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感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347
颗粒名称: 一、电感器
分类号: TM55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在电感器的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79年开始,福州无线电四厂、福州仓山无线电元件厂和南平无线电二厂等企业相继开展了电感器的生产。福州无线电四厂通过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生产了2.07万只有机电感器。福州仓山无线电元件厂和南平无线电二厂则分别生产了10.73万只和12.62万只电感器,主要为国内黑白电视机配套。其中,福州仓山无线电元件厂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成功解决了周磁芯易碎的问题,并成为福州市优质产品。另外,由原福州无线电元件五厂和香港大宏电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福州电感元件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电感元件生产企业。该公司引进了先进的电感元件生产线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实现了产品的高质量和大规模生产。1988年,全省还有其他5个企业生产电感器,总产量超过3300万只。福建省在电感器生产方面的发展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子元件 电感器

内容

电感器是电视机作为滤波振荡、延期、陷波等电子回路之用的元件。1979年,福州无线电四厂生产了2.07万只,之后,全省先后有3个工厂生产电感器。1980年,福州仓山无线电元件厂生产电感器10.73万只,主要为国内黑白电视机配套。1982年,该厂设置了新产品开发试制小组,经努力攻关,解决了国内普遍存在的电视中周磁芯易碎的问题,提高了产品可焊性、可靠性、一致性。1984年,试制成功6种色码电感,经福日公司送日本鉴定合格,同年6月正式投产,开始成批为福日电视机配套。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该厂多次请福日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厂开办技术讲座,同时,着重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生产工艺,使产品交验合格率达100%。1985年6月,该厂被电子工业部首批定为全国彩色电视机配套厂,产品被评为福州市优质产品。1988年产量达1650万只,9年间共生产了3141.13万只色码电感,其中为福日电视机配套就达270多万只,还为金星、环宇等名牌电视机配套。
  1985年6月,由原福州无线电元件五厂和香港大宏电子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福州电感元件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电感元件生产企业。
  福州无线电元件五厂在合资前是个濒临倒闭的小型集体的企业,因为市场预测失误,1982年、1983年两年亏损额高达80多万元。1984年,该厂领导班子重新调整后依靠引进组装一些小电子产品在国内销售,逐步扭亏为盈。他们进一步意识到靠零敲碎打是没有出路的。经过赴日本、香港等地考察、调查、分析、比较,以及市场预测和专家评估后,决定合资引进电感元件生产线,生产中频变压器。这种产品利润小,但技术难度较低,便于生产,且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需求量大(仅香港和东南亚市场每年需求量可达12亿只以上,而香港地区的年产量仅6亿只左右),只需花少量资金更新添置模具,即可保证产品及时更新换代。该厂及时把握时机,在短时间内与香港大宏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合资协议0985年6月签了合同)。按协议规定产品70%外销,散件100%外销。
  合资后,该公司从日本引进一条电感元件生产线。同时还引进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由于引进的零部件制造设备比较先进,只需购进电木粉、铜带、塑料等原材料,就能生产出合格的成品,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使产品能迅速占领香港市场。
  1986年3月,福州电感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的年产1.2亿只中频变压器及2.4亿套散件的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后,按设计要求,每年还需花费110万美元进口原材料。为了节约外汇,他们派人与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的有关厂家联系,终于在上海电木粉厂的协作下,生产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电木粉,实现了全部电木粉的国产化。仅此一项就节省外汇5万美元。此外,还逐步实现铜带、塑料、漆包线、磁芯等的部分国产化,1987年节省进口原材料用汇近百万美元。投产15个月,产品质量达到日本同类厂家标准,99.8%的产品返销到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出口创汇183万美元。产品占领香港近三分之一的市场。1987年出口成品2000万只、散件1.6亿套,创汇300多万美元。
  福州电感有限公司重视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他们动员全体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对KC一15二道冲床的送料机构进行了革新,改革后延长设备和模具寿命达15%,生产效率提高了10%,创经济效益3万元;对KC-15成型机的滴水工艺,中周测卡,也进行了改进,用国产零部件代替进口件维修设备,节省了外汇。该公司开工后不久,模具严重损伤,而模具工艺是福建电子工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他们抽调技术人员,成立模具攻关小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设计、工艺制作层层落实,分工负责,定期检查,自制出模具70多副,经生产使用,自制的模具精度、硬度、耐磨寿命等均达到了进口水平,不仅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还节约了20多万元资金。该公司开发生产的7X7系列、K一155塔形线圈及电视中周底座等新产品,经济效益比原产品更高,市场更好,新增出口产品产值500多万元。电子工业部领导到该公司调查时,称赞该公司利用合资把产品打出去的“借船出海”办法很好,方向对头,值得推广。1987年4月]0日《福建日报》、8月28日《中国电子报》都在头版报道了这个经验。此外,该公司还与香港旺兴达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福州榕昌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国际上紧俏的簧形电感元件。
  1988年,全省另有5个企业生产5种电感器,总产量成品为3300多万只,散件1.6亿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本书记录了福建省电子工业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止,全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