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冠豸山风景名胜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750
颗粒名称: 四、冠豸山风景名胜区
分类号: F590.3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连城县城东郊,面积23平方公里,属丹霞地貌,具有山奇、水秀、谷幽、岩穴迷离之神秀。冠豸山有灵芝峰、五老峰、攀星岩等20多个景点,尤以北堑雄关外红层峰林密集,一柱石笋高50多米,周长40多米,拔地而起,如红烛高烧,称为“照天烛”。冠豸山始辟于宋,盛于元、明,有书院、牌坊等人文景观。景区总体布局依托县城,把县城作为旅游基地。
关键词: 福建省 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

内容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连城县城东郊1.5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平地兀立,不连岗自高,不托势自远,外直中虚,层峦迭峰,望之若万蕊菡萏,摇曳于青标翠盖间,故称莲花峰。又因山顶象一顶獬豸冠,又称冠豸山。素有“三江上游第一观”之称。属丹霞地貌,由白垩纪赤石群构成,具有山奇、水秀、谷幽、岩穴迷离之神秀。自然布局勻称,高低峰峦连绵不绝,红层峰林密集。岭、崖、洞、谷串成一线。主要胜景冠豸山,有灵芝峰、五老峰、攀星岩、五姐妹石等20多个景点,尤以北堑雄关外红层峰林密集,一柱石笋高50多米,周长40多米,拔地而起,如红烛高烧,称为“照天烛”。山后石门湖海拔427米。1972年建成水面800亩的水库,湖中群山倒影,水光粼粼,湖心翠岛峭壁丹崖,婷婷玉立,如出浴少女。泛舟环湖,舟移景变,变幻无穷。与山、湖相连的旗石寨,其最高点百丈岩,无山不石,有石拔地入霄,还有被称为摩天岭。山景有以雄、奇、险、绝著称的竹安寨。
  冠豸山始辟于宋,盛于元、明。宋嘉定年间,五老峰下建二邱书院,立“进士联芳、叔侄乡贤”牌坊,至今依然屹立。元至正年间,县令率众上山,开辟13个风景点,并刻石记其事。元末,在灵芝峰下建樵唱山房。明朝建修竹书院、东山草堂等。清末民初,五贤书院改为豸山中学。有名胜古迹30多处,今尚存灵芝庵、修竹书院、东山草堂等7处,摩崖石刻40多方。
  “文化大革命”期间,景区遭受破坏。70年代末,连城县民间组织发起募捐集资,修复灵芝庵。80年代起,县建设部门遨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考察评价。县政府每年组织数万人次上山植树绿化,并颁布封山育林和严禁开山炸石的通告,同时整修景区内外道路。1984年,县政府拨款修凿后山蚁蚣路、仙女池等景点路线,购置石门湖游艇。1985年开发寿星岩,新建长寿亭,增添“人长寿”等多处石刻,修复部分景点建筑,并请省测绘局测绘风景区地形图,编制景区规划,作为连城县城规划区的组成部分,1990年经省政府原则同意,省建委批准实施。规划区范围:以县人大批准划定的保护山界为依据,风景区范围包括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等景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景区总体布局依托县城,把县城作为旅游基地,在景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设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机构

豸山中学
相关机构
修竹书院
相关机构
东山草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