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举重、自行车、摔跤、拳击、击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体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45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举重、自行车、摔跤、拳击、击剑
分类号:
G808.22
页数:
13
页码:
192-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举重、自行车、摔跤、拳击、击剑。
关键词:
福建省
举重
自行车
内容
一、举重
我国举重运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举鼎、举石、举铁刀等。古代使用兵器,系通过举重练习臂力。唐代,举重就作为武举考试的项目之一。
福建自古习武者多,在武术训练的同时,也伴随着举重运动的开展。
以分级别采用杠铃为比赛器材的近代举重运动,民国24年(1935)始被列为全国运动会的表演项目。30年代末,厦门民间成立的“雷电”体育队,把举重列为项目之一,由台湾卫万年任举重队长,以石担、石锁为训练器材。与此同时,闽中、闽南广大农村,也有人用石担、石锁等进行举重练习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重运动在福建得到了迅速发展。1950年2月,陈有灿、黄运森、陈泰山等人在厦门创办“大众健身班”,以杠铃、哑铃、壶铃为器材,并采用卧推架、斜凳、垫子、大镜等为辅助器材,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与此同时,福州师范学校、青年会、工商联、第四码头工会等,也相继组织业余举重训练,参加者有工人、干部、学生。他们因陋就简自制杠铃在露天场地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福州市职工业余举重队。
1951年,青年团厦门市委主办的“红五月”体育表演大会,首次把举重列为比赛项目,进行了不分级别的推举、抓举、挺举比赛。1952年12月,第1届省运会举重被列为大会比赛项目。1954年,省体委公布了福建省举重最高纪录。1955年3月,全国举重测验赛在北京举行,福建首次组队参赛,许丽水获轻量级第3名。同年底,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上,郭一、许丽水又获好成绩。许丽水应邀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上受到贺龙副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6月,印度尼西亚举重队访华,在北京同中国青年队进行比赛,许丽水以总成绩330公斤获轻量级第2名。国家体委批准许丽水为举重运动健将。
1958年,省举重队正式组建,许丽水兼任教练,从全省各地选调12名举重基础较好的运动员集中训练。1959年9月,第1届全运会举重比赛中,郭一、吴玉铸、高铭顺均有得分。1960年和1961年,郭一和吴玉铸先后被批准为运动健将。
1960年,举重队进行了精简调整,留下部分队员继续训练。1963年9月,吴玉铸、林宝全参加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选拔赛。1964年秋和1965年夏,在福州和南京举行的华东区举重邀请赛上,省举重队取得了优异成绩,夺得7个级别中的5项冠军。李溪温、林宝全、郭明福、高铭顺获运动健将称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举重队先是停止训练,继而解散队伍,教练员、运动员被下放工厂、农村劳动。
1973年全国恢复举重比赛,省举重队重新组建,下放农村的陈载明回队继任教练。经过短期训练,队员杨桂霖成绩突出,同年10月在连云港举行的全国比赛中,以142.5公斤的成绩打破轻重量级抓举全国纪录。此后,他又多次打破该项的全国和亚洲纪录,并多次出访友好国家,增强友谊,交流技艺。1980年,17岁的林祥魁代表中国青年队赴加拿大参加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获得56公斤级抓举第2名和挺举第6名。1983年后,他又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多次打破全国和亚洲纪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女子举重运动是新兴的运动项目。1985年初,邵武、三明、泉州等市的业余体校率先开展女子举重训练。7月在漳州举行全省业余体校比赛中,邵武、三明的4名女运动员参加表演,推动了女子举重的开展。1986年6月,选拔8名选手首次组队参加在山东泰安举行的第2届“浪潮杯”全国女子举重邀请赛,魏丽红、吴鸿梅、常辉在3个级别的比赛中打破5项“浪潮杯”大会纪录。9月,省体校正式成立女子举重队,11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1届“达尔美杯”全国女子举重邀请赛,48公斤级的魏丽红和60公斤级的常辉双双打破抓举全国纪录,赛后魏丽红、王朝霞被选入国家集训队。
训练与技术
1955年底,苏联专家在中国举办第1期举重教练员训练班,省派人参加学习,之后,福州业余体校委托省人民体育场举办1期举重教练员训练班,为举重运动培养一批业余教练员。
1958年省举重队建立初期,在训练上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方法。1962年省队进行调整,刘炳坤任教练员,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加强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结合队员的具体条件因人而异的进行训练。教练员以身作则,全队团结齐心,敢拼敢冲,成绩提高迅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全队12人全部获得举重运动健将称号。
70年代初,国际举联决定取消推举项目,这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和动作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注意选拔具有身材适中和良好的速度、弹跳、柔韧性与动作协调的身体素质的优秀选手。“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在农村的一些教练员、运动员先后在龙岩、沙县、顺昌、邵武等地开展青少年业余举重训练,为培养省队后备力量开辟了道路。1973年省队重建后,注意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为贯彻国家体委“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方针,培养举重运动后备人才,各地、市业余体校相继建立举重班。1976年起,省体委每年都举行全省青少年业余体校举重比赛。
1955~1987年,福建举重运动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共获45个前3名,其中第1名17个,第2名12个,第3名16个。
1957~1987年,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共获奖牌12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2枚、铜牌1枚。
优秀运动员
杨桂霖,男,1945年出生,福州市人。1961年在商校学习时,就参加福州市文化宫的举重业余训练,1964年选入省举重队,“文化大革命”中被转行。1973年重建省举重队时又回队训练。1974年在全国举重比赛上以抓举145公斤的成绩破轻量级亚洲纪录。1976年两次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上获次重量级总成绩、抓举、挺举3项第1名和90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项第1名。1973年至1979年在历次全国举重比赛共获11枚金牌。还去巴基斯坦、朝鲜、日本等国家参加举重比赛,获得较好成绩。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林祥魁,男,1963年出生,福州市人。1976年选入省举重队,1979年调入国家举重队训练。1960年在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60公斤级冠军。1980年至1986年在全国举重锦标赛、冠军赛上共获6枚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1986年在全国举重锦标赛上,以163公斤的优异成绩打破了67.5公斤级抓举亚洲纪录。在国际重大举重比赛上共获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980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二、自行车
福建自行车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22年至27年(1933~1938)间,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曾举行过3次自行车比赛。
1949年后,福建自行车运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50年代,自行车比赛十分活跃。1952年,南安县第1届运动大会,率先将自行车列入大会竞赛项目。1953年8月,在福州首次举行全省游泳、拳击、体操、自行车比赛大会,参赛的有福州、厦门、晋江、龙溪、建阳等5个地、市的自行车代表队,运动员18人(其中女选手9人)。此后,在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和华东自行车队来闽访问比赛的推动下,福州、厦门、莆田、仙游、福清、晋江、福安等市、县,也相继开展自行车比赛。莆田县尤为突出,历届县运动会都设有自行车比赛项目。林天华、郭亚哥、林炳荣、戴妹九、施全树和李玉凤(女)等自行车选手,先后在县运动会上打破田径场男、女1500米和男子5000米、10000米等4项全国纪录。1955年省第1届职工运动会,也设有田径场自行车表演项目。1956年10月,省首次组织自行车代表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的田径、自行车选拔赛,获得田径场自行车比赛的6项前6名。此后,省级自行车“锦标赛”、“对抗赛”、“友谊赛”、“测验赛”等比赛活动十分频繁。
1957年8月,在群众性自行车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从福州、厦门、漳州、莆田、龙溪、南平等地,选拔21名自行车选手,组成福建省自行车集训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自行车队单长春教练应邀来省自行车队指导训练。经过近两年的刻苦训练,队员的骑行技术和身体素质,都有明显的进步。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比赛中,省自行车队共获得3枚金牌(其中一枚为表演赛)、2枚银牌、1枚铜牌。并有徐惠根、陈国珊(女)等19名队员获运动健将称号。
60年代初,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采取“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措施,调整队伍,精简人员。为了提高赛车场骑行技术,每年都远离家乡上北京扎营在国家体委赛车场坚持训练,1965年9月,在第2届全运会自行车比赛中,省队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
1957年到1966年的10年里,省自行车队先后参加2届全运会,6次全国锦标赛,6次国际比赛,共有18人次打破全国纪录,12人次创造全国最高纪录,3人次平全国纪录。女队员陈国珊于1962年所创造的女子200米行进间13秒的全国最高纪录保持了13年之久。
60年代后期,正值省自行车队继续攀登运动技术高峰之际,遇到“文化大革命”,训练终止,比赛中断,队伍解体,器材失散。
70年代,随着体育事业的复苏,省自行车运动也得到恢复。经集训,选进13名队员,于1974年重建省自行车运动队。在第3届、第4届全运会自行车比赛中成绩不佳,只有女队员陈虹获得3枚银牌。男队员纪进金被选入国家自行车集训队,于1979年10月第9届亚洲自行车锦标赛上为中国队夺得男子4公里团体赛银牌立下了功劳。从1974年到1979年,省自行车队共参加2届全运会、2次全国锦标赛和8次国际比赛,共获得金牌1枚、银牌7枚、铜牌2枚。
进入80年代,省自行车队又历经4个寒暑假集训,先后调进18名新队员。在教练员的精心指导下,涌现出林旭方、郑光宇等新秀。从1980年到1987年,省自行车队共参加2届全运会、5次全国锦标赛和国际重大比赛,共获得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3枚。有2人次打破全国纪录。有9名队员获运动健将称号。
训练与技术
选材与育才,是自行车竞技运动快出人才早出成绩的关键。
1.选材30多年来,自行车运动的选材,大致历经四个阶段。
“竞赛选材”(1957~1959)。建队初期,主要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从中选拔成绩优良、体力充沛、车技较好的自行车选手。这段时间共选拔21名男女选手,其中12名男选手均是职业自行车工人,女选手则是青年学生。这批队员的共同特点是:体力强、干劲大、能吃苦、车技熟,但年龄偏大,身体素质不够全面。因此在第1届全运会后,仅选条件较好的2男5女留队继续训练。
“经验选材”(1960~1966)。在总结“竞赛选材”的优缺点基础上,注意队员的年龄结构和全面身体素质,凭教练员观察分析队员的各方面条件而定。这个时期,主要从田径运动中的青年学生中挑选,经过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其效果较好。
“集训选材”(1973~1984)。这个时期,根据全国举行的青年自行车比赛的规则,从业余体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生中,选拔年龄在20岁左右、田径基础较好、身体素质较全面适宜的苗子,集中进行专项骑行技能素质训练,择优选拔。这种方法虽然使运动员的技术提高较快,但在年龄结构上缺少梯队层次,又受全国青年自行车比赛规则的年龄变动限制,因此大部分队员很快在一次比赛后即退役,难以进行多年培训。
“科学选材”(1985~1987)。根据当今自行车运动技术的发展,在注意队员的年龄梯队结构的同时,还重视了骨龄测定身高、坐高、腿长、臂长、体重和灵巧、反应、速度、力量、频率、骑行技术和意志品质等多项指标,经过短期集训考察,从中选拔条件较好的运动员。
2.训练自行车运动训练,由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两个部分组成。训练原则,主要通过逐步加大运动量,增加阻力负荷,提高动作难度,进行有氧和无氧训练,改善人体运动器官技能,增强四肢肌肉和腰、.腹背肌的收缩能力,促进专项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1957年建队初期,一无专职教练员指导,二无训练经验,三无标准赛车(当时只有国产平把车),训练时只凭队员的强烈事业心和熟练的车技,共同商定骑行路线和里程,而没有骑行时速指标的要求,训练的计划性差,盲目性较大。1958年开始有了里程、时速等要求(男队员每月骑行量达2000公里,女队员骑行量占男队员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每周安排2~3次田径场定量骑行训练(当时没有赛车场)。在身体训练方面,主要以跑、跳、越野和体操的垫上运动、双杠、跳马和篮球等手段,根据“酸加、痛减、麻停”的原则安排每个运动员的训练量。
60年代,国家体委根据国际比赛任务的需要,从1960年至1966年,每年组织一次全国集训,福建队主力队员每年都进京参训。训练计划严格、周密、难度大、强度高。主力队员回省冬训期间,参照国家集训队的训练计划,安排全队的训练。
1974年重新建队后,在训练上继承和发扬了福建自行车队艰苦训练的传统风格。每年冬训组织1~2次长途拉练,距离从2000公里逐步增加到4000公里,加大负荷,加大难度,强调无氧训练。如爬鼓山,从60年代的空手徒步爬山发展到扛着赛车爬山;越野跑每月一次,长达25公里,跑完还要求大家在十分疲劳的情况下穿针线缝扣子,以锻炼灵敏性和准确性。又如1975年冬训结束北上进行专项技术训练时,在骑行量不减的情况下,加大强度和难度,从北京赛车场到八达岭骑行180公里后,回到赛车场再单个骑行10~20公里。
80年代开始,选进的队员的平均年龄15岁,是历年来最年轻的。对他们的训练采取循序渐进,1980年到1981年安排周骑行量为400公里,上午专项技术训练,下午身体素质训练。
1956~1987年福建自行车运动队、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4枚、银牌17枚、铜牌15枚。
1966~1987年福建自行车运动员参加国际重大比赛共获得金牌3枚,银牌、铜牌各1枚。
高级教练员
邱基金,男,1938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1960年回国,同年选入省自行车队,1962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63年入国家自行车集训队为队员。曾访问蒙古、阿尔巴尼亚、意大利等国。1973年任省自行车队教练组长。曾3次出任国家自行车队教练员,率队参加第7届、第8届亚运会和第23届奥运会自行车比赛,获得较好成绩。为省队和国家队培养6名运动健将。1983年套改为高级教练员。1987年被批准为国际级自行车裁判员。
优秀运动员
李玉凤,女,194O年出生,莆田人。1952年从印尼归国读书,1958年入选省自行车队。1963年参加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因伤,未获名次);1966年参加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得1000米计时赛的第1名和3000米追逐赛第1名。在国内比赛中,获得7次第1名,7次第2名,2次第3名;先后3次破全国纪录。1957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曾多次受到省政府和全国妇联、全国侨联的表彰。1972年后任省自行车队女队主教练。不幸于1986年2月8日因患肝癌病逝。
陈万枝,男,1940年出生,漳浦县人。1960年入选省田径队,1961年转入自行车队。1966年参加了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获1000米计时赛第1名。他在国内比赛中,共获1次第1名,3次第2名,1次第3名,曾2次破2项全国纪录。
纪进金,男,1957年出生,同安县人。1975年入选省自行车队。1978年选入国家自行车队。在全国比赛中曾获得1次第1名,5次第2名和2次第3名。1979年9月参加第9届亚洲自行车锦标赛获4000米团体赛第2名。1981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
林旭方,男,1966年出生,崇安县人。1981年入选省自行车队,1983年在全国青年自行车比赛中获得4项第1名。1985年在第1届青运会比赛中获2项第1名,1项第3名。1986年参加第10届亚洲运动会获得男子4000米团体追逐赛第3名。1983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
三、摔跤
摔跤运动分为中国式、自由式和古典式3项。中国式摔跤起源于我国,盛行于北方地区。据民间传说,清朝初期,八旗进驻福建始传入摔跤。自由式和古典式摔跤,20世纪50年代随着东南亚地区华侨学生归国求学,而传入福建沿海地区。
民国24年(1935)9月,福建省第5届运动会在厦门举行,摔跤作为武术(当时称国术)项目中的一个小项列入竞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6年第2届省运会,摔跤列为竞赛项目,因参加人数少而改为表演。1958年第3届省运会,中国式、自由式、古典式摔跤均列为竞赛项目,因自由式、古典式参加人数少而改为表演。参加中国式摔跤的有福建前线部队、福州市、厦门市和晋江、南平、龙溪3个地区共6个单位,38名运动员。1959年4月,第4届省运会中,参加中国式摔跤比赛的有:福州、厦门、泉州及晋江地区等4个单位,22名运动员;自由式、古典式摔跤仅作表演。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届运动会,省体委于1958年夏成立省摔跤集训队,从厦门、福州、晋江等三地挑选17名选手参加集训。经过一年多的集训,选拔3名运动员组成福建省摔跤队,傅智全任教练,其余集训队员各回原单位。
1959年9月,第1届全运会摔跤比赛在北京体育学院举行。郭明福以动作敏捷、力量大、脚步稳而技压群雄,获古典式摔跤表演赛冠军。11月,国家体委授予郭明福运动健将称号。
1960年,运动队伍进行调整,摔跤队解散。此后,省未再建摔跤运动队。
四、拳击
拳击运动,在福建开展较迟也不普及。1953年3月,省选送6名体育工作者到上海参加华东体干班培训。其中陈克铭学习拳击和运动生理学。同年秋季华东区第1届运动会,福建体育代表团中只有1名运动员参加拳击比赛,第一回合即败下阵来。
1956年春,在北京举行全国12城市拳击比赛,有39名运动员参加,福建省厦门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学生陈伟勇参加次最轻量级的比赛,在决赛中击败天津选手取得冠军。消息传来,鼓舞了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师生。此后,集美侨校拳击运动队发展到20人之多,进行经常而比较正规的训练。
1957年5月,全国5城市拳击比赛在上海卢湾体育馆进行。厦门集美侨校学生10名参加7个级别的比赛。云昌浩获得最轻量级亚军,李存获得次轻量级亚军,詹景文获得最轻量级第3名,吴政财获轻量级第3名,黄伍初获得60公斤级第5名。当时参加比赛人数有67人,厦门以业余队参加比赛取得较好成绩,引起全国拳击界的注视。
1958年6月,在北京举行全国拳击比赛,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届。厦门市派出以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参加比赛。由于训练方法上只重视力量、速度和耐力的训练,忽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又没有处理好劳逸结合,结果在临场比赛中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都不能正常发挥,战果不佳,云昌浩取得第3名,张朝顺、沈贵诚分别取得第5名和第6名。8月,国家体委为迅速提高拳击运动水平,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全国拳击教练员训练班,福建派陈克铭参加培训。冬季在省运会上举行拳击比赛,厦门市拳击代表队取得了各个级别的冠军。同年11月选调9名选手组成福建省拳击队,陈克铭为教练,宣跃秉为助理教练、陈榕民为队长,该队积极进行训练,技术提高很快,先后到厦门、古田进行巡回表演,以扩大影响。此外还经常到省军区进行训练和对抗赛,以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1959年4月邀请汕头拳击队来省进行一场友谊赛。5月接国家体委通知:第1届全运会不举行拳击比赛,省拳击队就此解散。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拳击运动在福建逐步恢复。1987年7月在厦门举行全国拳击精英赛,从此,停止了28年的福建拳击运动又重新开展起来。
五、击剑
击剑运动在福建开展较晚。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从东南亚地区回国来闽求学的一批华侨学生,带来了击剑运动。
1958年12月,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届运动会,选调10名男女选手组成省击剑集训队,傅智全兼任教练。1959年9月,第1届全运会击剑表演赛在北京举行,福建击剑队获得团体总分第8名,刘松来获得男子个人重剑第3名,蔡汉文获得男子花剑(现称佩剑)第8名。
1960年,省运动队精简调整,击剑集训队解散。此后,福建的击剑运动未再开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体育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建省志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 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有灿
相关人物
黄运森
相关人物
陈泰山
相关人物
许丽水
相关人物
郭一
相关人物
吴玉铸
相关人物
高铭顺
相关人物
林宝全
相关人物
李溪温
相关人物
郭明福
相关人物
陈载明
相关人物
杨桂霖
相关人物
林祥魁
相关人物
魏丽红
相关人物
吴鸿梅
相关人物
常辉
相关人物
王朝霞
相关人物
刘炳坤
相关人物
林天华
相关人物
郭亚哥
相关人物
林炳荣
相关人物
戴妹九
相关人物
施全树
相关人物
李玉凤
相关人物
徐惠根
相关人物
陈国珊
相关人物
纪进金
相关人物
陈虹
相关人物
林旭方
相关人物
郑光宇
相关人物
邱基金
相关人物
陈万枝
相关人物
傅智全
相关人物
陈伟勇
相关人物
云昌浩
相关人物
李存
相关人物
詹景文
相关人物
吴政财
相关人物
黄伍初
相关人物
张朝顺
相关人物
沈贵诚
相关人物
陈克铭
相关人物
宣跃秉
相关人物
陈榕民
相关人物
蔡汉文
相关人物
刘松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连云港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育才街道
相关地名
鼓山区
相关地名
八达岭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同安县
相关地名
崇安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晋江地区
相关地名
集美区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