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日战争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价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3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抗日战争前
分类号: F726
页数: 10
页码: 13-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抗日战争前物价总水平情况。其中包括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主要市场价格总水平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物价 总水平

内容

一、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民国20~25年(1931~1936年),本省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以民国19年为基期(等于100)。生活资料指数包括食品类、布匹类、日用品类、文化用品类、建筑材料类、杂项类等6项指数。生产资料指数包括农具类、农药肥料类的指数,见表1-1-1。
  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走势:民国20~21年(1931~1932年)呈上升趋势,涨幅为10.6%~11.6%。民国22~23年涨幅呈下降趋势,跌幅为7%~8%。民国24~25年,价格总水平相近,波动幅度小于2%,同前两年平均值相比,降低12.22%;同民国20~21年峰值相比,则下降20.11%。两大类指数走势比较:民国20~21年生活资料价格指数相接近,仅相差1%,但比基期涨10.64%~11.95%。民国22~23年该指数基本相同,但比上2年下降幅度5%~6%。民国24~25年再下降,幅度为13%~15%,即降到基期水平之下;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民国20~21年水平接近,幅度相差少于1%,与生活资料价格指数水平相似。但民国22年比上一年下降11.18%,民国23~24年之间逐年下降幅度在2.9%~4.1%,民国25年终止下滑。总之,生产资料类价格指数连续低于基期水平。表1-1-1中各项价格指数绘制成价格指数图(图1-1-1),显见这7年价格总指数趋势特征是台阶式曲线。工业品零售价格分类价格指数走势的特征:一是先升后降,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中的布匹类、日用品类、食品类、农药肥料类;二是逐年下降,主要有建筑材料、农具类;三是骤升骤降,主要有文化用品类、杂项类。
  二、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通常分为粮食类、经济作物类、畜产品类、土特产品类价格指
  数。民国20~25年(1931~1936年)全省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见表1-1-2。
  表1-1-2中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走势:民国20~23年(1931~1934年),总指数基本稳定,各年份间震幅较小,一般在1%~3%之间波动,同基期指数比上升7%~9.9%。民国24~25年,同基期相比价格水平基本持平。将表1-1-2中数据绘制成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图1-1-2,显见这一平滑曲线特征,是稍带一点下沉的4年间走势平台;到了民国24年,这一总指数又下了一个台阶。从表1-1-2、图1-1-2中农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走势,可见其特征:一是先升后降,主要有粮食类、经济作物类、土特产品类;二是骤升骤降,价格指数波幅震荡较大的主要有畜产品类。
  三、主要市场价格总水平
  抗日战争前7年,全省物价总指数采价点设置分为6个区域:即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流域市场;以福安为中心的闽东市场;以涵江为中心的兴化市场;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市场;以厦门、漳州为中心的闽南市场;以长汀、龙岩为中心的闽西市场。以龙海石码镇、仙游、福安县穆阳、泰宁、永定县坎市镇为物价统计指数的采价重点(下同)。这些市场分布均衡,有较强的代表性。5大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见表1-1-3。
  从市场所处的地理特点看:仙游、石码靠近沿海,交通方便,物产相对丰富,商业发展较早,时间长,基础好,商品流通吞吐量大。反映市场物价变化的敏感性强,其物价水平发展趋势与全省物价变化基本相吻合。其中,永定坎市与泰宁为本省老革命根据地,地势为群山环抱,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物产欠丰。国民党军队多次向老革命根据地进攻,造成土地荒芜,劳动力不足,城乡居民购买力逐年下降,导致价格总水平异常波动。泰宁市场民国20~21年(1931~1932年)价格指数要比其他4个市场均值低6%~7%。民国22年,石码、穆阳、坎市市场价格水平开始回落6%~14.9%,其中仙游市场回落幅度为19.40%;泰宁市场物价反而上涨4.67%。民国23年,当其他4大市场价格指数持续回落,泰宁市场却比上一年上涨21.47%,同基期比涨幅为33.9%。坎市市场民国20~21年价格水平涨幅列5大市场第二位。当泰宁市场价格水平高位运行2年之时,它却恢复到基期水平,并连续三年逐步降低,民国23年降低幅度为3.66%,民国24~25年下降幅度在16%~18.40%。穆阳市场物资供应主要靠海运为主,价格水平的涨跌幅度居中,无特殊异常现象。5大市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各类项价格指数及民国19~25年福建省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见表1-1-4。
  (―)石码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这一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趋势特征:民国20年(1931年)上升,民国21~24年下降,民国25年略有回升。按各分类项指数看:先升后降的有食品、布匹、日用品、文化用品、建筑材料、农药肥料等类物价指数;先降后升的有农具类物价指数;骤升骤降的有杂项类物价指数。①民国20年总指数较民国19年上升10.33%,除农具类物价指数下降
  1.3%外,其它各类项物价指数均为上升,上升幅度最小的是布匹类物价指数,较民国19年上升0.46%;上升最高的是日用品类物价指数,较民国19年上升32.23%。从地理位置上看,距离厦门很近,这一市场具有集散特征,工业品全部由厦门口岸进货。厦门又是本省主要商业港口,民国18~20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外货已基本上占领了厦门市场。日、英、美等国为了占领东南亚市场,尤其为了占领厦门市场,对大量主要商品采取降价的办法。如:色布较民国19年下降1.6%,由于当时市场牵涉面不太广,袜子等个别商品物价指数还上升,较民国19年上涨14.38%。②民国21年总指数较民国19年上升3.65%。由于上年情况的影响,较民国20年下降6.05%。其中,除布匹类较民国19年下降11.36%外,其他各类指数尚有上升,最高的是日用品类物价指数,较民国19年上升30.51%。另外,民国21年与民国20年比较,除农具类物价指数较民国21年上升5.39%外,其他各类物价指数都普遍下降,除上年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民国21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再度解放石码镇后,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进行欺骗性宣传,部分商人和居民先后逃往厦门、同安一带。当时,红军到了石码镇后,为了及时补给军费,曾向各商户征收税金,由于市场萧条,私商为兑现税金任务,将货物廉价拍卖,市场价格猛烈下降。直至工农红军撤离石码后,物价开始逐步回升;二是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货滤暂时断绝,物价又一度上涨,如香皂较民国19年上升42.14%。③民国22年以后,物价开始逐趋下降。如:工业品价格指数民国22~24年直线下降,民国25年略有反翘。按年环比指数来看:民国22年较21年下降8.51%,民国23年较22年下降5.17%,民国24年较23年下降4.66%,民国25年开始回升。其中布匹类、食品类、建筑材料类物价指数较为突出。民国24年布匹类物价指数同基期比下降37.27%,并且每年下降速率加快。建筑材料类物价指数民国25年比基期下降35.29%。其它各类物价指数略有上升。农具类除民国20年外,其余年份都高于基期水平,民国23~25年高于基期幅度在11%~16.7%之间。其原因:一是工农红军进驻石码,商人、资本家因不了解政策而惊慌逃走,货物降价处理;二是民国21~22年间多次遭严重虫灾,稻谷及其它经济作物歉收,农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也导致市场物价下降;三是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便利用台湾海峡进行大量走私。这三年中走私商品愈演愈烈,造成市场上日货比重猛增,并假造名牌降价急售,如:日货铅笔每支
  0.08元,国货每支0.16元。这种状况已引起各阶层群众抵制。民国24年底,抵制洋货宣传已达高潮,所以,民国25年国货产品销路打开,市场价格逐步回升;四是民国21年底由青岛、大连一带海运到大批花生油及面粉上市,造成价格猛跌。由于海运交通发展,青岛、大连货运供应量较大,并维持一段时间,故该市场价格一降不升,直到民国25年才略有反弹。
  (二)仙游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及分类指数
  抗日战争前,市场价格总指数及分类指数基本上受上海、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中城市的价格变化影响,物价发展总趋势是波浪式的。①民国20年(1931年)总指数比民国19年上升15.88%,上升幅度最大的为农药肥料类,比民国19年上升26.81%;杂项类上升24.21%,一般的均涨2%~17%左右。主要因当时战争因素,工业品多数是靠海上运输。另一方面,也因战争影响,有时又因海运封锁等原因,货源缺乏,价格上升;②民国21年总指数为119.40%,是抗日战争前最高的一年,比民国19年上升19.40%,上升原因与民国20年基本相同,但其中如农具类、农药肥料类、杂项类、建筑材料类物价指数等,因战争影响,农民生活贫困,购买力降低,在民国20年反而下降3%~9%左右;③民国22年总指数为100.93%,比民国21年下跌15.47%,下跌幅度最大的布匹类指数,降23.43%,其次是食品类下降14.41%,其他一般均比民国21年下降8%~18%左右。其原因:一是因当时战事稍平,城乡交通逐渐恢复,工业品来源及运输较方便,同时部分商品货源改由上海渠道直接进货。所以,工业品价格较低;二是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商品倾销国内市场,直接影响波及到本省各地市场供给,以至工业品价格大幅度跌落;三是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均获丰收,粮食价格的降低带动了其他商品价格下降;④民国23年总指数为93.36%。比民国22年下降7.5%。其最大的特点因战事停止,农民安心种田,粮食丰收,随之农民实际购买力提高,正因为商品需求量增加而使价格上升;⑤民国24年的总指数继续下降为87.12%,比民国23年下降6.68%,是抗日战争前物价水平最低的一年,特别是布匹类、日用品类的价格下跌幅度为最大,其原因大体与民国23年相同;⑥民国25年总指数为95.87%,略有上升,比民国24年升10.04%,其中日用品、农具两类指数是呈下降的。当时日本侵略我国,本省沿海海上交通因日军骚扰或封锁而发生困难,工业品进货渠道受阻,战事使人心不安,居民多愿存货保值,不愿意持币,因此推动物价水平回升。
  (三)穆阳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从表1-1-3中看,物价水平趋势是先升后跌的。民国20~21年物价指数上升,民国22年以后逐年下跌,但民国25年又略有回升。①民国20~21年物价指数比民国19年上升5.96%~12.49%。从分类物价指数看:农药肥料类指数比民国19年上升33.33%~43.75%为最大,文化用品类比民国19年上升30%左右为次,食品类、布匹类、日用品类等均比民国19年上升2%~10%左右,但有个别类下降。该年份总指数上升主要受农药肥料类及文化日用品类物价指数上升的影响。其原因:一是由于邻县旱灾严重,粮食歉收。穆阳库存粮食有限,周宁等县粮食产地价格上升,推动和影响了同年度工业品价格的上升;二是部分商品短缺,而影响分类指数上升,如文化用品类指数上升是因铅笔短缺、价格上升的影响;②民国22年总指数比民国21年下跌2.31%。一般如布匹类、日用类、建筑材料类物价指数等下跌1%~7%左右。下跌最大的有农药肥料类指数为95.83%,比民国21年下跌33.34%。食品类、文化用品类比民国21年上升13%左右。由此可知该年总指数下跌原因主要是受农药肥料物价指数下跌而影响;③民国23年总指数比民国22年下跌8.19%。一般下跌的原因有食品类、日用品类物价指数等下降5%~10%左右,下跌最大的是布匹类物价指数,比民国22年跌14.81%;建筑材料类比民国22年下跌14.67%。该年总指数下跌主要原因是布匹类、建筑材料类物价指数的影响。其原因:一是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部队曾经一度解放过穆阳,所以当地的地主、富农和商人均不敢收购和囤积粮食及其农副产品,客观上造成农民手中农产品卖不出,市场购买力骤然下降;二是,由于购买力下降,供过于求情况出现,直接影响当年的工业品价格再度降低,而影响当年总指数下跌的主要原因;④民国24~25年的物价指数是在民国23年与基期水平持平的状况下下降的,到民国25年略有回升,但不显著,其原因:一是文化用品类指数中的铅笔等商品价格影响。二是杂项类巴靛缺货且价格成倍上扬,影响当年总指数略有上升。
  (四)泰宁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从表1-1-3的数据,其趋势:①民国20~23年(1931~1934年)总指数均是上升,幅度为6.1%~33.9%,其中以食品类上升幅度最大为119.71%,民国24年才开始下降。其原因:一是泰宁县在民国20~23年间,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曾三度为工农红军解放。因此,军队流动频繁,特别是民国23年在汤恩伯统率的10万军队进驻泰宁,导致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其中,以油、盐、糖、香烟等上升最为剧烈,直接影响食品类指数上升,牵动总指数上升33.90%;二是泰宁地势环山,交通不便,沿路土匪众多,商人怕拦路抢劫而不敢贩运,至使市场商品供应缺乏;②民国24年总指数为101.40%,较1934年下降幅度为24.23%,该年除因文化用品、杂项、建筑材料、农药肥料等类物价指数略有上升外,食品、布匹、日用品等类物价指数均比民国23年下降;③民国25年总指数为96.52%,比民国24年下降4.81%,除食品与文化用品类较民国24年略有回升外,其他各类价格水平均呈下降。主要原因是:在民国23年12月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军队即进驻泰宁,征收苛捐杂税项目达40余种,人民群众购买力低下,商人为了偿付捐税,不得不将部分商品降价售出。
  (五)坎市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物价指数走势:①民国19年(1930年)正是工农红军解放坎市镇后的第二年,此年的价格略高于民国18年水平。当时情况是在这个区内有红、白军(红军指工农革命军、白军指国民党军队,下同)各占有军据点,坎市就为白军占领,文溪等乡为苏区。双方交战经常发生,加上国民党军队和政府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造成物资流转受阻;②民国22年,价格总指数为115.21%,除棉布下降1.55%外,其他各类物价指数呈上升,上升幅度最小的是农具类物价指数,较民国19年上升5.51%,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日用品类物价指数上升34.41%。其原因:一是该镇长期为国民党军队占领,重要交通沿线土匪较多,货物难于贩运,市场商品短少,是为影响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二是棉布类下降1.55%,是当时红军、白军双方频繁交战,封建地主组织民团骚乱,因此,广大农民无钱购布,私商囤货积压,资金难于周转,便降价出售;三是日用品类物价指数上升34.41%,其原因是当地驻扎军队,主要日用品如胶鞋、袜子、毛巾、电筒、电池、口杯、牙刷等物资均成为军用品,价格上扬;③民国21年价格水平从总的来看,除棉布类、文化用品类较民国19年下跌5.38%~12.27%外,其他各类物价指数均呈上升。涨幅最小的是农具类,较民国19年上升7.05%,最大的是日用品与食品类物价指数,较民国19年上升33.35%~32.71%,影响总指数上升14.87%。其原因:一是坎市地处山区,交通沿途及运输工具落后,加上土匪封锁,货物难于贩运;二是食品类中油、盐、糖等百姓生活必需品等物资来源被封锁;三是当地市场上日用品类成为军用品;四是棉布类物价指数下跌12.27%,是因农民受封建地主反攻倒算后,实际购买力下降所致;④民国22年总指数100.81%,从指数来看,下跌类项有棉布类指数降13.89%,文化用品类降12.13%,建筑材料类降0.5%,杂项类降3.44%;上升类项中有肥料类升2.7%,农具类升0.63%,日用品类升6.86%。其主要原因是:物资恢复正常流转,价格水平降至接近民国19年水平;⑤民国23~25年其价格水平是逐步下降的,总指数下跌幅度为4.66%~18.48%。其原因:主要是漳州至龙岩公路通车,商品运输成本降低,物资正常流转速度加快,商业经营者增多,物资销售不畅,因此降低价格出
  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价志上册

《福建省志·物价志上册》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资料主要采用旧志、档案、报刊、论著以及各个时期统计资料、经济年鉴、文件汇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