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棕绳是以龙舌兰麻为原料制成,属剑麻纺织产品类。清末,福建开始引种龙舌兰麻(俗称番葛),并曾用之织布,因穿着挺硬,即被弃之。民国时期,福建多以家庭手工方式,用龙舌兰麻为原料制作白棕绳,延续到解放初。
1952年10月,上海水产公司绳网厂派员到厦门,同时将日本人遗留在上海的6台绞麻机运抵厦门试验生产,兴办厦门龙舌兰加工厂,其品种仅为机制白棕麻这一初级产品,供给上海水产公司绳网厂使用。福建现代白棕绳制造业由此起步。1953年1月,厦门龙舌兰加工厂移交给厦门市公安局,归属劳改系统。1953~1954年,福建机制白棕麻年产均在100吨以上,全部销售给上海绳网厂。1955年5月31日,厦门龙舌兰加工厂转由厦门市工业局主管,其主要设备仅有绞麻机7台。同年,该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厦门龙舌兰厂”。是年全省白棕麻产量为105吨。1956年,厦门龙舌兰厂利用基建资金,投资2.4万元,更新改造旧设备,使其机制白棕麻年生产能力达654吨,同年3月,率先投产机制白棕绳,开发出福建机制白棕绳主导品种——16~60厘米白棕绳。同年9月21日,地方国营漳州龙舌兰加工厂成立,当月26日投入生产,其主要设备为1台龙舌兰绞麻机,品种只有机制白棕麻。1956年,全省机制白棕绳产量53.83吨,机制白棕麻产量升至229.27吨。1957年,漳州龙舌兰加工厂继续生产3.93吨机制白棕麻后就转产其它产品而不再生产。当年,全省机制白棕麻产量达到328.99吨。1955~1956年初,福州先后举办台江棕麻制品生产社、台江缆索生产社、大根制索生产组、小桥蔑索生产社、小桥草索生产社、仓山蔑索生产社、洪山区棕绳生产组等合作化社组。1958年,因农村放弃副业生产,造成原料紧缺,经并转,福州留有台江机索生产合作社、台江区棕麻制品社、福州纤维厂、仓山绳缆厂、台江缆索社等,后台江机索生产合作社和台江区棕麻制品社合并为福州绳缆厂,福州纤维厂并入福州草席厂。是年福建机制白棕绳产量升至424.07吨。1959年2月,厦门龙舌兰厂改建项目开工,随后改名“地方国营厦门绳网厂”。同年12月,引进国外2000吨/年白棕绳生产线在厦门绳网厂全部建成投产,共投资49.4万元。这是福建纺织工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引进第一条国外生产线,它也标志福建白棕绳机械化生产的开始,当年全省产量达1570.63吨。但在1958~1960年间,由于原料紧缺,各企业大量试用如松针、牛头草、棕骨、野生麻、九重皮、野猴棕、竹丝、蔗壳等80多种野生纤维,替代龙舌兰麻等原料,生产绳缆制品。
1960年起,福建白棕绳的生产开始以厦门绳网厂和福州绳缆厂两个企业为主。1961年,福州仓山绳缆厂生产白椋绳281吨、机索70吨。1962年,贯彻调整方针,福州市绳缆厂退为大集体企业,称福州绳缆合作厂。当年该厂组织一批开垦队,在鼓岭建立生产基地种龙舌兰失败,损失20多万元。1963年,福州仓山绳缆厂生产绳索220吨,其中仍有107吨白棕绳,次年,该厂转产塑料(现福州第六塑料厂前身)。1964年,福州绳缆合作厂在闽南、闽东、闽北与当地农民订合同,农民种植龙舌兰,厂方供应半成品加工括机,并负责技术指导。次年收获白棕纤维158吨,自此开始建立国产龙舌兰生产基地,该厂所需原料国产白棕麻占40%,进口西沙尔麻占60%。1965年,福州市绳缆合作厂将生产黄麻、红麻两大类品种的人员154人及设备划出单独成立福州市棕麻机绳厂,余下264人专门生产白棕绳,当年该厂白综绳产量366吨。1966年,福州绳缆合作厂更名为“福州市绳缆厂”。1969年,厦门绳网厂开发24~38厘米夹钢丝绳,并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1960~1969年,全省白棕绳年产量均在1000吨以下。其中厦门绳网厂占五成五,该厂白棕绳60年代累计产量达4897吨。
1970年,福州市棕麻机绳厂重新合入福州市绳缆厂,当年工厂迁徙新厂(五四路晋安河边),其年产白棕绳520.31吨。1971年,该厂白棕绳产量上升到788.20吨。1972年,该厂产量跃到1092吨。1974年,厦门绳网厂少量试制12~28厘米四股夹心绳,并当年出口1.43吨。1979年,厦门第二农场白棕绳厂创办投产,属农场内小加工厂。当年福州市绳缆厂白棕绳产量达1932吨。1970~1979年,福建白棕绳年平均产量在2500吨水平。其中厦门绳网厂仍占重要地位,10年累计产量达13560.40吨,平均年产1356.04吨,为前10年的2.77倍。
1980年起,福建两大白棕绳生产企业都开始常年出口白棕绳产品,当年共出口334.1吨。同年,漳州五峰农场绳缆厂建成投产,它和厦门第二农场白棕绳厂一样都属农场办加工小厂。随后国家停止进口西沙尔白棕麻,原料主要靠本省各县及广东、广西等地供应,原料趋于紧张,福建白棕绳年平均产量下降到2000吨水平。1981年,福州市绳缆厂白棕绳最高出口量达1043.96吨。1984年,该厂投资30多万元增添制绳设备,能生产紧捻绳、松捻绳、四股、三股、花股等各种规格,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1985年,厦门绳网厂常年生产的主产品为16~60厘米白棕绳,获1984年度省优产品称号。1980~1988年,福建白棕绳生产仍以厦门绳网厂和福州市绳缆厂为重点,9年共累计产量18430.45吨,累计出口6088.3吨,占同期累计总量33.03%。1989年和1990年,厦门绳网厂继续生产白棕绳839.3吨和832吨,并分别出口168.1吨和177.3吨。
1990年,厦门绳网厂、厦门第二农场白棕绳厂和漳州五峰农场绳缆厂等3个企业继续生产白棕绳产品。全省白棕绳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74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964万元,利税总额47.4万元,年末职工总数54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807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