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政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92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D628.57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职能,为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政协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方组织,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历史变迁,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活动,为福建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福建省 人民政协

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
  1951年12月15~25日,福建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福州市举行。与会代表选举产生福建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福建省协商委员会),张鼎丞为省协商委员会主席。省协商委员会是福建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也是代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简称省政协)职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是省政协的前身。
  从1951年12月至1955年1月的3年多时间里,省协商委员会共举行过7次全体会议和11次常务委员会议。在动员和团结全省人民积极开展抗美援朝、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台湾当局订立《共同防御条约》,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协助政府组织各阶层人民参加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心的各项运动和工作,组织推动各界人士进行经常性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协助和联系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代表,反映人民意见,以及联系、指导市、县协商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14~17日,福建省政协第一届一次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撤销代行省政协职权的省协商委员会,选举曾镜冰为一届省政协主席。1956年4月2~7日,省政协举行一届二次会议,改选江一真为一届省政协主席。一届省政协在4年多时间共举行2次全体会议,27次常务委员会议。1959年1月28日至2月4日,省政协举行二届一次会议,选举叶飞为二届省政协主席。二届省政协在5年多时间共举行3次全体会议,22次常务委员会议。从二届二次会议起,省政协全体会议与省人民代表会议基本上同时召开,省政协委员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听取、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重要报告,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1964年9月7~17日,省政协举行三届一次会议,选举范式人为三届省政协主席。三届省政协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只举行过1次全体会议,5次常务委员会议。
  1955年到1966年,省政协第一、二、三届时期,每届委员人数都有增加,团结面不断扩大。一届委员174人,代表22个界别;二届委员306人,代表24个界别;三届委员326人,代表26个界别。这一时期,省政协建立了学习、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10个工作组;1956年和1964年,先后开办省政治学校和省社会主义学院,制定会议、工作制度。1960年开始,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到1966年,共征稿2400篇、1530万多字。举行近600次工作组活动和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展览会。组织1000多篇对台湾广播稿。多次组织委员进行视察。在团结全省人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推动社会力量加快全省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组织、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就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广泛协商,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参加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斗争,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参加政治运动、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不断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都做出积极贡献。自50年代后期起,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人民政协工作也出现曲折和失误,一届省政协有33名委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24名委员被撤销职务;二届省政协错误地撤销李述中、刘栋业副主席职务和8名常委职务。学习方面也违背自愿和“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不”(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方针,挫伤了各界人士的积极性。
  从1955年到1966年,全省有33个市、县建立政协组织,市、县政协委员达2769人,人民政协的工作和影响逐步扩大和深入。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遭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取消政协与统战工作,不许政协挂牌子,不许政协开展活动,许多政协委员和爱国民主人士被诬陷、受迫害,全省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福建省政协机关被迫于1966年8月下旬停止活动,全省政协组织陷于瘫痪。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三届省政协开始恢复工作,并逐步开展一些活动,组织和推动各界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参加揭批“四人帮”及其在福建亲信的斗争,参加政协中心组学习,开展对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宣传活动,组织报告会,进行学术交流等。
  1977年12月27日至1978年1月5日,福建省政协举行四届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为四届省政协主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以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协组织和政协工作蓬勃发展。
  1979年12月16~22日,省政协举行四届二次会议,补选伍洪祥为四届省政协主席。1980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为加强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批准成立了中共福建省政协党组。1983年4月19~27日,省政协举行五届一次会议,选举伍洪祥为五届省政协主席。1985年10月21~24日,省政协举行五届四次会议,补选袁改为五届省政协主席。四、五两届省政协共召开10次全体委员会议、39次常务委员会议,会议制度得到贯彻,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到1987年,省政协已成立7个专门委员会、5个工作组,5个处、3个委员会办公室,改变“文化大革命”前一直只有一处(秘书处)、一室(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的状况,为政协工作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省政协先后在龙岩、宁德、南平地区设立政协联络组(1989年4月后改为地区政协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市、县政协的联系和指导。到1985年底,全省73个市、县、区恢复或建立了政协组织,市、县政协委员达7500人。
  四、五届省政协认真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不断清除工作中“左”的影响,把政协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发挥政协主要职能,围绕中共和政府中心任务,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对有关国家和本省经济、政治和群众生活等重大问题,提出宜兴宜革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时事政治、专业知识;广泛宣传、贯彻中共有关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发挥政协在地方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政协智力优势,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开展100多次各种参观、视察和专题调查活动,并以龙岩地区为挂钩点,组织多学科的智力扶贫活动,推动委员和各界人士为四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献计出力;协助有关部门认真落实2042名各级政协委员、人大常委政策,退还查抄财物;处理好委员提案和人民来信,解决好委员知情、出力问题,调动委员和各界人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与市、县政协的联系,推动地方政协工作的开展;文史资料工作有大的发展,共征集1075万多字。这些都对福建省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988年1月18~27日,省政协召开六届一次会议,选举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为六届省政协主席。1993年1月4~11日,省政协举行七届一次会议,选举游德馨为七届省政协主席。
  六、七届省政协努力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两届共召开10次全体委员会议、53次常务委员会议。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决贯彻中共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增强在共同基础上的团结合作;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活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参政议政质量,促进本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团结和民主为主题,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台、港、澳、侨联络和对外友好活动,致力于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事业;加强对市、县(区)政协的联系和指导,共同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注重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政协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强专门委员会的组织、思想、制度建设,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共组织200多次各种视察、考察、调研和数百次(仅六届即达457次)协商咨询服务及数十次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活动,办复提案5000多件,征集近400万字文史资料,接待台港澳侨胞和外国友人近5000人次,组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一批资金、技术和项目,为贫困地区群众诊病近1.5万人次。为维护福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大量工作。
  五、六、七届省政协积极探索履行政协主要职能新形式,努力推进政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986年10月,五届省政协党组向中共福建省委呈报《关于加强我省政协工作的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共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要经常化、制度化等建议。省委以闽委办[1986]44号文转发这个报告,要求中共各级党委结合实际研究执行。1990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全省政协工作会议,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落实。各级政协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在思想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政协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组织上调整充实了工作机构,加强干部力量,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或条例。六届省政协制订《福建省政协秘书长、副秘书长工作规则》、《福建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政协福建省第六届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组织通则》、《福建省政协地区工作委员会简则》和《提案工作条例》等试行规章制度。七届省政协坚持并不断完善各种例会制度,对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等例会的程序、组织形式等进行改革,制订《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关于委员参加本会活动的基本要求》,提高委员到会率和会议质量;实行每月第一个完全周集中安排省政协党组会、主席会、中心组学习和委员活动日、约见日制度,使各种例会开得生动活泼,内容充实,许多意见和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采纳。制订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实施办法》,并由中共福建省委以闽委[1995]96号文印发全省贯彻执行;之后,又受省委委托开展大规模检查,推动《实施办法》的落实。制定《关于改进委员视察的意见》,使委员视察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修订《福建省政协提案工作条例》,并相继制订一些与之相关的规定,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办理政协提案中开展“两见面”、“三结合”活动的通知》,建立重点提案高层次批办程序,提案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成为政协履行主要职能最直接、最有成效的方式。同时,在《福建日报》开辟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专栏,每年评选政协好新闻,建立《人民政协报》福建记者站和信息中心,创办各种参政议政刊物,拓展参政议政空间;认真处理委员和人民来信来访,开设语音信箱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改革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完成机构改革,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制订《福建省政协机关工作人员文明守则》,倡导奉献精神,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扩建省政协办公大楼和委员之家大楼,改善工作条件和委员参政议政条件。这些都为政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协工作更有成效,为促进福建的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一时期,全省各级政协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到1997年底,除省政协外,全省共有1个副省级市政协、7个地级市政协、1个地区政协工委和83个县(市、区)政协组织,各级政协委员达14000多人。他们在各级中共组织领导下,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福建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作出新贡献。
  人民政协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虽历经曲折,但取得巨大成绩。进入21世纪,政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开拓创新。在中共各级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政协志

《福建省志·政协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第一篇,第二篇的第四章,第三篇的第二、十三、十四章由陈熙满撰写;概述,第二篇的第一、二、三章,第三篇的第一、三、四、八、十、十一、十二章和附录的大事年表由郑成钟撰写;第三篇的第五、六、七、九章由郑成钟、黄平撰写。宋京生、廖楚强、张贵明曾一度参加修志工作。本志的图片选自大型图册《福建政协》,主要由省政协档案室提供。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