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贝类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0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贝类养殖
分类号: S968.3
页数: 8
页码: 87-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海水养殖中牡蛎的养殖技术、养成方式、收获时间等。其中,牡蛎的苗种采集主要依靠海区自然采苗和人工育苗两种方式,养成方式则包括插竹养殖、滩涂养殖、土池养殖等多种方式。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经验,包括政策支持、科技推动、市场导向等方面。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水养殖 贝类养殖

内容

一、牡蛎
  (一)苗种
  1.海区采苗
  长期以来,牡蛎养殖苗种主要靠海区自然采苗。明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郑鸿图撰写的《蛎蜅考》记述,“肇自先民,取深水牡蛎之壳,布之沙泥,天时和暖,水花孕结而蛎生壳中”。《霞浦县志》记述,“浅水蛎苗,不一其处。至清乾嘉,改良插法。竹江人知青山浅港,浪小水肥,插之以竹,易于发苗”。以牡蛎壳、竹为附着基进行海区采苗的方法,相传至今。近代,附苗技术有了改进,附着基质在附苗前都经过清除藤壶处理,以增加附苗量。闽南沿海为石基养蛎,采苗时把条石竖起,排成“人”字或圆锥形,附苗后随蛎苗长大,加宽条石间距,阴阳面翻转,提高成活率。80年代,惠安等地开始垂下式养殖,以牡蛎贝壳穿连成串,集中平挂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棚架、桥石间或潮下带浮筏上采苗。同时进行牡蛎性腺成熟度、海区浮游幼体定性定量观测等,开展牡蛎附苗预报,效果良好。1986年起,牡蛎附苗预报列人福建省科技“星火计划”,并在宁德、连江、罗源、福清、莆田、晋江、南安、东山、龙海、漳浦等地推广应用,提高了牡蛎附苗量,促进生产发展。
  2.人工育苗
  1959年,厦门大学进行几种牡蛎胚胎发育和杂交研究。70年代,厦门水产学院在厦门郊区进行褶牡蛎育苗试验。1982年,从日本引进长牡蛎在罗源县海水养殖试验场(可湖)试养。1985年,省水产研究所承担了“长牡蛎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课题。1986年,又探索秋季育苗途径,厦门、莆田、连江、宁德、惠安等地先后开展了长牡蛎室内外育苗。目前育苗水平,室内每立方米水体附苗30~40万粒。同时,对牡蛎的阴干结合流水法诱导产卵,提高浮游幼体成活率及附着基的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采用微颗粒附着基,对于单体牡蛎培育,改善商品形态方面也作了有益尝试。
  3.土池育苗
  1986年以来,连江县在大官坂垦区虾池进行长牡蛎育苗获得成功,并应用于养殖生产。
  (二)养成
  1.插竹养殖
  据《蛎蜅考》记述,明嘉靖年间,福宁沿海由牡蛎壳为基质的滩涂养殖,发展为以竺竹为基质的插竹养殖。自明成化至嘉靖(1465~1567年)的百余年间,养殖技术有相当进步,掌握了褶牡蛎附苗季节“春清明,夏小满,秋中秋、重阳,越此不生”的规律。对养殖区底质、水质选择“插种有地,如苗浅水”,“蛎埕亦有肥瘠,得地则肥,失地则瘠”,“肥瘠又凭天时:冬有东南风,水暖易壮;西北风,水冷不肥”,“夜间水中有浮光若流火,日中有尘垢似野马,其年必大稔”①。《霞浦县志》记述,“至七、八月,取苗运回,再插之东虎洋(今东吾洋)深水之界潮处,疏插以大蜅。有红水随潮至,肉始能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郭柏苍撰的《海错百一录》记述,“蛎房……饮海水无浊滞……凡江海之交,汐速至而晚退者,皆产之”。指出养殖场地要有一定淡水注人的海区。将150~170支蛎竹插成宽20~30厘米、长5~7米的连,连与连之间距离2米左右,按梅花形式2~4条并排直插,蛎竹插人土中深度一般在20~30厘米,此为插连。因竹子规格及海区差异,还有插节和插堆方式,但以插连为普遍。养殖方法,一般采苗后,要进行疏殖养成,有的还要进行移殖育肥。疏殖时间一般在附苗后2~3个月,疏殖次数一般2~3次。经疏殖拣苗,牡蛎单产可提高10%左右。疏殖后再移到低潮区育肥,移殖时间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最迟不超过9月中旬。
  2.石基养蛎
  闽江口以南,以石块为附着基,称石蛎,按石块大小形状排列,分为块石和条石两种。自宋代兴石基养蛎之后,到明代有较大发展,养殖技术也有很大改进:条石增长至1.2米以上;中潮区上部采苗,低潮区养成;采用疏苗措施,即条石上附苗过多过密的去掉一部分蛎苗,密度适中;对于淤泥沉积过多的埕地,去泥加沙,并疏通港道,蛎埕潮水畅通;加强管理,防除敌害。
  3.垂下养殖
  垂下式养殖设备由筏架和附着器组成。筏架依材料和结构不同,分为延绳式、浮筏式和棚架式三种。附苗器材料一般多用牡蛎贝壳。贝壳中央钻一个直径0.5厘米的孔,用尼龙绳每间隔10厘米串1个附苗器。绳子长度2米,每绳串贝壳10个,附苗器垂挂在筏架横杆或绠绳上。采苗后,经过一年养殖收成。垂下式养蛎是80年代兴起的养殖方法,能立体利用水域,牡蛎在水中摄食时间长,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1993年,全省垂下式养蛎110600亩,收蛎肉34931吨,分别占当年养蛎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1.9%和47.6%。
  福建沿海有25个县(市、区)养殖牡蛎。养殖种类仍以褶牡蛎为主,连江和龙海养殖少量近江牡蛎。1982年,引进长牡蛎试养成功后,在罗源、连江、福清、厦门等地推广。
  (三)收获
  牡蛎收成劳动强度大,“蛎生水中,锋芒粗利,取亦甚难”,②逐个剥壳取肉,“破指见血,①。
  牡蛎收成时间,依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方法而异,一般掌握牡蛎产卵前,即春分至清明收成。方法随种类、养殖类型和地区习惯而不同,插竹养蛎场地多是软泥底质,近岸滩涂,骑木制“泥马”收成,离岸边较远的低潮滩涂,乘竹筏收成。
  二、缢蛏
  (一)苗种
  1.海区采苗
  宋代已开始养蛏。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郭柏苍著的《海错百一录》记述,“耕海泥使板滑,名蛏荡。潮汐往来,即蠕蠕如眉睫,移种他荡或分人蛏埕、蛏田”。由此可见,当时对缢蛏海区平畦采苗技术和苗种埕与养成埕区分已有相当研究。
  1958年至1960年间,黄海水产研究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福清等地开展缢蛏性腺发育、精卵排放、幼虫生长发育和稚贝下沉附着与海况、水文因子的关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总结出一套蛏苗“平畦预报”和“多次平畦”的技术,附苗量比原来提高1~10倍,促使蛏苗生产进入比较稳定阶段。1963年起,在福清、莆田、晋江、龙海、宁德推广蛏苗平畦预报技术。1964年后,福建省水产局在晋江陈埭、福清上薛、海瑶、龙海西边等蛏苗主要产区投资进行蛏埕开港引流、建坝防沙工程,使蛏苗生产实现稳产高产。至1993年,全省有蛏苗埕地75000亩,年收蛏苗5347吨。
  2.人工育苗
  1963年,集美水产学校进行室内育苗试验。1975~1978年,厦门大学在龙海西边开展缢蛏土池育苗实验。1979~1984年,省水产研究所在云霄和同安进行室内循环池缢蛏催产和育苗研究,每平方米获苗量32200~70500粒,获得好成果。1984~1986年,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对缢蛏浮游幼虫和稚贝的食性、生长发育、温盐度关系等生态因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1983~198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福建省水产厅组织集美水产学校、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福清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在福清县海瑶垦区进行土池育苗生产性试验,1984年在200亩土池中收获蛏苗66吨,平均亩产330公斤。缢蛏人工育苗虽然经过20年的试验研究,但因产量不稳定,仍然未能应用于生产。
  (二)养成
  据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宋代福州沿海“有海田一千一百三十顷”用于养蛏。明代何乔远著《闽书》云:养蛏之埕地“所种者之田名蛏田,或曰蛏埕、或曰蛏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惠安沿海养蛏海涂已达“一百七十一所半”;①明正德年间(1501~1521年),漳浦沿海已有缢蛏养殖。②本世纪30年代,福建沿海北起福鼎、霞浦、宁德,南至诏安、铜山(今东山)等地,都有海涂养蛏。宁德有“十八乡里”,“晋江之陈埭、杨埭、蚶江、水头、石湖、秦坡各埕约三十余方里”。福建沿海缢蛏“下种时系二月……先将埕锄平,然后布种,八月时收取用柴锄入土掘出”。③养成蛏埕一般选择低潮区至中潮区滩涂,底质沙泥。播种前两周开始整埕,蛏埕一般经过“三翻、三耙、一压平”,畦呈公路型,宽5~8米,畦与岸垂直,畦间有0.5~1米宽的排水沟。埕地四周筑土堤或芒草堤,防止水流冲刷和减少敌害侵人。
  在适宜播种季节内,提倡早播种、早稀殖、蛏子生长快,有“正月种金,二月种银”之说。闽江口以南,宜在农历正月播苗仔,闽东则宜在二月。播苗应在潮水涨到蛏埕前半小时结束。管理工作要做到“三补”,即补埕地、补芒堤、补苗种;“四防”,即防鸟害、防鱼害、防洪水、防人为踩踏等。
  正、二月播苗,八月前收成的称“一年蛏”,或称“当年蛏”、“新蛏”;八月不收成,移种到低潮区留待翌年三、四月间收成的,为“二年蛏”,或称“旧蛏”。养殖二年蛏,一是为留足亲蛏繁殖蛏苗,二年蛏养殖面积一般为一年蛏面积的20%;二是养殖大规格蛏子,以提高产品规格和单产。一年蛏亩产500~1000公斤,二年蛏达1250~2500公斤。
  80年代起,莆田市涵江曾试验“蓄水养蛏”。在埕四周筑土堤,涨潮时潮水漫过土堤,落潮后,堤内仍然蓄积海水,使缢蛏在不干露的情况下蓄养,延长了摄食时间,单产提高1.5倍。但易于淤泥沉积,破坏蛏埕,已废用。
  (三)收获
  由于养殖年限和地区不同,收获季节也不同。一般二年蛏从3月开始收获,7月结束。一年蛏从6月开始,8月结束。收获方法用锄挖捕。
  福建沿海养蛏有24个县(区),规模较大的莆田市养殖面积30310亩,占全省总面积的30.3%。长乐县梅花镇梅城村多年亩产超5吨,是福建养蛏高产区。
  福建除缢蛏外,还有剑蛏(即尖刀蛏)、竹蛏(即大竹蛏)、土蛏(即小荚蛏)、紫斑竹蛏等。尖刀蛏在福宁湾已形成专门采捕业。竹蛏属野生,长乐、连江、同安、龙海等地采捕较多。
  三、花蛤
  (一)苗种
  1.海区采苗
  采苗海区蛤苗场,一般都是内湾风浪平静、有淡水注人、水肥、平坦的中低潮区和
  港心沙洲。花蛤1龄性成熟。繁殖期在9~11月,10月为盛期。采苗前,埕地经翻耕去杂质,除敌害,整平。附苗前再耙松整平一次,有洪水或潮水流速较大的地方,苗埕四周需筑堤。花蛤幼虫在水中浮游15~20天左右,便下沉到苗埕上附着,壳长达1.0毫米左右,后转人潜沙生活。经5~6个月管理,壳长达5~6毫米就可收获供养殖者使用。每亩苗埕产蛤苗一般为200~300公斤,最高达1000公斤。福建自然海区蛤苗主要分布在霞浦盐田、宁德兰田、福安溪邳、罗源巽屿、福清牛头等地。近年来,由于海况变化,有的已绝产。1988年,霞浦县海区花蛤采苗面积1534亩,产蛤苗25吨。福安县海区采苗面积780亩,产蛤苗55吨。1989年以来,由于亲贝缺少,致使蛤苗产量剧减。
  2.人工育苗
  1975年,厦门大学等单位在晋江东石贝类养殖场开展花蛤繁殖习性和土池育苗研究,当年在1.58亩土池内产蛤苗(白苗)340公斤。1976年,省水产研究所在莆田灵川下尾40亩土池育苗成功。此后,在福清、同安、长乐等地普遍开展土池培育蛤苗,苗种数量逐年增长。1988年,福建土池育苗面积11004亩,产蛤苗4038吨。福清东营、平潭芦洋、漳浦前庭还利用虾池休闲期进行大水面蛤苗生产。1993年,全省人工繁育花蛤苗3759吨。
  (二)养成
  花蛤养殖在潮间带沙泥埕地。有的地方利用围垦区洼地、盐场蓄水沟和虾池(与对虾混养)养殖均收到一定效果。
  放苗之前,蛤埕需经翻松,整平。每年12月至翌年6月为播苗时间。壳长1.4厘米大的蛤苗播期为每年12月至翌年4月,壳长0.7厘米以下的白苗每年4~6月播种。播种方法有干播和湿播两种。干播,是在退潮后将蛤苗均匀地撒播在已整好的埕地,多用于白苗的播种;湿播,也称带水播种,平潮时,按事先插好的标志,将苗有序地向水面撒播,让苗下沉到埕上,适用于个体较大的中苗和大苗的播种。播苗量依养殖埕地和苗的规格而定。白苗(体长5~10毫米)每亩播种125~200公斤,中苗(体长14毫米)每亩播种1350~450公斤。养成期间随着个体不断长大,需进行移殖和疏养,并定期使用氰化钠、茶籽饼杀除“油龙”和海鲶。中蛤苗养殖半年、白苗养殖一年半左右可达商品规格而收成。收成期在4~9月。
  花蛤(学名:菲律宾蛤),分布16个县(区),1993年养殖面积88826亩,产量56914吨。福清县养蛤22766亩,产量14838吨,分别占全省养蛤面积和产量的25.6%和26%,居全省首位。此外,福建沿海产的花蛤有多种,还有杂色蛤、环沟格特蛤、青蛤等。90年代,产量较大的还有波纹巴非蛤(俗称油蛤)。
  四、泥蚶
  (一)苗种
  1.海区采苗
  养殖泥蚶所需苗种主要靠海区采集。苗埕一般分布在内湾河口附近的泥质滩涂,中低潮区均有附苗,尤以中潮区下层为多。
  蚶苗依其附苗时间分为秋、降、冬、春苗。秋苗即白露至秋分附的苗;降苗即寒露至霜降附的苗;冬苗即立冬至小雪附的苗;春苗指大雪至冬至附的苗。其中降苗和冬苗粒大苗壮,质量较好,成活率较高。云霄县竹塔(漳江口)是蚶苗主要产区。此外,漳浦、霞浦、福安、同安、诏安、东山等地也产少量蚶苗。1987年,漳浦县产蚶豆10500万粒,居全省之首。
  2.人工育苗
  1972年,省水产研究所在云霄县竹塔设点开展泥蚶室内育苗研究,1977年该试验点进行土池育苗取得初步成绩;1979年以循环水池方式育苗取得一定效果。1980年,连江县颜岐试验点利用土池育出10万粒商品蚶苗,1981年又育出474万多粒苗。1983~1985年,福建省科委将泥蚶育苗技术列入“六.五”攻关项目。其中云霄点采取三级育苗和一年两茬育苗,1984~1985年连续两年每平方米出苗量8~10.9万粒。连江颜岐点1983~1985年分别育出蚶苗380万粒、645万粒和5574万粒,毎平方米出苗量平均26.5万粒。1985年,同安赵厝点以循环水池培育蚶苗,每平方米出苗34.7万粒,创人工育苗全省最高记录。但上述各点均属小面积试验,均未应用于生产。
  (二)养成
  明万历十五年(1596年)屠本峻撰写的《闽中海错疏》记述,“蚶有二种:一种人家水田中种而生者,一种海涂中不种而生者,曰野蚶”,“多取蚶苗养于海廛,谓之蚶田”。说明“蚶田”乃养成大蚶之埕地。福建东部养蚶,选埕高潮区,多用土堤围成“蚶塘”,蓄水养殖。闽南一带沿海养蚶选埕在内湾两侧地势平坦的滩涂中低潮区,埕周有土堤,设排水口,不蓄水养蚶。蚶田须经过锄松,耙平,除杀敌害,方可播种。养殖过程保持埕面平滑。
  泥蚶是福建四大贝类之一,主要分布在福鼎、宁德、云霄、漳浦、福安、福清、连江、诏安、罗源。但由于苗种生产不稳定,缺口较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1993年全省养蚶面积5240亩,收获面积3730亩,产量1444吨。
  五、贻贝
  据明吴文炳的《食物本草》记述,“淡菜一名壳菜。生闽、广及南海。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少毛,海人亦名淡菜。”《闽中海错疏》也记载“壳菜……,壳黑而厚,形如斧头.形丑而味美。今闽中取以煮汤治痢疾”。①文中指的壳菜(淡菜)有两种,“壳黑而厚”系指厚壳贻贝,分布于浙江和闽东沿海;“生闽、广及南海”者系指翡翠贻贝。
  贻贝的增养殖研究开展较晚。1959年至1960年,厦门大学对翡翠贻贝的性腺发育、生长、海区附苗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龙海县水产局在厦门港鸡屿进行移殖、增殖工作。
  1972年,福建省水产局组织人员前往辽宁大连等地移殖20公斤紫贻贝于福鼎试养,移殖120串于霞浦县沙江垂养。1973年起,试验扩大到连江、福安、罗源、平潭、福清、莆田、惠安、晋江、厦门、同安等地。
  1973年,厦门水产学院和厦门市水产局合作在郊区钟宅开展翡翠贻贝、紫贻贝的人工育苗,紫贻贝南移后的性腺发育、生长、干品率等的研究,并在同安琼头围垦进行亲贝集中移殖和垦区采苗,在鸡屿进行翡翠贻贝附苗水层和海区采苗,在福鼎小白露进行厚壳贻贝人工育苗等项研究。紫贻贝每立方米水体出苗率稳定在100万粒以上,翡翠贻贝每立方米出苗810万粒。与此同时,人工诱导方法和海区保苗研究也取得较好效果。1975~1977年,省水产研究所在平潭竹屿开展紫贻贝室内人工育苗和海区渡夏研究,也取得成功。并开展夏季育苗、室内低温渡夏试验,由于成本较高,未能在生产上应用。1991年至1992年,省水产厅与平潭县水产局在平潭县大嵩岛、东庠岛等海域进行紫贻贝海区人工附苗试验成功。1991年,附苗100亩,产苗167.8吨。1992年,附苗850亩,产苗232吨。
  贻贝养殖方法主要是延绳式垂养。福鼎县还开展贻贝与海带套养,海带每亩产量由800~1000公斤提高至1236公斤,贻贝每亩产量由2吨提高到2.5~3吨。贝藻套养技术应用到翡翠贻贝等其它种类,都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从70年代起,福鼎县台山列岛、平潭县南赖等地开展厚壳贻贝资源“封岛育贝”也取得初步效果。
  近年来,本省在大面积养殖紫贻贝的同时,资源颇丰的翡翠贻贝已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以漳州市养殖最多,1993年,漳州市翡翠贻贝养殖30647亩,产量以206吨。1993年,全省贻贝养殖面积40955亩,收获24040亩,产量达50550吨。
  六、文蛤
  福建所产有文蛤、丽文蛤两种。文蛤产在江河口海淡水交界处的沙质滩涂,长期以来主要靠野生采捕。
  文蛤为雌雄异体,二龄性成熟。福建文蛤繁殖期为6~8月。厦门水产学院和连江县贝类试验场先后进行文蛤人工育苗研究和土池育苗试验,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尚未应用于养殖生产。目前生产上需要的苗种靠海区自然苗。海区繁殖的文蛤苗多分布在中潮区细沙滩涂上。采苗一般在春、秋两季,由于苗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每年需从广西、江苏等省采购大量文蛤苗种,蛤苗一般2~3厘米。播种后经1~2年养殖,体长5.5~8厘米,即达到商品规格。
  文蛤主要分布于福州郊区、平潭、连江、长乐、云霄。1993年,文蛤养殖面积10168亩,产量5209吨。
  七、扇贝
  福建海区养殖的扇贝种类有华贵栉孔扇贝和引进的海湾扇贝、栉孔扇贝。扇贝通常生活于低潮线以下数米,水流揣急、风浪较大、盐度较高、水质澄清的湾外和岛礁区。
  福建扇贝养殖历史较短,1978年,省水产研究所在长乐漳港进行华贵栉孔扇贝移殖、人工育苗和筏式养殖试验。1979年,省水产局在漳浦下垵投资建立海珍品试验场,进行华贵栉孔扇贝生产性育苗和海上筏式养殖试验,取得每立方米水体育苗6~8万粒的效果。
  198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其中一部分置于连江县坑园海区试养。1984年,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海湾扇贝人工育苗和海上养殖研究,育苗获得成功,海上养殖也初见成效。1990年,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连江县水产局等在连江进行栉孔扇贝亚种的养殖。
  福建扇贝养殖多以筏式网笼吊养。亦有穿耳吊养和粘着法吊养。1993年,全省扇贝养殖面积8463亩,产量8512吨。其中,漳浦县7725亩,产量7800吨,居全省之首。
  八、西施舌
  明王世懋著的《闽部疏》云:“海错出东四郡者,以西施舌为第一,蛎房次之。西施舌本名车蛤,以美见溢,出长乐湾中”。可见长乐产西施舌早已驰名于世。
  西施舌俗称“沙蛤”、“王匙”、“海蚌”。福建以闽江口长乐的梅花穿山行至文武沙一带数量较多。据1984~1986年调查,闽江口南侧,119°30′30″E~119°40′00″,26°02′18″N~25°48′45"N,西施舌资源丰富。在长乐的梅花穿山行至文武沙一带海域12个定量测站中8个测站均采到西施舌,栖息密度最高每平方米1210个,最少50个,平均294个,均为贝苗,计算其资源量约105亿粒。①
  为开发利用西施舌资源,1959年筹建长乐县漳港海蚌实验场。1963年,西施舌人工繁殖研究列入全国水产科技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1964年育苗初获成功。“文化大革命”期间下马。1980年恢复,更名为长乐漳港海蚌增殖站,建成流水养蚌池10亩,室内育苗池200平方米。198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漳港一带海域约90000亩水面作为西施舌资源保护区。1984年,增殖站培育西施舌稚贝40万粒放流海区。采捕西施舌产量很低,而且不稳定。1966年前,年产量徘徊在150吨左右。1969年捕捞量580吨。1970年560吨。1971年下降为24吨。1972年仅4.85吨。1980~1984年年产量上升到10~17.5吨之间。1985年和1986年均为22.5吨。1987年产25吨,1988年下降为8吨。近年日趋减少。
  此外,霞浦吕峡、连江大埕、福清北垞、晋江石湖、诏安田厝等地潮下带也有分布,但产量不多。
  九、鲍
  福建省养殖的鲍主要品种有杂色鲍、皱纹盘鲍、盘(黑)鲍、九孔鲍。
  197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东山鲍珠站等单位在东山首次进行杂色鲍人工育苗。1973年,从辽宁移殖皱纹盘鲍到东山,1974年育苗成功,并开展海区标志放流和筏式养殖。
  1986~1987年,福州市水产研究所引进日本黑鲍在平潭和连江等地进行养殖试验。
  90年代,本省鲍人工育苗、工厂化养殖取得较大突破。连江、同安等县工厂化养鲍发展快。1993年全省养鲍33086平方米;育苗面积7800平方米,育出苗种100万粒。其中,连江县放养10440平方米,投苗155万粒,为全省之冠。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