天开采,剥离系数0.9。
  1980年12月,省冶金地质三队提交《福建省武平县兰坑塘一岩前锰矿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锰矿储量11.2万吨。其中A+B+C级0.2万吨、D级11万吨。平均品位30.30%。
  1982年初,省冶金地质三队在连城庙前锰矿区4号矿段的露头上采得标本,野外定为含锰矿石,经福建省冶金地质研究所鉴定为菱锰矿。这是省内首次发现的原生锰矿石。随后又相继发现硫锰矿、蔷薇辉石等。同年11月,省冶金工业厅决定,福建省锰矿公司和连城锰矿勘探连城庙前锰矿区4号矿段。
  1983年10月,省冶金地质三队提交《福建省永安小陶锰矿区青竹坑矿段地质普查报告》,探明锰矿储量4.6万吨,其中A+B+C级1.8万吨、D级2.8万吨。平均品位33.11%。同年,省冶金地质二队在龙岩市竹仔坂铁锰矿区外围作1/10000化探次生晕扫面工作,圈定锰异常5处,经地质查证,3处为矿化异常,2处为非矿异常。
  1984年,龙岩地区冶金工业公司对龙岩市竹仔坂铁锰矿区的16、18号矿体用20米间距进行槽探揭露,提交《龙岩锰矿竹仔坂矿区18号矿体地质勘探小结》。
  1985年1月,福建省冶金地质三队提交《福建省武平县梅坑锰矿区普查地质报告》,探明D级锰矿储量6.1万吨,平均品位20.92%。12月,冶金工业部福建地勘公司三队提交《福建省龙岩市后田铅锌矿区找矿一评价地质报告》,探明D级锰矿储量16.4万吨,平均品位16.57%,系共生碳酸锰矿石。
  1986年9月,福建省冶金矿山公司、连城锰矿矿山地质队提交《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锰矿区4号矿段地质勘探报告》,探明锰矿石B+C+D级75.7万吨。12月,冶金工业部福建地勘公司一队提交《福建省永安市槐南葫芦山锰矿普查地质报告》,探明储量15.1万吨,其中A+B+C级1.9万吨、D级13.2万吨。平均品位28.05%。
  1987年6月,冶金工业部福建地勘公司一队提交《福建省大田县铭溪矿区建爱矿段评价地质报告》,累计探明C+D级氧化锰矿石储量80.35万吨,其中C级17.96万吨,平均品位23.70%。翌年7月,该队又提交《福建省大田县建爱一铭溪矿区仙牛踏石、天井坑矿段详查普查地质报告》,探明C+D级氧化锰矿石储量21.03万吨,其中仙牛踏石矿段氧化锰矿石18.61万吨,平均品位29.51%。其中富锰矿9.16万吨,品位35.39%。
  1987年11月,冶金工业部福建地勘公司三队提交《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锰矿区团结一五星矿段地质普查报告》,探明D级锰矿储量3.7万吨,平均品位33.25%。1988年初,该队提交《福建省龙岩市竹仔坂锰矿区杨梅坪矿段详查地质报告》,探明氧化锰矿石C+D级储量30.86万吨。同年,福建省连城锰矿矿山地质队在兰桥锰矿区中部发现有隐伏氧化锰矿体,初步计算矿石储量83.4万吨,平均含锰22.92%。
  1991年5月,冶金工业部第二地质勘查局三队,在连城锰矿矿山地质队工作的基础上,对兰桥中区进行详查及外围找矿。
  1992年6月,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三分队提交《福建省清流县仁场锰矿区地质详查报告》,探明锰矿储量63.1万吨,其中A+B+C级44.4万吨、D级18.7万吨。平均品位39.02%。氧化富锰矿量占矿区总量的89%,属含锰灰岩风化锰帽型矿床。I号矿体是主矿,长320米,宽80~150米,平均厚8.08米。矿物为软锰矿、硬锰矿、泥锰矿、水锰矿等。
  1993年4月,冶金工业部第二地质勘查局三队提交《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兰桥锰矿区中区详查中间报告》,探明C+D级氧化锰矿石储量71.80万吨,并估算外围D+E级氧化锰矿石储量35.03万吨。
  1994年9月,冶金工业部第二地质勘查局三队提交《福建省龙岩市雁石镇龙康铁锰矿区普查地质报告》,探明D级矿石储量60万吨,平均含锰23.66%。
  截至1997年底,福建省已发现锰矿(化)点165处,情报点346处,已探明锰矿储量产地21处,累计探明锰矿石储量795.40万吨,其中A+B+C级302.40万吨。按勘探程度分:初勘2处,详查10处,初查9处。福建锰矿以第四纪风化型为主,其特点是小而富,埋藏浅,易于开采。风化型矿床储量占总量的96.1%,富矿储量占全省总量的49.6%。全省保有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在华东居第一位,富锰矿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1958~1997年福建省锰矿产地储量见表1-5。
  (二)开发利用
  福建锰矿开发始于20世纪40年代,安溪县民众在尚卿乡青洋村南侧采掘少量锰矿粉,供厦门电池厂作干电池原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连城县庙前锰矿区由当地群众少量开采锰矿石,供厦门电池厂作放电锰粉。1956年该地产富锰矿110吨。
  1958年,锰矿采掘业逐步发展,多集中于连城、上杭、武平等县。连城县由县山区开发站组建连城县庙前锰矿。建矿初期,仅有职工50多人,用钢钎、大锤、锄头、土箕、板车等简易工具进行露天开采,当年产锰矿979吨。同年,上杭县先后在庐丰安乡、旧县麻坝人工露天开采锰矿,年产锰矿石1000~2000吨。是年5月,武平县创办地方国营武平锰矿,发动群众上山采矿,最多时达1000多人。全省全年锰矿石产量达1.71万吨。
  1959年,国营永安县小陶锰矿开办,人工露天开采,生产锰矿石2500吨。
  1961年,国营永安县小陶锰矿停办。1962年,地方国营武平锰矿和上杭县旧县麻坝锰矿、安乡锰矿相继停产。全省锰矿石产量降为3986吨。
  1963年3月,上杭县安乡锰矿恢复小规模人工露天开采,当年产锰矿石740吨。至1965年,全省开采企业仅有连城县庙前锰矿和上杭县安乡锰矿。
  1966年,连城县庙前锰矿地质勘查结束,矿山改由省营(即福建省连城锰矿)。当年10月,福建省重工业厅设计院完成露天开采设计,开采庙前1号矿段,规模为年产锰矿石3万吨,采剥比4.4(吨/吨),用0.5立方米柴油铲、自卸汽车联合采装作业,剥离岩土用斜坡卷扬道提升到山后排土场排放,由该矿自行施工。
  1969年,连城锰矿自筹资金,露天开采兰桥矿区1、2号矿体,规模为年产锰矿石5000吨。翌年,该矿在庙前矿区建洗矿一手选工艺小型选矿厂一座,规模3万吨/年。
  1975年7月至1976年10月,福建省冶金设计研究院完成连城锰矿庙前矿区1号矿段原设计的修改和兰桥矿区(北采场1、2号矿体、南采场10号矿体)露天采矿设计,规模均为年采锰矿石3万吨,仍采用挖掘机、自卸汽车联合采装作业,由该矿自行施工。1977年,连城锰矿建成磨粉车间,安装4R3216型雷蒙磨机2台,设备能力2万吨/年,当年生产电池用锰粉501吨。
  1977年4月,永安县小陶公社组织人工开采永安小陶锰矿,矿山地点选在园岭。次年,产锰矿石3500吨。由于无正规设计,采富弃贫,导致采剥失调。1978年,龙岩地区建立龙岩锰矿公司,收购群采锰矿,负责龙岩地区各县锰矿石调运。固定的矿点有上杭县麻坝锰矿及永定县三坝锰矿,群众采矿点有:武平县乌丘湖、狮公山、倒吊岌、六号湖、九号湖、铁矿山、八马缺、铜锣岌、倒插金山、南阳、珊瑚塘、斜斜嵩、铁炉下、鲜水等14处,上杭县安乡、梅溪、立英等3处及永定县大排等共计18处。当年收购锰矿石1.6万吨,平均品位28%,销往江西新余钢铁厂5808吨。
  1978年,冶金工业部投资120万元开发龙岩竹仔坂锰矿,修筑7公里简易公路和基建生活区,购置采矿运输设备,由龙岩地区矿产公司承担设计和施工。按正规台阶机械化露天开采,对4、9、11、15号矿体分别开16个台阶,各段高8米,规模为年产锰矿石1万吨,翌年投产。锰矿石销往湖南湘潭锰矿、杭州钢铁厂、山东鲁南铁合金厂。
  1979年,福建省锰矿公司成立,对全省锰矿生产、建设进行归口管理。
  80年代初,为确保全国“六五”产钢规划,加快发展福建省锰矿开采业,冶金工业部与福建省锰矿公司联营,相继投资1498万元建设福建省锰矿山,扩建福建省连城锰矿,新建永安小陶锰矿、武平锰矿、大田铭溪锰矿、龙岩竹仔坂锰矿等骨干锰矿山。同时扶持地方扩建上杭县麻坝锰矿、永定县三霸锰矿、闽清县下祝锰矿等小型锰矿山。有锰矿资源的县市,陆续成立武平县锰矿公司、永安市锰矿公司、永定县锰矿公司、上杭县锰矿公司、龙岩市锰矿公司、大田县锰矿公司等。
  1980年10月,福建省锰矿公司与永安县小陶公社联营,开发小陶锰矿。规模为年采锰矿石15000吨,人工露天开采,回采方式以沿走向端部推进及垂直走向全面回采,开采台阶高度8米,汽车外运。当年生产锰矿石7400吨,由省锰矿公司包销。当年,福建省锰矿山完成采剥总量102.77万吨,其中采锰矿石7.84万吨,剥离岩土94.93万吨,生产放电锰粉6252吨。主要矿山连城锰矿年采矿能力6万吨,实际产锰矿石5.59万吨;电池锰粉年加工能力2万吨,实际生产6087吨。其主要产品为冶金用富锰矿石,含锰35%~40%,所含磷、硫、铁均低。86%电池锰粉达二级品以上,供应国内百余家电池厂,还有少量销往东南亚各国。
  1984年,大田县广平铭溪、太华小合、建设建爱等地相继创建锰矿。6月,省锰矿公司与大田县矿产开发公司达成联营大田县锰矿的协议。当年大田县开采锰矿石4000吨。是年,冶金工业部决定在全国建立16个小锰矿山。省锰矿公司与武平县工业局签订联营协议,成立省、县联营的武平锰矿,冶金工业部投资65.4万元,在该矿建成洗矿厂、矿山公路及职工生活设施,形成年采选锰矿石1万吨能力。当年,省锰矿公司与闽清县下祝乡协议成立下祝锰矿,联合开采后洋矿点。是年冬,龙岩市矿产工业公司开发龙岩市杨梅坪锰矿山。1985年;龙岩市曹溪乡矿产公司也开始开采锰矿石。同年,连城县庙前镇组建镇办矿产公司,开采连城锰矿边沿残矿和零星矿点的锰矿石,年产锰矿石2万吨;集体所有制的永安市槐南锰矿开办,隶属永安市乡镇企业局,产品由乡镇企业局矿业公司经销;大田县上京上坪锰矿开始开采。
  1985年,福建省锰矿山完成采剥总量147.76万吨,其中产锰矿石11.63万吨,剥离岩土136.13万吨,生产放电锰粉18023吨。主要矿山连城锰矿产锰矿石5.51万吨,剥离岩土97.13万吨,生产放电锰粉18023吨;地县小锰矿产锰矿石6.12万吨,剥离岩土39万吨。
  1986年2月,连城锰矿兰桥选矿厂建成,该厂按重选一强磁选流程,选矿能力为年处理原矿石3万吨;采用AM-30型跳汰机处理30~3毫米的洗净矿,获得含锰40%以上的优质锰精矿,再经手选除杂后,可作为电池锰粉原料;跳汰尾矿和小于3毫米洗净矿经磨至小于1毫米后,用Shp-1000型强磁选机选别,控制丢尾,提高锰回收率。当年,连城锰矿与江苏冶金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连城兰桥锰矿选矿流程试验研究》成果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连城锰矿对庙前洗选厂也采用相同工艺流程进行改造,使选矿厂工艺更加合理。
  1987年止,龙岩市已开发的矿山有竹仔坂、杨梅坪、杨坑、南霞、北山、北河、黄斜等7处,年开采量达5.2万吨。
  1988年4月,大田县矿产开发公司在铭溪锰矿进行锰原矿烧结试验,获得成功,烧结率为75%,结块率70%,提尚锰品位3%~5%。
  1989年,永安市已开发的锰矿产地有岭岗、上石、葫芦山、湖溪岬、青竹坑、团结、劳动村、岭干石沙溪、大龙逢、松山等地,开发率73.3%。同年12月,连城锰矿庙前4号矿段年露采锰矿石能力3万吨技改项目建成投产。
  1990年,福建省锰矿山完成采剥总量210万吨,其中锰矿石18.8万吨。连城锰矿采剥总量120.63万吨,生产富锰矿石25094吨,锰精矿9359吨。
  1991年11月,大田县矿产开发公司与省锰矿公司联合创办福建省大田县铭溪联合锰矿,设计年产锰原矿1万吨,折烧结成品矿8000吨,采用山坡露天加堑沟进行开采。
  1992年,龙岩市竹仔坂锰矿主要开采4、5、11号矿体,采矿设备有100马力推土机1台、30型装载机1台、多级泵2台、潜孔钻2台、50型装载机1台、5.5吨自卸汽车3辆。当年生产冶金用锰矿石1.2万吨,经过手选,锰品位可达28%~30%。
  1993年,大田县铭溪仙牛踏石锰矿投产,采用土法开采,外部运输由社会运输部门承担。当年采锰矿石400吨,产品由省矿山公司负责销售。
  1994年3月,连城锰矿庙前矿区1号矿点因资源枯竭而闭坑。该矿点共采出锰矿石48万吨,采矿回收率达98.2%。
  1997年,福建省锰矿采矿能力13万吨,选矿能力7.60万吨。实际产锰矿石7.50万吨,剥离岩土52.63万吨,生产锰粉1.47万吨。主要矿山连城锰矿采矿能力6万吨,选矿能力6万吨。当年产锰矿石2.99万吨,锰粉1.47万吨。主要采选设备有:W-1002型1立方米电铲5台、ZL-50型3立方米装载机4台、移山-80型推土机4台、红旗-100型推土机2台、克拉斯12吨自卸柴油汽车26辆、4R-3216雷蒙磨3台、4600×1070毫米洗矿机3台、Shp-1000磁选机2台。采矿中根据矿体多变、矿岩混杂的特点,采用机械剥离,人工分采、分堆、分运等措施,提高回采率,降低贫化率;选矿厂在洗矿后,增加手选工序和对设备进行改造,使品位17%的锰原矿石也能入选并能获得品位38.12%的锰精矿,提高效益。自1958年至1997年底,福建省共采锰矿石245.46万吨,生产锰粉28.19万吨。截至1997年底,福建省锰矿保有储量579.60万吨,其中A+B+C级119.30万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冶金工业志

《福建省志·冶金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冶金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从1958年开始的雏形、经历的徘徊和坎坷,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振兴和特色发展。至1999年底,福建冶金工业已形成钢铁业、铝业、钨业、矿业等四大系列,近百种黑色和有色金属的采选、冶炼、加工产品,以及教育、科研、设计、商贸等比较完善的冶金工业体系。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