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营(有)捕捞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052
颗粒名称: 二、国营(有)捕捞企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6
页码: 80-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的发展历程。1954年,福建省农业厅水产局在青岛设立了福建省驻青岛渔捞生产筹备处,之后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在各地成立渔业公司,引进新船只和设备。1961年,福建省渔捞公司正式成立,之后不断扩大规模,发展远洋渔业,开拓海外市场。到1988年,已派出11艘渔船到非洲、中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生产。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捕捞 国营企业

内容

(一)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
  1954年初,福建省军区拨给省农业厅水产局2艘功率为117.6千瓦的木质手操网渔船。由于当时台湾海峡局势紧张,于是当年年底省农业厅水产局决定在山东省青岛市设立福建省驻青岛渔捞生产筹备处(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前身),并将接收的二艘渔船命名“闽渔101”、“闽渔102”开往青岛投产。
  1957年初,厦门海军拨给福建省驻青岛渔捞生产筹备处2艘功率117.6千瓦的木质运输船,经修理改装后定名“闽渔103”、“闽渔104”号、年底开往青岛投产。
  1958年初,驻青岛渔捞生产筹备处划归福建省轻工业厅三沙水产联合加工厂管理,8月筹备处由青岛搬到浙江省宁波市,并改为三沙水产联合加工厂驻宁波捕捞队。1959年福建省驻浙江渔场生产指挥部以国家水产部和省水产局拨给的二艘功率183.75千瓦钢质混合式渔船命名为“闽渔201”、“闽渔202”成立渔捞筹备组。1960年国家水产部又拨给2艘功率183.75千瓦钢质对拖渔船命名“闽渔203”、“闽渔204”,渔捞筹备组改为渔捞队,暂设上海。
  1960年末,渔捞队由上海搬回福州市仓山区。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以渔捞队为基础,于1961年4月正式成立福建省渔捞公司。当年该公司有拖网渔船4艘。1961年末,公司充实机构,建立修配厂、网具厂等。
  1962年,公司修配厂迁往沈家门与省水产局驻浙江办事处修配厂合并。合并后的修配厂连同“浙办”运输队,三沙水产联合加工厂驻宁波捕捞队一起划归福建省渔捞公司所有。这时公司有职工910人,对拖渔船8艘。年产量1179.05吨。
  1963年8月,公司为了与浙江省温州水产加工厂合作配套生产,故将所属渔捞大队、修配厂从沈家门迁到温州白楼下。同年10月,公司管理机构亦从福州搬到温州。1965年,该公司对拖渔船发展到18艘,油船和运输船各1艘,船舶总吨位达2546吨,3204.6千瓦,总产量5446.05吨,主要作业渔场为长江口、舟山、鱼山、温台、闽东渔场,主要渔获带鱼、大黄鱼、鳗鱼等底层鱼类。
  1966~1971年,由于受“文革”动乱影响,公司规模没有扩大。1967年8月公司搬回福州。1968年10月,公司更名为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1970年10月公司下放给福安专署,1971年再收回福建省水产局,基地临时设在福州鳌峰洲。
  1972年,该公司发展灯光围网5组,其中网船5艘、灯船10艘,并开始筹建马尾渔业基地。这时公司有职工1065人,对拖渔船14艘,灯光围网渔船15艘,油船和运输船各1艘,总吨位4245吨。主要作业渔场为长江口、舟山、连青石、石岛、沙外、江外、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等,主要捕捞对象为带鱼、大黄鱼、鲐鲹鱼、马鲛、青鱼等。总产量4453吨。
  1973年,公司网具厂从英国引进三台编网机和四台国产捻线机,三台拉丝机,网具厂生产逐步向机械化发展。同年发展2艘功率294千瓦单拖渔船,开往闽南、汕头、台湾浅滩渔场生产。1974年因单拖效益差改为对拖。
  1975年,公司发展功率441千瓦对拖渔船6艘,运输船1艘,公司渔船总数40艘,6129吨,其中生产船37艘、5906吨。职工1544人。总产量8104吨。
  1976年起,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每年新增功率441千瓦对拖渔船4~8艘。对拖渔船开始利用彭佳屿、钓鱼岛、温外等渔场的马面鲀。
  1980年,马尾渔业基地建成。同年3月,公司从鳌峰洲搬到马尾青州新渔港。这年公司渔船总数达73艘,14433吨,其中捕捞生产船66艘、12523吨,油船3艘、运输船等4艘,拥有固定资产6197万元,职工2736人。当年捕捞总产量20779.38吨。附属的水产冷冻厂1月23日投入全面试生产,生产能力为急冻240吨/日、制冰240吨/日、冷藏和贮冰各5000吨/次。网具厂已具有挤塑拉丝机6台、年产聚乙烯单丝300吨;捻线机5台、年产网线200吨;编网机3台、年产网片200吨;制绳机2台,年产纲索50吨。从这年开始对拖渔船进入闽中渔场捕捞带鱼、白姑鱼、短尾大眼鲷、乌鲳、鳗鱼等经济鱼类。同时还与日本伊腾万株式会社、鱼类株式会社合资经营从日本引进的“福兴1号”、“福兴2号”底刺网船和金枪鱼延绳钓船。
  1984年,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经过整顿、调整领导班子,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实现首次扭亏为盈。随后公司综合经营有了新的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厂开发小包装产品、水发鱼丸、鱼露、加工饲料鱼粉及腌、干制品。
  1985年3月,公司2艘艉滑道拖网渔船开往非洲参加闽非渔业有限公司,捕捞业开始走出国门,开拓远洋渔业。到1988年,已先后派出各类渔船11艘到非洲的塞拉利昂近海,中西南太平洋的帛琉海域和北太平洋天皇海山渔场生产。同年,福建省水产厅根据省人民政府决定把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下放福州市管理。12月,对拖渔船进入对马渔场捕马面鲀。
  1986年,公司有捕捞船56艘,总产量34116吨,创历年生产最高纪录。这一年公司的冷冻厂及鱼品加工厂经营创利241万元。网具厂创利32万元。全公司实现利润290.99万元。
  1981~1988年,公司开始更新和淘汰一些旧船,先后拨给福州、厦门、浙江舟山等地渔业公司拖网船、灯光围网船、灯船等14艘,拨给福建省水产海运公司“福兴1、2”号船2艘,并继续发展功率441千瓦的拖网渔船16艘,其中艉滑道渔船6艘。
  1988年,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已拥有各类船55艘,其中捕捞船46艘、油船3艘、运输船6艘、船总吨位达12760吨、功率23292千瓦。
  1989年,该公司年处理5000吨渔获物的综合水产加工厂与外商合资生产水产加工品和果蔬加工品。
  1992年11月底,省海洋渔业公司实行内外租赁承包生产责任制,17对渔轮租赁承包经营。
  1993年6月,省海洋渔业公司更名为福建省海洋渔业总公司,下属有省海洋渔业总公司远洋渔业公司、省海洋渔业总公司渔捞公司、省海洋渔业总公司渔需物资公司、省海洋渔业总公司经济贸易开发公司、省海洋渔业总公司经销公司,以及船厂、冷冻厂、网厂等经济实体。至1993年底,全总公司拥有正式在编职工3412人,渔轮17对,当年捕鱼3637.8吨,渔业产值1049万元,全总公司总产值3396.26万元。
  (二)福州市海洋渔业公司
  1960年,福州市在台江成立国营福州市海洋渔业捕捞队,1962年下马解散。1964年1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文组建“国社合营、全民和集体合办”性质的福州市渔业公社,以原国营海洋渔业捕捞队为基础,把原马江、琅岐地区所属的渔业队和闽江口内河连家船渔民四个大队合并组成。归福州市水产站管理,全公社有渔民386人,仅有机帆大围缯船和一些小型流钓船。社址设在台江江九路,1970年迁往马江区,1972年又迁回江九路。1978年5月,根据榕革(78)63号文批复精神,将福州市渔业公社转为市属大集体企业,更名为福州市渔业捕捞公司。福州市渔业捕捞公司有渔民和渔械厂工人455人,全部转为大集体所有制工人。
  1982年5月,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福州市海洋渔业公司,同福州市渔业捕捞公司合署办公,对外二个牌子,对内一套管理机构,实行国营和大集体两种经营管理体制。同年福建省水产厅从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调拨4艘功率183.75千瓦钢质对拖渔船和调给49名技术干部和职务船员给予支持。这时公司拥有18艘机帆船、2艘运输船和4艘钢质拖网渔船。这年经营效益较好的渔械厂分出独立经营核算。1985年下半年,从日本引进2艘441千瓦艉滑道对拖渔船。
  由于经营亏损,1986年把18艘机帆船和2艘运输船相继卖掉。到1987年累计亏损额达1261.14万元。380名渔民、船员自谋出路的有245人,退休45人,余下乃依附在福州市海洋渔业公司。为改变困境,公司进行了生产经营体制上的改革,实行渔船租赁经营,同时开办水产品经营、加工和渔需物资供应配套服务。
  1988年,福州市水产局决定该公司行政上划归福州市水产供销公司管理,主要经营水产品批发购销,鱼品加工及为渔业生产服务的配套项目。1989年,福州市海洋渔业公司又收回福州市水产局管理。至1993年底,福州市海洋渔业公司渔船均卖掉。部分船员作劳务输出,少部分职工留下。冷冻厂等基地设施租赁给外商作食品加工厂。
  (三)厦门市海洋渔业公司
  1972年2月,厦门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厦门东渡渔港工程指挥部。1973年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复东渡渔业基地占地345亩,港围从陆军修船所船坞南站起,海岸线至双狮山西侧大堤,岸线800米。由于渔港和商港在岸线布局上发生争议,1974年5月,国家计委、建委和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指示厦门渔港让出600米岸线,渔港往南移。1977年,福建省革命委员会行文规定:渔港岸线北与商港毗邻、南至篨〓海堤闸门口、东以东渡路为界、岸线长97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规划可建成100艘渔船的渔业基地。东渡渔港基地从建港指挥部成立起即开始三通一平工程,1975年10月开始冷库主库基础施工,1983年建成。
  1984年8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将东渡渔港工程指挥部、东渡水产冷冻厂和原厦门港捕捞队合并成立厦门市海洋渔业公司。公司成立时,福建省水产厅从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调给功率441千瓦钢质灯光围网渔船5艘、功率279千瓦钢质灯船4艘,加上原厦港捕捞队木质渔船5艘、冷藏运输船1艘,组成渔轮大队。
  1985年,福建省水产厅又从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调给功率294千瓦钢质对拖渔船2艘。厦门市水产局也从日本引进围网作业渔船一组4艘(网船、探捕船、冷藏运输船、灯船各1艘),形成拥有18艘渔船的渔轮大队和一个5000吨级冷冻厂的海洋渔业公司,归厦门市水产局领导。公司有职工574人。当年渔获产量1009吨。
  1986年后,从日本引进的围网船组4艘因不适应闽南渔场作业等原因,转卖给浙江省。公司为扩大经营范围,先后成立东渡渔港服务队、环洲贸易公司等。1988年,划归厦门市水产集团公司管理。冷冻厂实行独立核算,直属水产集团公司。1993年,厦门市海洋渔业公司有职工280人,捕捞船11艘,年产量2000吨。其中5艘远洋渔船赴帛琉海域捕捞金枪鱼。固定资产值2000万元。
  (四)平潭县东庠渔场
  平潭县东庠渔场是民国37年(1948年)由平潭县县长林荫、福清县海口镇王吓康、长乐县江田乡林德龙等九位官僚及资本家经营的9个定置桁位。1953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3月转为地方国营平潭县东庠渔场。
  公私合营时,全场只有9个定置网桁地、57张定置网、9艘3吨左右的舢舨、9间面积共135平方的工具间及宿舍,财产总值约7万元,雇工67人,年产量325吨。1959年新增定置桁地2个、定置网16张,发展7~60吨木帆船围缯14艘,年产量2000吨。
  60年代起,东庠渔场在定置作业上进行了渔网材料、桩材料、作业渔船的革新,改装原有的木帆船为机帆船,其中功率14.7千瓦9吨的渔船4艘,功率44.1~58.8千瓦、40~65吨级渔船10艘,生产力大幅度提高,1967年总产量达3317.9吨。
  70年代中后期,流动作业新增功率110.25千瓦、65吨的大围缯机帆船2艘;改造功率58.8千瓦、65吨的大围缯机帆船1艘;新增功率183.75千瓦、135吨打捞船1艘。1979年底,共有渔船28艘,其中机帆渔船16艘、非机动船12艘、辅助船1艘。职工总数226人,全场财产总值200多万元,渔获产量1702.05吨。
  80年代后,东痒渔场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兴建避风港、冷库、晒场、发电厂、虾油厂,更新改造12艘渔船,新盖加工厂。全场现有水产品加工厂房二间,面积3500平方米,晒场7400平方米,虾油厂1000平方米,仓库6间290平方米,50吨冷库一座,全场财产总值350万元。生产上,除定置网以东庠门固有的渔场进行全年捕鱼外,还进行多种经营。
  (五)地(市)远洋渔业公司
  90年代,本省群众远洋渔业竞相发展,厦门、福州、泉州、漳州市先后成立隶属于当地市水产局行政领导的市级远洋渔业公司:厦门市远洋渔业公司成立于1991年。同年6月22日,该公司组织厦门第二海洋渔业公司等改造6艘金枪鱼延绳钓木质渔船,开抵帛琉海域作业。1993年6月,又组织改造6艘金枪鱼延绳钓木质渔船赴帛琉海域生产;泉州市远洋渔业公司成立于1991年8月。同年8月和1993年5月,该公司各组织8艘金枪鱼延绳钓木质渔船开抵帛琉海域生产;福州市远洋渔业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漳州市远洋渔业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同年7月获农业部批准获得远洋渔业经营企业证书。
  (六)福建省水产开发远洋渔业公司
  该公司1991年12月成立,是经农业部批准有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远洋渔业公司。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